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生产的故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9332
颗粒名称: 漆器生产的故乡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87年6月17日佛山报登载关于漆器生产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 漆器 历史 发展

内容

漆器以其质地轻巧、坚固、耐腐蚀,表面可以描绘种种图案,受到人们的喜爱。而我国则是漆器生产的故乡。
  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漆膜的防腐保护性能,并开始制作漆器食具。《考工记》中说:“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到了春秋战国,人们把漆树作为重要的经济林来栽培,出现了国家经营的漆林,著名思想家庄周就当过漆园吏油漆的制作工艺也不断创新,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是在生漆中加入桐油,形成混合涂料,既改良了性能,又降低了成本。漆器的底胎也从木胎发展到皮胎。夹纻(麻布)胎。
  秦汉时期,漆器生产技术有新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荫室”(生产漆器的专用房间),使生漆在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70—80 %)下氧化成膜,质量好,干燥快,又不易出现裂纹。同时,发明了化学催干剂,即在生漆和桐油中分别加入少量蛋清和蜜陀僧(氧化铅),促进高聚物薄膜的形成和干燥。由于制作工艺的改进,生产规模也随之而扩大,四川广汉郡的官营工场,设立三个工官,每年耗费五千万钱。
  秦汉以后,底胎和面漆的工艺不断有所创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用夹纻说胎法造佛像,先塑出泥胎,外面粘贴麻布,麻布上涂漆和彩绘,待油漆干了,用水冲掉泥胎,就成了中空的漆佛像。这种佛像轻巧,耐久,日本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唐代鉴真和尚的夹纻佛像。唐宋的面漆装饰和加工技艺越来越精巧,有的用金银薄片雕成花纹,粘在漆胎上,称为“金银平脱”;有的把朱漆连上十几道,形成很厚的漆层,然后雕出富有立体感的图象,称为“剔红”;有的用贝壳、玉石、珠宝等装饰在漆面上,组成美丽的画面,称为“螺钿”,从而,使漆器更加多姿多彩。
  世界各国的漆器生产技术都是从我国传去的。元代,我国漆器传入欧洲,引起欧洲人的极大兴趣,十七、十八世纪,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先后仿制成功,才发展了自己的漆器工业。·史述·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史述
责任者
庄周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四川广汉郡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法国
相关地名
德国
相关地名
意大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