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 丰收不忘国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9411
颗粒名称: 吃水不忘挖井人 丰收不忘国家
其他题名: 记三水县种粮大户陈其芬
分类号: F307.11
摘要: 篇文字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民陈其芬一家的故事。陈其芬一家在1988年丰收了140多亩早稻,并将大部分粮食卖给了粮站和国家。在过去几年中,他们通过勤俭持家和投资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机具,逐渐改善了生活条件。陈其芬的弟弟陈润芬在农田工作中也展现了自己的见解和自信。整个故事展示了一家农民在努力耕作和改变传统耕作方式的过程中,追求美满生活的希望和努力。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勤俭持家 投资农田

内容

卖粮
  1988年早造,三水县乐平镇大耕家陈其芬一家耕种的140多亩早稻丰收了。霎时间,贩运的、养三鸟的、开饭馆的都来购粮,但都乘兴而来,空手而归有人揣测陈其芬老谋深算,要待价而沽,然而陈其芬做罢田里的活计,一次把2.5万多公斤公粮、订购粮交售给了粮站,提前完成了全年的粮食上调任务。余下的1万多公斤,除留足口粮、种子外,又统统卖给了国家。
  去年11月,陈其芬又迎来了丰收的一造,算一算,也有三、四万公斤,这时,粮价一个劲地涨,市面上的稻谷,由每担五、六十元,涨到每担九十、一百元,大米每公斤卖到3元2角到4元不等。那些等米下锅的厂矿、饭店、饲养大户,隔天就往陈其芬安营扎寨的田头跑,但都败兴而归。有人暗地里佩服陈其芬一家沉得住气,因为粮价有升无降,到了12月,谜底才揭开,陈其芬的2万多公斤粮食进了国家粮仓。有人百思不得其解,都以为陈其芬富得流油了。
  勤俭持家
  其实,陈其芬一家经过几年的辛劳,生活逐步有了改善,但离富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以他的话说,美国的韩丁也是耕田,但一年可以旅游几个月。在接触中,我们看得出,陈其芬一家并不甘心安于现状,但又自娱于目前的环境中。在访问中,我们看到陈其芬一家三代八、九口人,还住在田头的仓库、车房里,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旧式收音机,一切家档,与年收入数万元的大耕家身份,似乎有点不大相称,在饭桌上,我们看到这一家,一盘青菜炒猪肉,两段鲜鱼,几样小菜,没有一点奢华。那么,钱怎样花去了?同去的镇委书记指着陈其芬一家近年购置的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机动喷粉机、电动扬水站、仓库等器械设施,欣喜地说,光进行农田的基本建设和添置农机具,投资已经超过5万元陈其芬说,近几年的投入,大部分靠国家贷款支持,没有国家的支持,便没有今天的生产形势。到去年底,他一家已全部还清国家贷款,无论从投资的回收速度或经济效益,都不亚于办工业或经商。
  希望的田野
  陈其芬、陈敬芬兄弟俩,虽是庄稼人,但脑子灵、会计算。前几年,请劳工容易、也便宜,但谷价贱,那时,他们一家似乎已经料到今日的市价和请工难,因而下狠心购置了联合收割机、手扶拖拉机,又建起了水电站,如今以机械代人,债也还清了,耕田已经有点“诗意”了。前年,陈其芬的三弟陈润芬高中毕业,乐平镇属厂场大量招人,每月少说也有100多元收入,当时,乐平镇的领导已经明确表示,可以考虑吸收陈润芬进厂工作。时间过去一年多了,陈润芬已经有点农民的样子了:黑黑的脸庞,一口农话,不同于传统农民的是,这位颇具魅力的小伙子,有文化,肯钻研,对改变传统的耕作,已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了。当我们问他想不想外出当工人时,他笑了,他说,如今在人们的眼中,当工人和当农民差别不大了,关键是能赚钱。言谈中,颇有几分自信。在这一家中,陈其芬爱人原来是农场的职工,她佩服这一家子的胆略和气概,也相信在这条道上有美满的归宿,于是,宁愿放弃职工的待遇,来到这里与家人同甘共苦。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文启
责任者
陈其芬
相关人物
陈润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