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干着甜蜜的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3147
颗粒名称: 他们在干着甜蜜的事业
并列题名: ——南海县官窑区葡萄糖厂采访记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海官窑有一间专以当地大宗农副产品木薯为原料、加工淀粉和葡萄糖的工厂,颇有名气。
关键词: 木薯 淀粉 葡萄糖

内容

南海官窑有一间专以当地大宗农副产品木薯为原料、加工淀粉和葡萄糖的工厂,颇有名气。不久前,我们访问了这间工厂。厂区仿佛象一幅花鲜楼雅的画图,厂长和书记就从这幅图画中走出来,迎候我们,向我们微笑着说:“我厂的产品,是供人们吃食的,需要一个文明生产的环境,符合卫生,人们才吃得放心。”接着,厂领导带着我们沿路走马观花。
  从整个外表来看,这间厂并无什么新奇独特的地方,然而,一旦深入了解到它的内涵,我们却深深感动了。我们看到:从四乡交售到来的粗糙、干瘪的薯片,在这里经过了水洗、绞碎、研磨、精漂、过滤、沉凝,有的转送干燥、包装,成了洁白、幼滑的淀粉;有的提供发酵、熬炼,化为清澈、甜蜜的糖浆。目睹这段由一种初级产品深加工成多种高级产品的突变过程,便激发起我们对拓展农业经济广阔前景的豪情!而更使我们向往的是,这里的主人,都是这一甜蜜事业的创业者。但你可知道,这些甜蜜的酿造者的创业史吗?
  官窑和附近县、区的丘陵村乡,历来盛产木薯。它的根块含有丰富的淀粉质和营养素,是养猪的好饲料。但解决当地木薯销路,却成了官窑区的大难题。一九八四年秋,官窑区农工商公司根据多方的信息,看准了发展木薯深度加工大有可为的时机,决意投资七十万元,在原有简陋的薯粉厂的基础上,建设一间每年可吞入鲜薯一万吨、产出淀粉和液态葡萄糖二千吨的木薯综合加工厂。这一决策立刻得到了佛山市、南海县领导的支持,决定建葡萄糖厂。为了尽快把这间厂建成,区委书记,区长,区公司的经理们来到现场,同职工们一道投入战斗。半年过去,新厂落成和设备装好以后就投入生产试验。在经历了近百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直至成功的努力后,一九八五年八月初,这里,终于产出了首批用木薯提炼的优质的液态葡萄糖!
  这一年,官窑和附近区共种了木薯五禾多亩,农民再不愁鲜薯无销路了。我身旁的年轻厂长和党支书竟叹起气来:“现在,倒是我们要‘吃里扒外’,到外地去补购木薯干片作原料呢。”
  “为什么?”我们惊奇地问。
  “社会在发展变化,木薯的身价也高了嘛。”主人叹过气后,却又开心地笑了……
  原来,在工厂投产以后,这些不畏艰险的创业者,又走过了一段探索、开拓、创新的征程。就在产品得到社会认可、各地要货计划纷至沓来的时候,他们萌发了一个念头:一定要挖掘设备潜力,提高产品产量,满足各方需求,增进企业效益。经过努力使日产能力从原来的不足六吨提高到十吨!可是,这一来,厂里的淀粉生产便供应不上了。于是他们又同区内一个小集体的薯粉场建立了横向联系:由该场增产淀粉,本厂定量包销。从而,既扩大了区内木薯的加工,又确保了液糖生产的原料。
  主人向我们说:“我们解决了附近上千农户、几千亩地的木薯产品的销路,使鲜薯的价格稳定提高了一倍;我们通过深度加工,又使鲜薯的物质价值增值了一倍。这,才是我们创造的真正的社会效益!”是的,他们的厂确是一个小厂、新厂,而他们干的却是社会主义的最甜蜜的事业——这不仅因为他们生产的是葡萄糖,而且还因为他们的精神闪烁着时代的光辉!
  本报特约通讯员张棣功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棣功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