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何以守住了这块“阵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6077
颗粒名称: 他们何以守住了这块“阵地?”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7年,二十五根大头针出厂价仅是一分钱,许多厂家纷纷转产。整个中南地区,只有石岐五金厂仍在生产。
关键词: 二十五根大头针 转产 石岐五金厂 生产

内容

直到现在,二十五根大头针或七只回形针的出厂价仍然仅是一分钱,这样便宜的工业品,即使机械程度很高,利润也是微薄的,许多厂家纷纷转产,而中南地区只剩下中山石岐五金厂一家仍坚持生产大头针、回形针。四面八方的客户常常追着要货,他们一再提高生产效率,延长工作时间,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每天苦干近十个小时,奖金却是全市最少,为什么工人能够长期保持旺盛的意志和干劲?“说来很简单,我们靠两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厂长黄海说,“我们经常教育职工,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只要社会需要,我们就是吃点亏,也要干。”石岐五金厂抓思想政治工作是有传统、有成效的,每当有人出现思想波动,厂里总是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家摆清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一九七八年,国务院就专门发出十九号文件,表扬他们“安于小、精于小,不嫌产值低、利润少,只要人民群众需要,就坚持生产,为国家作出贡献。”此后,该厂对自己所走的路更加矢志不移。
  守住微利小商品生产阵地,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而艰苦奋斗的精神,便成为该厂手中的法宝。该厂地处马山脚下,过去每遇大雨,山洪夹着沙石直冲厂房。一九七二年起,工人们不怕酷暑严寒,利用工余时间挖山凿石,开渠筑墙,连续奋战十年,搬走山泥一万四千多土方,开山取石二千四百立方,填土四千一百多立方,完成厂房基础工程三千平方米。该厂过去多是四、五十年代的老爷机,多年来,工人们自制和改造针机、钉机、夹机等机械三十多台,大小吊车十六部,运输小车近百部,实现了操作电控化、空中吊车化、地上车子化,并成功地试制出双针机、四针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去年四月,一个月就生产大头针、回形针等产品三百二十八吨,超过一九七三年全年产量,而工人依然是一百五十三名。
  自一九八〇年,石岐五金厂就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活动了,黄海说:“不这样不行啊。”的确,“一厘钱”精神早已深入人心。针机班工人每天下班前用磁铁把失落的大头针一支一支吸回来,每年可收回二百八十多公斤;科室干部利用工作空隙折包装盒,一年可折近八十万只,节约费用一千七百多元;每年一千多吨钢材进厂,其中有近一半是工人搬运的。去年底今年初,一个由五人组成的班组逐渐削减人员,提高定额,现在,两人每月完成八十吨钢钉,比原来五人完成六十吨的工效提高了百分之二百三十三。
  本报记者 戴晓军
  本报特约记者 蓝柏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戴晓军
责任者
蓝柏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石岐五金厂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