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的机抒奏鸣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30743
颗粒名称: 西樵的机抒奏鸣曲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7年8月3日佛山报登载的西樵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 西樵 发展 繁荣

内容

·范运根·
  西樵山以秀丽的景色,获得世人的称颂,古往今来,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然而在今天,西樵不只是以它的美景招徕天下客,它给予人另一种印象,另一种姿采,另一种丰韵。
  当你进入山脚下的西樵镇,你就会发现:在宽阔的马路上奔驰各种车辆,装运的是布;在市场的摊档和商店里,摆买的是布;在公路边,堆放待运的是布;在路上行人手里,挎的是布;在旅馆、饭店里,谈的是布;在工厂里,生产的是一匹匹的布。这一个个耳闻目睹的情景,象一个个音符和线谱,组成了西樵新的乐章,它的节奏感是那样的强烈,它的音韵是那样地雄浑。请不要忘记,这个乐章不是响彻在都市之中,而是响彻在“桑基鱼塘”的乡间。西樵,成了名符其实的纺织之乡。
  据说,早在六千年前,西樵就有了原始的纺织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的西樵人创造了“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保证了纺织业悠久的历史。谱写西樵纺织业文明发展乐章的第一个音符的人,应该说是清代西樵简村的华侨陈启沅。他于一八七三年回乡创办的继昌隆丝厂,是西樵机器缫丝的开端。然而在旧中国,它只能谱出低八度的音符。
  一九七九年以来,改革和开放的春风,给古老的纺织业注进了充满生机的活力,西樵的机杼奏鸣曲嘹亮起来了。传统的缫丝、丝织、棉织和毛巾工业,已全部用上国产自动设备,涤纶厂和纺纱、织布、染整、成衣配套“一条龙”的毛纺织厂引进了先进设备,这些成了西樵纺织业的骨干和中坚。村、联户和个体办的纺织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形成千帆竞发的局面。现在全镇共有丝织厂703间,纺机7095台,年产布7千万米,总产值近2亿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65%,在全镇88000人口之中,从事纺织业的占了27000多人。
  然而,这首奏鸣曲并不都是强音,它也有低音的节拍,也正是这种强弱高低的节奏,显示出它本身美的旋律。
  发展之初,他们大多是给大厂来料加工而已,产值低。1985年,镇、村决定集体、个人自筹资金,自己产销,但在市场找不到销路。西樵人并没有愁眉苦脸,他们详细分析了市场的动向,确信自己的劳动成果会得到人们的认可。于是,镇里出动了一千三百多人到全国各地去宣传自己的产品,去搞推销。湖南省湘潭市的一家旅馆,竟然住上了七十多位西樵人。镇委书记、镇长也当起宣传员、推销员的角色。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五湖四海,他们的汗水洒遍了各地的大小商场……终于出了艳阳天,现在他们已在全国各地建起了一百多个销售点。不仅如此,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涌向西樵,平均每天到来买布的有800多人。
  布,给西樵带来了繁荣和财富。围绕这个“布”字,诱发了第三产业的起飞:要运布的原材料和成品么,全镇的个体、联合体运输户已有600多辆汽车,1300多台拖拉机,拥有量居全省乡镇之冠,还有手扶拖拉机、摩托车等;要接待四方买布的客商么,旅馆、饭店、大排档林林总总,单是小食店就有20多间;要交易场地么,他们已建起了纺织市场,铺位已达280多间。吃的、住的、玩的、乐的都有了,这一切交错的进行,使西樵成了不夜的墟镇。
  西樵人确确实实地富起来了,去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3亿零6百万元,比1978年增长7.5倍;人平收入1230元,而1978年仅仅199元;农村储蓄存款达1亿元,人平1000元。
  然而,西樵人并没有流露出满足感。镇党委办公室的李主任对我们说:“我们还要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再扩几个新项目,在质量和花色品种上多作文章。”西樵人的眼光看得更远了,他们不仅盯着国内的先进同行,还盯着国外市场,决心将这支曲吹到海外去,让它更悦耳,更响亮,更雄浑!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范运根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继昌隆丝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西樵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