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粮油作物甘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唯一号: 181134020210000193
专题名称: 新邵县粮油作物甘薯
其他名称: 红薯
文件路径: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0337.pdf
专题类型: 粮食
产地: 新邵县
产量: 1952年,全县10.60万亩,产18024.5吨。1958年面积12.04万亩,产21070吨。1960年,因“五风”影响,有些旱土丢荒,面积下降为89800亩,培育管理差,产量只7723吨。60~70年代,部分旱土改水田,同时旱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红薯面积减少为70000亩左右。但引进推广了耐瘠、高产的广东白皮薯等新品种,单产提高。1973年种69131亩,产31103吨,亩产456.5公斤,是新邵县红薯单产最高、总产最多年。1989年84339亩,总产29270吨,仅次于水稻,亩平347公斤。品种以邵阳白皮薯、广东白皮薯当家,少量栽培的还有湘农黄皮薯、湘薯1号等品种。

专题描述

甘薯新邵境内俗称红薯,始栽于汉末。清代、民国时期,农户均有栽培。在下源、小南、太芝庙等山区,素有“红薯半年粮”之说。品种多为长藤薯。二十世纪20年代引进邵阳白皮薯(原产全州),其产量高、藤短、不需翻藤,俗称“懒红薯”、“茶蔸薯”。30年代,县境邵阳白皮薯栽培面积占60%左右。浏阳红皮(江南薯)、鸡蛋黄(红心薯)、奶浆薯亦有栽培。1949年,红薯面积68500亩,亩产109公斤(折稻谷,下同)。 50年代,县人民政府鼓励农民垦荒扩种,推广温床育苗,提早栽插季节。1952年,全县10.60万亩,产18024.5吨。1958年面积12.04万亩,产21070吨。1960年,因“五风”影响,有些旱土丢荒,面积下降为89800亩,培育管理差,产量只7723吨。60~70年代,部分旱土改水田,同时旱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红薯面积减少为70000亩左右。但引进推广了耐 瘠、高产的广东白皮薯等新品种,单产提高。1973年种69131亩,产31103吨,亩产456.5公斤,是新邵县红薯单产最高、总产最多年。1989年84339亩,总产29270吨,仅次于水稻,亩平347公斤。品种以邵阳白皮薯、广东白皮薯当家,少量栽培的还有湘农黄皮薯、湘薯1号等品种。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