曼谷三宝公庙散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0266
颗粒名称: 曼谷三宝公庙散记
分类号: F592.9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三宝公”庙和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的历史。郑和是中国明初的航海家,他带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航,开辟了中国到非洲东岸的航线。他的贡献促进了中泰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贸易文化交流。在曼谷的“三宝公”庙和其他泰国地方,可以看到中国航海活动带来的影响和两国友谊的象征。文章还提到了其他中国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和影响。
关键词: 三宝公 郑和 文化交流

内容

来到曼谷,不免要到“三宝公”庙去瞻仰一番。南洋的华侨,谁不知道三宝公的大名呢!
  “三宝公”是中国明初的航海家和对外友好关系的活动家,云南人,本姓马,小字三宝.因从燕王起兵,累擢太监,被赐姓郑,改名为郑和,世称三宝太监.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与副使王景弘率官兵、水手二万七千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通使西洋(明朝时称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他们从苏州刘家巷出发,从公元一四〇五年至一四三三年,前后二十八年,七次远航,历遍亚非三十几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麦加。所乘的船,最大的长约一百五十米,宽约六十米,可容一千人。郑和最先开辟了中国到非洲东岸的航线。这些航行比西方著名的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世纪以上,船队之规模,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几倍,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在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传说,在许多亚非国家,特别在东南亚国家和当地华侨中脍炙人口,广为传颂。
  据中国史籍记载、郑和的船队在第二、第三、第六次下西洋时,都到过暹罗,他们溯湄南河而上,直达当时的暹罗首都大城。在《明史》和随郑和下西洋的人所著的书中,都详细记述了当时暹罗的政治、经济、气候和风土人情。最近我曾到曼谷附近的水上市场去观光,那种熙熙攘攘的情景,使我想起了郑和的翻译官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中所描写的场面。
  郑和出使暹罗,对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及贸易、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不少地方都修建了“三宝公”庙。泰国的“三宝公”庙虽有多处,但正庙仅有两处:一在旧都大城,一在曼谷对岸挽銮。
  我们的汽车驶上世皇桥向谷武里府驰去,便看见大桥右边的斜对岸有一座轩昂庄严的金光闪闪的庙宇,耸立在湄南河边,那就是曼谷的“三宝公”庙了。
  庙里有不少人物石雕,从服装、形象来看,这大概都是当时郑和的部属吧。这些石雕,古朴生动,它们正警惕地守卫在庙里的各个大门。
  按照习俗,我们脱下了鞋子,下台阶走进供奉“三宝公”的庙里。这时,我意外地发现,“三宝公”竟是一尊高大慈祥的佛祖,有四、五丈高吧,差不多要到庙顶了。我想,郑和原是伊斯兰教徒,为什么把他供奉为佛祖呢?我问同行的友人,友人答道:“有这样的传说,由于郑和为暹罗大城王朝作出了很多贡献,暹皇感激他的功劳,故建了宫殿给他居住。后来郑和死了,报梦给暹皇,说他现在成了神仙,皇帝为他建一座庙宇,并供奉他为金身佛祖。那位暹皇照办了,因此,郑和的灵魂便长驻庙里的金身,保佑着泰中子弟逢凶化吉,有求必应……依我看,这是出于破格的尊敬和崇拜吧,因为在泰国,佛祖可谓至高无上了”。
  我看这是有道理的,这个历史遗迹是泰中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着亲密友谊的象征。
  在泰国,到处可以看到通过航海传来的影响:曼谷挽力的龙船寺,建筑的形式非常别致,它的底座是中国的古海船,船上是泰式佛塔。这座龙船寺据说是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对建设泰国的贡献而兴建的;在曼谷的玉佛寺和泰国皇宫中,陈列着不少中国石雕,据泰国公主考证,它们原来是中国古代海船的压舱石,后加工成了艺术品;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等也飘洋过海,来这里作客了;“三国演义”成了中学的教科书;日常泰语里有不少是从潮州话“驳”来的……
  泰中人民是亲戚,我有着实实在在的切肤的感受。这时,我也虔诚地为三宝佛祖、为中泰人民的友谊献上三柱香……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春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