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里的“农民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30340
颗粒名称: 纺织行业里的“农民工”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87年7月22日佛山报登载的关于佛山纺织行业离不开“农民工”的文章。
关键词: 佛山市 纺织业 农民工

内容

佛山纺织行业离不开“农民工”,就象鱼儿离不开水
  ——记者题记
  1984年,随着开放改革中第三产业的兴起,被誉为佛山五大经济支柱之一的纺织行业受到了冲击,不少纺织女工再不想干挣钱少、三班倒的这一行了,纷纷涌向时髦的大宾馆、大商场,有些甚至自办店铺……
  「十万火急」
  佛山棉纺厂,这间全市最大的纺织企业,1984年以来就有800多人“跳槽”,还有300多人不辞而别。仅1985年1—4月,城区的纺织厂就走了615人。据佛山纺织工业公司的不完全统计,几年间,全公司“跳槽”、自动离职、长期旷工的纺织工人近三千人,占职工总数的两成。
  十万火急!1985年市棉织三厂因屡次招工不足,全厂200多台织机只能开动190台。华南装饰布厂的印花车间因缺员而一度陷于瘫痪。
  一封封告急信飞向公司,一张张招工启事贴满街头,广播天天播放纺织行业的招工事宜。然而,现实是多么冷酷无情啊!南方印染厂的招工启事在劳动局门前贴了三个月,竟无人问津。棉纺厂的招工广告在市广播站播了三天,」只有3人来应招。
  公司的领导心急如焚。纺织,这根佛山经济的支柱决不能倒!城里姑娘不愿干,他们便放眼农村,因为那里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他们生活在幸福的大家庭里
  然而,来自附近农村的年青人,由于家乡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他们不想“进城”。于是,大量来自比较贫困山区的“农民工”进厂了。从1984年至今,佛山纺织工业公司已招收来自多省份共三十多个县的“农民工”4800多人,占全体职工的三分之一。为了使这些人安心生产,从公司到所属各厂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市棉织一厂建厂三十年来,总共才建了六栋职工宿舍,尚有200多名职工住在人均五平方米以下的屋子里。去年,厂里有两栋新宿舍落成,本打算全部分给住房紧张的职工的,却腾出了一栋照顾“农民工”。有些职工没有分到新房,免不了发些不满之词,但厂领导解释说:“农民工”远离家乡,我们应该在衣食住行上照顾他们,让他们的父母放心。棉纺厂拨出二百多万元,为“农民工”兴建了食宿、文体等设施齐全的生活区。
  为了使“农民工”掌握更多的技艺,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佛山毛巾厂抽出专人开办了衣车维修、裁剪、摄影、书法等免费培训班。南方印染厂还成立了书法、摄影、文学、美术、健美、舞狮、武术、盆栽、音乐舞蹈、男女子篮球等小组,组织“农民工”参加文体活动。
  各厂都成立了由党、工、团、车间负责人、“农民工”代表等组成的“合同工管理委员会”,做好“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工作安排和生活管理工作。为兼顾来自三十多个县的农村青年的饮食习惯,棉纺厂每天准备了十多款菜式,任人选择。不少厂为吃议价粮的“农民工”专门拨款、拨粮补贴。每逢春节,各厂所有的大小汽车齐出动,把他们送到亲人的身旁;路程远的,则替他们买来车票。棉纺厂、毛巾厂为解决他们的婚姻问题,正着手筹建“鸳鸯楼”哩!至于工作安排,也没有因为他们是山里来的,而另眼相看。
  无微不至的关怀何止这些!在一个沉寂的夜晚,佛山棉纺厂女工宿舍传出悲伤的哭声。原来,来自连县的小兰姑娘的父母离异,家庭的破裂使她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值班长来到了姑娘的身边,安慰她说:“小兰,你不要太伤心,我们都是你的姐妹,会关心你的,振作起来吧!”小兰身体单薄,厂里给她调换了不用熬夜的工作。姐妹们的开导,集体的温馨,驱散了小兰心中的阴影,她变得开朗了,下了班常常钻进阅览室看书。厂里的固定职工、图书管理员小雷,偷偷爱上了这位好学的姑娘,两人在工作、学习中感情越来越热乎了。
  1984年,佛山毛巾厂进厂才一二个月的农村姑娘谭丽英突然接到电报,妈妈在一次运输事故中去世了。正当她在家料理丧事的时候,厂里的厂长、工会主席、车间书记来了,他们代表全厂职工慰问丽英,并送来了一笔补助款,使丽英和她的父亲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主人翁精神在闪光
  今年春节,佛山毛巾厂有位叫杨伟青的“农民工”回广宁县探亲,回程买不到车票,竟骑着自行车从100多公里外的家乡按时赶回厂里上班。象杨伟青这样对企业有一种归宿感和向心力的“农民工”,在佛山纺织工业公司大量涌现,他们都有一种“厂兴我兴,厂荣我荣”的信念,努力学习,发奋工作,人人争当先进。
  佛山棉纺厂三分厂的黎淑芬,1984年进厂,当年从广州学习回来只有级外水平。但她不甘落后,在师傅的帮助下苦练基本功,每天下班坚持打结500个,因而操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去年9月在公司举办的操作技术测定中获第二名,与全国劳动模范马玲并列一级操作水平,被评为1986年度厂级标兵。全公司象她这样的标兵就有5名。
  今年21岁的电工杨金宝告诉记者:“我们电工班共13人,就有10人是农民工,我当班长。今年我们班在‘双增双节’中,将离心开关、接触器、磁铁、晶体管等废电器元件修理好,继续使用,变废为宝,为厂增收节支作出了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公司工作在第一线的职工有五成以上是“农民工”,几年间他们中已有550名入团,180人被评为先进生产者,200多人担任班组长,710人先后被评为“五好职工”、“先进青年”和“技术标兵”。在佛山棉纺厂,共有15个“农民工”担任指挥上百人的值班长。佛山毛巾厂在今年的“红五月”劳动竞赛中,全厂评出的14个尖子中就有8名是“农民工”。
  “农民工”在成长,企业在发展。去年,佛山纺织工业公司的工业总产值突破六亿元大关,出口总值超亿元,产品远销香港、日本、美国、西欧等地,成为全国十二个纺织出口基地之一。
  喜悦中的忧虑
  然而,万事都不会是绝对完美的,“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也是生活的方法论。
  一位厂工会主席对记者说:“农民工”解决了工厂劳动力的来源,保证了生产的发展,但工厂无法解决他们的户口问题,无法将他们长期留下。这样,合同期一满,又要重新招工,长此下去,工厂岂不成了“培训中心”?若干年后,老职工退休了,新工人的技术水平跟不上,势必危及企业的生存。
  一位“农民工”对记者说:户口问题就象一把无情剑,斩断了我们对企业的依恋。
  一位公司领导建议:为留下部分“农民工”骨干,国家最好能每年给我们一些户口指标,以保持工厂的技术队伍。
  他们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引人深思。据佛山市劳动局统计,至今年5月止,佛山城区“农民工”人数已达25500多人。大量“农民工”进城后遇到的问题,在全省、全国都普遍存在,有待国家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海坤
责任者
谭军波
责任者
黎淑芬
相关人物
杨金宝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佛山棉纺厂
相关机构
华南装饰布厂
相关机构
南方印染厂
相关机构
佛山毛巾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
广宁县
相关地名
广州
相关地名
香港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美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