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抗日工作的罗钊医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1087
颗粒名称: 热心抗日工作的罗钊医生
分类号: K296.53
摘要: 1985年9月2日佛山报登载的关于在南海县活动的共产党员罗钊同志的纪念文章。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共产党员 地下工作

内容

罗钊同志是抗日期间在我南海县进行革命活动时间较长的一个同志。抗日战争初期,小榄圩是沦陷区与未沦陷区交界之处,是我地下党进入沦陷区开展抗日地下活动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阵地。当时中共西江特委(以下简称西特)为了开辟沦陷区的工作,先后派了一批党员进入小榄地区活动,罗钊同志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派到小榄,以开办“惠民医社”为掩护开展秘密活动的。当时党组织活动经费很困难,罗钊同志到小榄圩开办医社,组织上是没有经费给她的,全部资金都是由罗钊同志的母亲向亲友借来的。医社在一九四二年初开办起来,初时主要任务是掩护西特机关。
   罗钊同志为掩护我党地下工作的开展,除努力为群众救死扶伤,赢得群众信赖外,还十分注意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共同为抗日工作服务。当时小榄圩有一位中医生开诊兼营中药店,罗钊同志学的是西医,那时,西医和中医学说不同,一般都是合不来的,但罗钊同志对这位中医生坚持团结、尊重,碰到疑难病例时常和他商讨治疗的方法,有时还推荐自己无法医治的病人请他医治,结果取得这位老中医的好感,大家一直相处得很好,以至后来这位老中医也成为我们部队的热情支持者。
   一九四四年八月间,黄平、梅易辰先后率南三大队挺进大小榄及三水边境一带活动。不久,罗钊同志全家都积极投身到我抗日部队中工作,爱人龙世雄转到中山县五桂山区珠纵司令部工作,妹妹罗坚、罗生参加了部队在大队部当卫生员。她和母亲则负责部队医疗站的工作。随着战斗的发展,敌人频频扫荡,部队的医站也得随时转入农村秘密活动,所有伤病较重的或慢性病较严重,体质虚弱,不能随军行动的伤病员都送医站治理,进站的病员多了,病的种类也复杂了,诸如严重的脚气病,恶性疟疾、心肾性水肿等等都有,其中尤以疟疾和夜盲症为多,此外,还有个别假性霍乱、中毒性溶血等,这类疾病俱属急病或险症,在设备极为简陋、药物奇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病人先后给治疗好了。医站的人手也奇缺,医治和护理都全由罗钊同志和母亲二人担负。后来部队才增派一名不到十五岁的女孩到医站,当炊事员兼见习卫生员。当时,她们除了负责医治进入医站的伤病员之外,还得经常到部队各驻地去巡诊,当地群众有病来求医,也得随到随诊,免费治疗。医站事务就更加繁忙,但罗钊同志母女二人把全部精力都放到工作中去,对进站治疗的伤病员更是废寝忘餐地精心护理,所以凡在她那里养过伤,治过病的同志,总是交口称赞,在她那里比在自己家里还要温暖。
   “惠民医社”转为部队医站以后,群众逐渐知道了罗钊同志原来是共产党派来的好医生,对她和医站就更为亲切,热情支持。有紧急敌情时主动帮助医站把伤病员分散转移隐蔽。医站缺粮,圩边、百计塱、陈边等村的群众就借粮,甚至送粮给医站,帮助解决困难;受到医站免费治愈的群众,还经常送些鸡蛋、红薯、蔬菜之类的东西给伤病员增加营养。有一次春荒时,圩边村的“二姆”知道医站缺粮了,她宁愿自己掺吃杂粮,也悄悄地挑一担米来送给医站。医站缺药严重时,只好把一批疟疾、痢疾等慢胜病号送到小榄圩那位中医生那里求医,有时一次就有十余人,由于经费困难,抓了药也无钱付款,常常一下子就欠下几十剂中药费,但这位中医生仍然积极热情地支持我们。
   象这样依靠群众的支持,战胜各种困难险阻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罗钊同志就是这样以满腔革命热忱,博得群众真心实意对医站的支持,克服了种种困难,把一批文一批伤病员医治好,送归部队。(南海县妇联整理)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罗钊
相关人物
黄平
相关人物
梅易辰
相关人物
罗坚
相关人物
罗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