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我市蚕桑生产迫在眉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4754
颗粒名称: 振兴我市蚕桑生产迫在眉睫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佛山市蚕桑生产每况愈下,处于一蹶不振的状况。振兴佛山市蚕桑生产迫在眉睫。
关键词: 佛山市 蚕桑 生产

内容

赵明
  近几年来,我市蚕桑生产每况愈下,处于一蹶不振的状况。一九八六年全市种桑面积为4.4万亩,而实际有摘桑的只有3万亩左右。全年产蚕量6万担左右,比一九四九年9.7万担水平还低300%。这个数字彻底动摇了我市作为全省主要蚕桑生产基地的地位。
  诚然,造成这种蚕桑生产的局面是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担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价值规律的影响。蚕桑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顺德均安区为例,一般一亩桑地年产值在800元左右,本来不算太低,但由于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花工花时多,一算起来实际产值就明显比种甘蔗、水稻和养鱼要低。加上这几年政策不够优惠,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锐减。比如顺德均安区,近年来,该区桑苗被毁,蚕房被拆,养蚕生产工具卖的卖,坏的坏,估计损失在两千万元以上。单单一个区数字已经如此惊人,全市的情况可想而知。但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于此,从长远来看,蚕桑生产的衰落将会给我市工农业生产,出口创汇带来严重的影响。首先是农业。桑是构成珠江三角洲农业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平衡的一个因素,它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良性循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今桑地改种了,明显的后果将是鱼塘减产,塘泥淤积,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弊端会越来越多;其次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我市有为数众多的丝厂和纺织厂,这些工厂以蚕丝作为原料,然而近年来,蚕茧产量的大幅减少,已经开始直接影响了这些工厂的生产。如果丝厂没有原料,就要大量收购外地蚕茧,将由于原材料的价格高,而使本地丝厂产品价格高于其他地方同类产品价格,最终使本地产品失去竞争能力。况且外地正进一步完善生产配套体系,我市收购外地蚕茧量将会越来越少,丝厂“死火”,绸厂便无米可炊,由于一下子转产很困难,大批工人将面临着失业。
  最近,省公布了第一批纳入出口生产体系的企业名单,我市六间丝厂除南头丝厂外,全部榜上有名。此外,包括红棉丝织厂在内的六间丝织、丝绸印染厂等企业也被纳入了生产体系。据称,省对这些每年出口创汇百万美元以上、贡献大的企业将从原材料、燃料等方面给予优惠。但假如我们本地生产的蚕丝都不能满足需要的话,那我们的企业被纳入生产体系又有什么意义?优惠又从何谈起?
  无疑,振兴我市的蚕桑生产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关键就在于提高地方农民对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是否可以尝试一下以下做法:第一,一向由省外贸统一收购出口的蚕茧,应改为各县(市),甚至区一级自行组织出口;如果=由省出口的话,那要通过外汇平衡来一次再分配,使地万和农民得益更多;第二,进一步提高对种桑养蚕的补贴,其于段可通过提高蚕茧的收购价,或者通过地方财政来补贴。
  总之,我们发展外向型农业,不能偏重于某一方面,而把传统的、好的东西放弃了。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