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种养致富 要有适度规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6922
颗粒名称: 指望种养致富 要有适度规模
并列题名: ——官窑区三个专业户的经验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86年南海县官窑区三个专业户指望种养致富,要有适度规模的实践及其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 农业 种养 规模

内容

·张棣功·
  指望种养致富,要有适度规模。南海县官窑区塘边乡的唐华新、新和乡的黄信钊和象岭乡的周之健三个专业户的实践及其所取得的成效,就是很好的说明。
  唐华新、黄信钊和周之健都是有经济头脑、有经营胆识的农民。一九八三年,塘边乡决定把几处带林岗丘分包到户,唐华新便承包了两处。一九八四年秋后,新和乡、象岭乡延长土地承包期,有人不愿背上边远、瘦瘠土地的“包袱”,而黄信钊、周之健却提出大面积联片承包的要求。他们就此成了拥有一定规模的种养专业户:唐华新总包面积二百二十亩,其中岗地二百一十亩,水田八亩多;黄信钊总包面积约九十亩,其中水田三十六亩,鱼塘二十六亩,竹林二十三亩,塘基地五亩;周之健总包水田三十七亩。唐华新一家十二口,其中八个劳动力一人当民办教师、一人从事运输劳务、一人在家照顾小孩兼养猪、养鸡,其他劳力农忙下田,农闲上山,三年间便育苗栽植湿地松二万多棵、落羽杉三千多棵、大叶按六千多棵、新青竹一千多棵。黄信钊一家六口,其中四个劳动力,主要耕地、养鱼;还投资一万多元,在离村三公里的承包地里建起了“营寨”,购置了水泵和耕牛,围筑田坎、塘基,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耕家”。周之健一家九口,其中五个劳动力,一人当民办教师;他家筹款六万多元,建起一个拥有养蛙场、养螺池、瓜果园和养鸡房等设施的“小庄园”。
  一九八五年过去,这三家人经营的种养业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唐华新一家连年栽种的数万棵树苗,已发展成林。黄信钊一家种稻收益三千五百元,养鱼收益五千多元,伐竹收益一千五百多元,猪、禽收益三千多元。周之健除现成的二千多棵香蕉、七千多只青蛙在今年春、夏陆续收益外,去年的西瓜、番茄、肉鸡等项纯收入已达一万一千多元。
  唐华新等三户经营较大规模的种养业,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见成效,关键在于他们经营得法。他们的经营经验,主要有三条:
  一、在经营方针上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他们一开始便拟订了扬长避短、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种养计划;分清主次,巧作安排。唐华新原是考虑到自家熟悉育苗造林、木材柴薪有销路,才决心投耕带林岗地的,他的宗旨是:以开发性的造林育林为主,种瓜、种稻、养猪、运输为辅;这样,规模虽大,投资不多,功夫也应付得来。黄信钊生产技术全面,养鱼更为在行,他承包田、塘、竹林,兼养猪、鸡、鸭,种果;这样,项目虽繁,季节有别,劳力足能调配解决。周之健三兄弟年轻有文化,他们建立中等规模的“庄园”,目的就是搞特产性的高值、精细、尖端种养;因此,“胃口”虽大,却也“适度”。
  二、在经营布局上长短结合、精粗结合、新老结合。他们充分估计经营种养业可能碰到情况变化,在生产布局上作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精粗结合,以粗补精;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安排。如唐华新本以林业开发为主,但鉴于此项并非朝夕可有收益,便利用岗地套种西瓜、木薯,还大养其猪,搞运输,每年仅卖瓜、卖猪便收入近万元。周之健原以发展高、精、尖的青蛙、福寿螺、香蕉、巨峰葡萄为目标,但考虑到引进这些新项目把握不大、销路未稳,便同时种植西瓜、番茄等,使“小庄园”富有生机
  三、在经营方法上注意信息,广开门路,随机应变。唐华新一直同附近国营、集体的林场保持密切的交往。周之健同省、市、县、区各级科研、农林、水产外贸部门都建立了信息、技术的联系。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棣功
责任者
唐华新
相关人物
黄信钊
相关人物
周之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新和乡
相关地名
象岭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