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02160
颗粒名称: “熟能生巧”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9年5月28日佛山日报登载的一篇论述熟能生巧的文章。
关键词: 熟能生巧 生活实践 艺术技巧

内容

清代書画家郑板桥,写得一手好竹,看起来,迎风摇曳,栩栩如生,令人贊叹不已。可是,当你贊罢、叹罢,不要忘記这一点,就是他对画竹所下的苦功。原来郑板桥家里,庭中种有竹樹,他常借着阳光月色,竹影照在窗前,就在玻璃片上,天天依樣临摹;不管风晴雨露,晨昏午夜,他都要把竹樹神态、覌察一番。久而久之,无論站着、坐着、睡着,只要閉上眼睛,各种各樣的竹樹神态,就活現在眼簾。由于看熟、写熟,漸漸达到“胸有成竹”的境地,自然下笔傳神。这个过程,大抵可以叫做“熟能生巧”。
  三句不离本行。写作也是一樣,对生活熟、技巧熟,自然灵机到处,文兴就发,下笔千言,倚馬可待。反之,就往往咬烂笔头,望着瓦頂,結果只字也写不出来。
  同是一个作者,要是选擇他熟識的題材,运用自己熟識的文学形式,写出的作品就能感情充沛,語語动人。反之,不是內容单薄,就是語言枯澀。
  文章写得快和好,“熟”字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所謂“熟”,应該包括多做、多看、多想、多写,使自己具有丰富的馬列主義理論,丰富的生活实踐,掌握一定的文学艺术技巧,再加上各种学問的修养,长期在学习中而又长期在写作实踐中,这樣,經过不断的总結提高,必然生出“巧”来。
  也有这樣的人,他光羡慕人家“巧”的果,而不求“熟”的因;只知道人家写作的过程,不計較人家积累知識的过程;只計算人家动笔的时間,而不計算人家构思的时間,因而一心梦笔生花,灵感从天降,大作一蹴而就。持这种“舍熟求巧”的思想方法的人,到头来只有落得个“东施效顰,弄巧反拙。”
  也有另一种人,他对文学下过十年八年苦功,但老是写不出佳作,这固然有很多原因,比如思想覌点是否正确,生活实踐是否丰富等等,但到底还是不算“熟”,更談不上“巧”了。
  熟与不熟,不能取决于接触事物的时間和数量的多寡,而是看你是否学得透、看得深,是否已經接受了这种知識,懂得去掌握它、运用它。当然,作者在羣众中生活越久,体驗得越深是有很大关系的。
  “熟”是“巧”的基础,但熟不等于巧。因为从熟到巧还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这就是从感性到理性,从量变到質变的过程。要做到巧,还必須肯想、肯鑽硏。看了人家的好作品不要光喊几句:“好呀!好呀!”就算了,而应該知道它好在那里?为什麽会好?自己的作品失敗了,也应該求出結論,接受教訓。这樣有批判地接受人家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东西;經过自己的創作实踐,不断总結提高,創造性地加以发展,然后才能写出較好的作品来。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辛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