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乡水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35379
颗粒名称: 花乡水魂
并列题名: ——记陈村自来水厂的创业者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1月8日佛山报登载陈村自来水厂创业者历程。
关键词: 陈村 自来水厂 创业

内容

水泉的拓荒者
  “户以花为业,村将酒占名”,这是清代诗人吟咏顺德花乡陈村的诗句。最近我们到陈村采访,惊喜地发现:镇里不仅家家种花,而且把自来水引上了天台的“空中花园”水如酒泉,灌醉百花。滋润人们的心灵。花农高兴地对我说:“是禧叔带领工人建水厂,实现了多年的夙愿。”禧叔是许多引水人中的“爱水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陈村人的花卉种植和工业生产齐头并进,走上致富了道路,但也遇到了新问题,工业废水污染了河涌与水井,影响人民健康。为让群众喝上洁净的自来水,1982年,镇里成立了水厂筹建办公室。但两年过去了,水厂还是一片空白。禧叔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想:“自来水建设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再难也要搞上去!”
  林绍禧原是镇委人事干部,1984年,毛遂自荐,执意要到水厂筹建办当头头。有人劝他说:“水厂不会有经济效益,有些大水厂投产10后才有利润,你何必去冒风险厂。”他意味深长道:“‘四人帮’横行时我们无法施展拳脚,现在该为群众做件好事了,我图的是长远利益!”
  禧叔刚走马上任,就带领同伴到处奔波,筹款、找材料;深入调查,精选方案:然后请来工程师,边设计边施工,仅9个月时间就拿下了水厂。1985年9月,陈村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洁净的自来水流进了工厂。流进了千家万户;全镇60%以主的人口已用上了自来水改变过去污水为害的状况,过去传染病频发,由于水源与环境卫生搞好了,如今基本消灭了伤寒病;过去粮食加工厂无法生产一级面,现在出了优质产品。
  水厂的百花园
  走进陈村自来水厂,我们仿佛置身在百花园。地上楼顶到处披红挂翠,兰花、牡丹、铁树、芒果应有尽有,幽香醉人,水甜花美,令人留连。
  但自来水厂原来却很穷,办的都是公益事业。经济效益很低微,职工收入不高:近年电费、燃料都提了价,有人劝禧叔在水费上打主意,但他只同意企业的水费提一点,群众的水费坚决不升价。他说:“职工收入要设法提高,但要走正道,不能增加群众负担。”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他带领大家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在水厂大种花木,一来美化环境。二来改善生活。如今,已种下花卉品种40多个,共10000多株。同时办起了养鸽场,水厂变成了一个“鸟语花香”的小公园。
  为使职工们尽快富起来,禧叔还把技术传授给大家,鼓励职工在家业余种花。现在,职工每年在家业余种花的收入,多的近万元,少的也有 上千元:他们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在水厂工作很安心,没人想跳槽。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一个百花园。
  水源的卫士
  我们登上水厂楼顶放眼四眺,但见栋栋新建的工厂、农舍掩映在花木丛中。
  水厂的工人告诉我们,为了保护水源,有的污染项目被禧叔“啃”掉了。他说:“不能计一粒老鼠屎搞坏了一锅汤”
  1986年初,镇里有家村办企业准备上马,厂址设在水厂河道附近:这是个污染项目,有关部门征求禧叔意见。他坚决反对,有人求情说:“这个村工业基础差,好容易才找来这个项目,你就睁只眼闭只眼算了。”禧叔发火了,他说:“我们既然建起了水厂,就要保证它不受侵害。怎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子孙后代的利益呢!”在镇委的支持下,这家村办厂迁移了,保住了水源。望着哗哗淌流的自来水,禧叔舒心地笑了。为使全镇人民都能用上洁净的自来水,他正在规划新的发展蓝图……
  本报记者 梁海坤 叶京
  上图为陈村自来水厂的领导在整洁的厂内巡视园林花卉的生长情况。
  (梁海坤 摄影)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海坤
责任者
叶京
责任者
林绍禧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顺德县陈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