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如山 墨如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1331
颗粒名称: 笔如山 墨如海
并列题名: ——访书法家蔡仁平老先生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笔者访问书法家蔡仁平老先生具体内容。
关键词: 笔者 访问 蔡仁平

内容

本报专稿
  这就是蔡任平老先生在勒流黄连镇的家:从大门口开始,一条通往小天井和客厅的通道把“门廊”分成两半:左侧是摆放香烟火柴、啤酒汽水的小摊档,副食杂货杂陈其间,由蔡老的老妻经营照管;右侧便是蔡老的“书房”了,迎面布帐挂着广东者书法家协会主席秦咢生题赠的横匾,大书“鲁斋”二字,下方悬挂着一排大大小小的毛笔,再就是书架,堆放着中国书法大字典、书谱等工具书,随手可取阅,还有一些瓷器工艺品,墙上挂着对联:“秋客圃外淡,春意眼前旋。”面对着并非清幽高雅而又奇特的环境,我犯疑了:中国书协会员、羊城书会理事、佛山书协副主席,蔡任平老先生,其誉满中外的书法作品,就是在这个环境中磨砺出来的么?这个问题自然成了我采访的焦点。
  “我不是科班出身,耽于贫困,缺乏师承。”蔡老的出身是凄苦的,读了几年私塾便辍学,十五岁外出谋生。
  蔡老告诉我,他最初是学画的,其父工于小楷,他受其熏陶,闲来执笔涂鸦。父亲便让他随南社诗人尹笛云学画,每天临摹梅兰菊竹一类,后来离乡谋生后,就在晚间工余学写绣像人物画。
  后来因贫困所迫,买不起颜料和宣纸,只好弃画习字。他是二十岁时才开始临帖的,韩、柳、欧、苏、魏碑、汉碑什么都学,把仅有的一点工钱用来购买纸笔,所以到而立之年始成室。
  蔡老几十年来勤学无闲,从不间断。在史无前例动荡的年月里,到夜深时又偷偷骋毫。由于他对书道持恒不荒,并且善于镕铸百家,自成一体。勒流区书画作品在北京展出时,瑞士驻华大使还指名购买他的作品。如今,蔡老的小楷、行草深为中外人士赏识,一九八〇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出,佛山地区入选送展三件,一件就出自蔡老的手笔。他的作品参加过各类型展览会不下十数次,郑州黄河碑林、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都征辑了他的作品,还曾被选送出国到日本神户市展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北京美术出版社、《羊城晚报》、《广东画报》、《书法报》、《佛山报》以及香港《凤岭侨声》等报刊相继发表他的书法作品。此外,省内外不少文化名流、党政干部、港澳知名人士、侨胞乃至外国友人都慕名向他索求字墨,使这位退休会计闲居无闲。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耀,蔡老先生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我并非天生一副好身手,更不满足于浪掷虚名。”蔡老虽有秋之将至的年岁紧迫感,但他并没有去凭吊黄昏,而是锲而不舍继续潜心书艺,他每天闻鸡即起,挥毫习字,用小楷抄写了毛主席诗全套,用行草抄写全套苏曼殊诗册页、《红楼梦》菊花诗册页等。只见正楷工稳凝重,浑厚古朴;行草意态姿肆,清雅流丽,曲直刚柔,疏密适宜。更难得的是在学有所成、年逾古稀之际仍继续临摹字帖,右手得了骨膜炎难以运腕行笔还孜孜以求,那一本本订装成册的《鲁斋日课》,便是他每天临帖习字的记录。蔡老身居陋室在笔山墨海中苦苦磨炼了几十年,而且雄心不与人俱老。邑人麦志熊对蔡老的为人和书艺,曾有过一段颇有见地的评语:
  “先生行笔苍劲而流畅,博取诸书之精,而不为其奴,展其轴,姿媚跃出,神韵超然。顾先生于书,不惟知之,而又好之:不惟好之,而又乐之。故在文革期间而不自废,而今举而尊于众人之中而不自喜,盖先生与书道同化矣!”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周铁株
责任者
蔡任平
相关人物
秦咢生
相关人物
尹笛云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苏曼殊
相关人物
麦志熊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佛山书协
相关机构
北京美术出版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勒流黄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