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园林式的文明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7300
颗粒名称: 一个园林式的文明村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86年5月,笔者谢维走访了被南海县誉为“文明之乡”的孔溪村。
关键词: 南海县 文明之乡 孔溪村

内容

·谢维·
  笔者最近有机会走访了被南海县誉为“文明之乡”的孔溪村。
  在佛山至平洲的柏油路上走约七公里往左拐就转入了通往孔溪的乡村公路,路虽窄,却平整笔直,路旁整齐排列着一棵棵落羽杉(杉树的一种),平直的公路和潇洒挺立着的杉树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使人觉得当地的主人在保养公路和绿化方面确实花了不少心血。孔溪村和附近村庄一样,在树木、竹林和各种作物的簇拥下,一座座楼房突兀而起。当走近村子时,情形就不同了。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公园”呈现在眼前。“公园”不大,占地约五亩,可谓一目了然。“公园”虽不大,但颇具特色。左边是供人们文娱活动的大楼,中间是一水塘,右边是一条小河,形成一个巨大的矩形。据管理该处的老农说:这里原是一块烂地,原有的水塘差点没变成“垃圾池”,小河也得不到管理,两岸泥土长期崩泻。现在的塘边和河边,都砌上砖石、铺上水泥,整齐美观。在它们周围还饰之以大楼、亭台和各种花木,使这古老的土地换上了新装。
  笔者漫步于“公园”之间,只见清澈的水塘里浮满着粉红色的睡莲,金鱼穿梭其间,鳞光闪闪,令人目不暇给。水塘边上均匀地立着一株株杨柳,微风轻拂,杨柳轻吻着睡莲。杨柳之间都砌上彩色的水泥椅,水塘的外围分布着九个大花圃,栽上了各种观赏植物。河边那棵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大榕树,古朴苍劲,它枝叶茂繁的身躯,成为小鸟嬉戏的地方。在河对岸的翠竹成荫处,新建一座“望榕亭”,坐在“望榕亭”或对弈或谈古论今或观赏两岸景色,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孔溪人另一个贡献是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文娱场所——三层的“孔溪会堂”。会堂门口一侧是一个水泥结构的宣传栏,栏里都是些人们关心的法律、卫生、科技等的常识。会堂内设有电视室、桌球室、象棋室、图书室、乒乓球室,除桌球收费外,其余都是免费开放的。白天大家难得见面,晚饭之余,这里就成为人们学习、娱乐、增进友谊的地方。
  村建设委员会的老胡告诉我:孔溪村以前是全区有名的后进村,分配低,一九七七年才三角钱一个劳动日。另外环境脏乱,垃圾遍地,臭水横流,遇上雨天就更糟。附近的村民有句口头禅说:“没三双水鞋,不要到孔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先办起了一间压铸厂,后来又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打这以后村民们广开财路,办厂和搞建筑等副业,集体的积累和村民的收入就一天一天高起来。与此同时群众要求改变生活环境的呼声与日俱增,村干部顺应民心,成立了建设委员会。从一九八〇年开始,用了五年时间,筹集了人民币六万三千八百元、港币二十七万元,共建成了文中所述的一切项目,其中集体负担五万一千八百元,村民捐献一万二千元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的香港同胞在支持家乡建设中作了很大的贡献。香港同胞胡泳孝、胡盛孙对政府落实政策,归还祖屋等事处理得尽善尽美,深感满意,表示愿为家乡建设出力。他俩不但慷慨解囊,还发动在港的乡亲集资,共捐给家乡二十七万港元,其中他俩就各占九万元。现在全村各街巷都装上路灯,会堂门口还装上水银灯,晚上村里一片光明。老胡说:如果条件许可,下一步将搞一个小型的“儿童乐园”,增加公共垃圾池并继续搞好绿化。老胡说,农民现在已不满足于温饱,他们也要追求高档次的文明生活。笔者衷心祝愿孔溪村锦上添花,来年又有新变化。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维
责任者
胡泳孝
相关人物
胡盛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海县孔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