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多名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8741
颗粒名称: 南海多名伶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7年5月29日,佛山报登载了“南海多名伶”一文,文章介绍了南海人爱看大戏,也爱学大戏。近百年来,出现了不少粤剧名伶(俗称大佬官)。
关键词: 粤剧 名伶 南海县

内容

南海县是粤剧(俗称大戏)的发祥地。清咸丰前后,南海县所属的佛山、石湾、九江、民乐、盐步、平洲、紫洞等地,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旺。粤剧艺人适应市民需要,纷纷从建有粤剧行会“琼花会馆”的佛山出发,乘坐戏班红船下乡演出。据清人俞洵庆写的《荷廊笔记》载:当时南海各地“锣鼓之声,无日不闻,”街僻之巷,无地不有。”
  南海人爱看大戏,也爱学大戏。近百年来,出现了不少粤剧名伶(俗称大佬官)。不过因为当时认为戏伶是下贱的,要“出族”,致使不少名伶迫得隐名埋姓,不敢归宗。
  粤剧改革老前辈,有“讴歌之王”之称的黄鲁逸,就是南海九江人。他曾参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任过当时鼓吹革命的《中国报》《世界公益报》《广东报》《华侨报》等副刊主编,以“粤讴”或故事说唱形式宣传反清。后来他潜心粤剧改革,用广州方言撰写剧本,并组成“优天社”粤剧班,以时装演出,注重社会效果,成为粤剧革新的前驱。后继者黄天胄、郑君可、姜侠云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现广东粤剧院院长、被誉为“治文武于一炉,集刚柔于一体”的粤剧名艺人罗品超,是南海南庄人。他原名罗肇鉴,少时住在广州市光孝街箭道巷,十二岁便在花地孤儿院随老艺人花鼓江学戏,以后转到广东戏剧学校学习,不久又考上了广东优界八和戏剧养成所,接受粤剧名艺人的严格训练。毕业后分配到戏班当上正印小生。由于他戏路较广,文武皆能,唱腔高亢,艺术生命一直坚持到七十多岁的现在。
  以男身饰演花旦的林超群(1906—1955年)是南海平洲人,少时因长相俏丽,被乡人选为“色趸”。幼随金山和(白超鸿之父)学戏,以嗓音甜润,做工细腻出任旦角,先后在“大富贵”“新纪元”“祝华年”“大罗天”等戏班任正印花旦,蜚声省、港、澳等地。其长女林淑仪(艺名林小群)、六女林艳玲、七女林锦屏,均得父传,是现代粤剧界的名艺人。
  那个有“生纣王”称的罗家权和著名丑角半日安,也是南海人,以高超的演技蜚声广东的红氍毹上。罗家权是南海大同人,抗战时曾匿居乡间。半日安是南海里水人,而今已成古人了。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樵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