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尝到了甜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7685
颗粒名称: 他们尝到了甜头
并列题名: ——记南海县和顺二中勤工俭学的事迹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6月2日佛山报登载的南海县和顺二中勤工俭学的事迹。
关键词: 学校 学生 勤工俭学

内容

近两年来,南海县和顺二中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先后办起了藤厂、五金厂和化工厂。到去年底,校办工厂生产总值达340万元,纯收入共22万元。该校用勤工俭学所得的收益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队伍稳定,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被评为我市一九八五年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一九八二年,和顺二中刚刚开办的时候,全部家当只有十二个课室和十二间每间仅8平方米的单身教师宿舍和一个简陋的厨房。来自区内十四个乡的20多个教职工和散居7个乡的300多名学生早来晚去,住得最远的老师每天来回要骑2个多钟头单车,其余的师生,一般也要走1个多小时。
  由于条件差,教学任务重,加上福利待遇还比不上小学教师,因此,有些老师不愿到该校教书。学生也不愿到二中就读。
  如何才能把师生留住呢?学校领导心里清楚,关键在于改善办学条件。可是,资金从何而来?他们决定走勤工俭学的道路,以厂养校。
  1982年11月,一间校办化工厂办起来了。可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仅搞了8个月,就亏了1900多元。
  吸取教训,从头干起!他们没有灰心、泄气,而是认真总结了失败的原因:一是办厂经验不足,管理不善;二是用人不当;三是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差。找到了问题之后,他们便深入进行社会调查,掌握生产信息,并且想办法尽量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终于在化工厂停办三个月后,又办起了藤厂,生产藤家具。
  这次,他们分工一名较有经济头脑的副校长主管藤厂工作,另外,还专门指定三名兼职人员协助管理,组成一个勤工俭学管理小组。
  有一段时间,原材料比较说缺,产品销路不畅,资金周转困难。为了及时解决这些困难,管理小组的同志不辞劳苦,多方奔走,积极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以求得别人的帮助。后来,区委和区属各单位与他们订购了价值一万多元的藤家具;区工交办帮助他们从香港进口了一批又一批的藤材,并请供销员为他们找销路;区银行、县财局酌情给他们发放了贷款,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他们缺乏交通工具,区和一些乡政府也给予热情帮助。这样,藤厂很快就获利一万多元,营业额稳步上升。他们走勤工俭学道路的决心更坚定了。接着,他们又相继办起了五金厂和化工厂。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校办工厂的收益不断增加,年纯收入达14万元,为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提供厂物质基础。除了用于扩大再生产外,他们还进行学校的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师生集体福利事业。
  去年,该校有25个教师家属办了“农转非”手续,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住房和家属就业的问题。他们除了安排好教师家属的工作外,还拨出一笔款,加上区政府补助2万元建起了三座教师宿舍,总面积近一千五百平方米,解决了24位教师的住房困难;并建起了两座简易学生宿舍,让初三级的学生免除往返奔劳之苦,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去年,他们还新建了一座教师办公大楼;建起了300米长的学校围墙和一个300多平方米的单车棚;铺了三条共300米长,4.5米宽的水泥校道:砌了8个宣传栏;筑了一座假山喷水池,并对校园进行了美化、绿化和净化;还建起了一个大型足球场、一个水泥地的排球场和羽毛球场,并且购置了一大批教学设备。师生的福利待遇也有了改善。
  条件改善了,教师安心教,学生安心学。现在,和顺二中已有教职工65人,学生1.035人,分有18个教学班。在尝到了勤工俭学甜头之后,学校领导班子表示,要把勤工俭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搞好学校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出贡献。(冯业馨整理)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冯业馨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南海县和顺二中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