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雀琐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2046
颗粒名称: 禾花雀琐谈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10月24日,佛山报登载了禾花雀琐谈,文章介绍了禾花雀的习气、带来的经济收益等。
关键词: 禾花雀 捕雀人 经济收益

内容

每年在寒露到来的光景,禾花雀群便开始先后南来。这时就成了三水和南海一带夜捕禾花雀的季节。有经验的捕雀人,先找既有农田又有广袤草原的地带,踩网路,开网区,待雀来栖息时,每夜都打从这里去网捕。所谓网路,是网雀时行进的地方;所谓网区,即是估计雀儿们势必下来栖息的场所。一般情况下,这些网路和网区,都是按草原的广袤程度展延,交错纵横,象棋盘似的。
  当白日依山尽的黄昏,网雀队的成员,都分别到预计有雀栖息的地带躲起来,观察雀群的动静。这时,从农田吃饱了谷粒的雀要归宿了。翘首云天,只见几乎被成千上万的雀群遮黑。这时,网手们都把工具准备齐:长网一张,竹竿十二管,等夜幕下垂后,乘天黑进行网捕。时而拉这个网区,时而又拉那个网区,经常通宵不辍。
  网雀的队伍是有组织的。一般来说,成员共十六人。其工作分配是;负责放鞭炮惊雀的二人,赶雀集中,拉缆的又二人。其余那十二人则分列左右两行拉网网雀。
  网雀的时候,网手们先把住网口,逆着风向展开,负责拉缆集雀的人,则按顺风方向把雀一步步地赶集,到雀群结聚得差不多了,负责放鞭炮惊雀的人,便噼噼啪啪放起鞭炮来,让雀群全进入网里。这时,负责拉网的人,便把网口收紧,并卷将起来,使群雀无法逃出。接着,就是通力合作,连网带雀,扛到水中去把雀淹死。待雀儿晾干身后,则分别上市,供应给人们充席上珍馔。一般一网可得六千多只,有时还可得整万只呢。
  有人说,禾花雀是黄鱼变的,那是非科学态度的误认。其实,禾花雀是候鸟,学名叫黄肚鹀。每当北方气候严寒时,它们便成群结队地南徙。因为当北国“千里冰封”之际,我们粤海却还是温暖如春。它们吃的,有晚稻农田的谷粒;栖的,则有渺无崖际的芒花和芦荻丛生的草原。它们在这里可以避寒活命,待春暖了,才自南返回老家去繁衍子孙。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发现过有留居下来的。
  三水一带,江堤河滩不少。在这些地带上,又因为地势低洼,长满芒花和芦荻。因而雀群年年都喜爱栖息到这些草原来。过去聚雀的地方不少,北区有大旺农场;西区有万金沙和西岸;中区则有高丰围和大塱涡。而雀质最优的是体肥骨脆的崛嘴雀,尤以高丰围为佳。其原因是这里的白芒花地带多,崛嘴雀群喜爱栖息。反之,茅丛地带,则尖嘴喜居。尖嘴的羽斑体瘦,骨硬肉粗,味道比黄胸崛嘴的逊色得多。(禾花雀有两种,即崛嘴和尖嘴之分,以前者为优。)
  禾花雀的吃法,可谓五花八门,随人喜爱。但众多的食家制法,则以蒸、煀为多。蒸的制法,先把雀体碎件,拌以香蕈、腊肠片和鱆鱼粒等蒸熟;煀则把去毛后的整个雀体保存,但须先用姜汁、烧酒、白糖、生抽醃透,然后放雀体在肥腊肉片上文火缓煀至色呈金黄,这样吃起来,甘、脆、浓、香、鲜味无比。
  禾花雀个体虽小,但经济收益很大。如年中碰上气候好,来雀多,每造收获十万八万只不等。据县属西岸一九七九年统计,年产二十二万余。如按去年每只一元价格计,这笔收入,是其它生产比不上的。
  (陈瀚文)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瀚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