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科长弃「官」从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8933
颗粒名称: 胡科长弃「官」从农
其他题名: 记市话剧团演员蒋鲁文
分类号: K8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蒋智文作为佛山话剧团团长的经历和他在话剧舞台上的表演角色。蒋智文在佛山话剧团的工作中努力振兴话剧舞台,并成功地组织上演了一系列剧目。通过追求生活化的表演方式,他在剧院舞台上和电视屏幕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他塑造了胡科长和梁牛根等角色,展现出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对艺术的创新追求。
关键词: 佛山市 人物 胡科长

内容

那一回,我们一行数人走在广州的一条路上,路边一位上了岁数的妇女突然象发现了什么,惊异地指着他说:“这不是胡科长吗!”我们去茶楼饮茶,服务员也在交头接耳,悄悄话的内容无非也是认出了胡科长。他,蒋智文,佛山话剧团的团长,“万花巷”里胡科长的饰演者,真可谓妇孺皆识了!
  1943年底,蒋智文出生在番禺县一个贫民家庭,从小就对表演艺术产生兴趣。1958年,他小学毕业,碰巧当时番禺艺专要招收两名小演员,他和另一名“小鬼”便幸运地被“破格”录取到声乐科学习。1960年毕业后,分配在番禺剧团,写曲、伴奏、带学员学声学,样样都干得蛮起劲,很快便成为业务骨干。1965年,调到佛山专区话剧团工作。
  1978年,我国文艺舞台迎来了姹紫嫣红的又一个春天。事业上的需要,将他推到了话剧团团长的位子上。怎样才能振兴我市话剧舞台呢?他睡不着觉了。
  “先将火烧旺了再说!”他先是将外地的剧本搬上我市舞台。除了做好织组工作,他在《风华正茂》中饰演男主角何校长;在《八·一风暴》中饰演伪司令,接着,又组织上演了《糊涂爹娘》。事实证明,观众能够接受话剧;中小城市也有话剧团体生根展叶的土壤!
  光上演外地剧本,总还感到缺了点乡土味。来点“自己的土特产”怎么样?好!文化部门大力扶掖,组织创作了一批话剧剧本。话剧团一鼓作气,掀开了佛山话剧舞台火红的一页。从1978年至1986年这段时间,先后将《天涯歌女情》、《三对恋人》、《玩具交响曲》、《水乡情歌拂等乡上剧作搬上舞台。除《天》剧外,蒋智文在其余三个剧中均担任主角,且在《水乡情歌》中饰演的老农获得省个人表演二等奖。
  这一炮打响了!外间评论说:“作为一个地区,几年内搞出几台大戏,在省里还是先例!”
  谈到这里,蒋智文无限感慨地说: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对我们几十年一贯制的话剧表演程式带来一点新的思索!
  是的,过去的话剧表演,都离不开“朗诵腔”,“动作化”。但真正的生活,是这样的吗?应当越过它!走“生活化”的表演路子!
  1986年春开始,佛山话剧团参加了广东电视台主办的“万花筒”电视剧的拍摄。从此,他们从在舞台上直接面对观众演出,改为借助荧屏进入万千百姓家。在这100集电视剧中,蒋智文塑造了胡科长这个角色。胡科长是个勤勤恳恳的好人,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还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但他又是个有许多缺点和毛病的人:贪小便宜,在上级面前唯唯诺诺,而在街坊面前却又摆点小架子:甚至把官场里的庸俗作风也带到陌巷里来……要把握好这样一个人物形象,靠脸谱化是不可能成功的。他留给观众的印象是:跟得上时代脉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似曾相识的人物,表演痕迹小,有可信性。
  在1988年6月底开拍的“万花村·农家故事”中,蒋智文脱下了干部服,饰演珠江三角洲水乡的农民梁牛根。从“胡科长”到“梁牛根”,角色反差较大。
  “能象当年的胡科长那样,使梁牛根走到哪里都被人‘点’出来吗?”笔者这样问。
  他沉思有顷,终于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却说:“有人告诉我,梁牛根这个人物,农民味还不够重。”
  “那么你的想法呢?”
  “我是想,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在牛根身上,农民意识正逐渐消失,懂得尊重知识,并有萌芽状态的超前意识。注意,他是珠江三角洲富裕起来的农民!”
  蒋智文的想法,有多少对的成份呢?既然是艺术问题,还是留待时间去作答吧!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岩柏
责任者
蒋智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