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出处: | 《新邵县志》 |
唯一号: | 181134020210000191 |
专题名称: | 新邵县粮油作物水稻 |
其他名称: | 稌;秔 |
文件路径: |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5/001 |
起始页: | 0333.pdf |
专题类型: | 粮食 |
产地: | 新邵县 |
产量: | 1952年,面积39.63万亩,产79060吨。是年,寺门前乡互助组长赵德意试种双季稻0.8亩,早稻因鼠害失收,晚稻收谷50公斤。1953年赵又试种1.1亩,获得成功,早稻收谷230公斤,晚稻收谷240公斤。1954~1955年,全县积极试验、示范推广双季稻。1959年,有水稻40.28万亩,总产84105吨。其中早稻11.77万亩,亩产218.5公斤,晚稻84000亩,亩产167.5公斤。1961年,因灾害的影响,面积减至39.4万亩,总产62230吨,亩产158公斤,为建县后水稻总产最低年。1965年,在努力发展双季稻,增加面积的同时,开始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技术,产量稳步上升。1973年,种植面积达58.63万亩,总产L4.255万吨。其中早稻28.02万亩,亩产283.5公斤,晚稻28.12万亩,亩产201公斤。水稻种植面积得到了尽量的扩大,尔后提高单产成为水稻增产的主要途径。1975年开始推广杂交稻,水稻产量再上台阶。1983年水稻面积56.28万亩,总产23.29万吨。早稻26.38万亩(杂交稻136.5亩),亩产409公斤。中稻27600亩,杂交面积占95%,亩产482公斤。晚稻27.14万亩,产11.17万吨,其中杂交稻占73%,亩产438公斤。严塘公社9898亩晚稻,杂交占93%,亩产504.5公斤。实现了新邵早在60年代就提出“晚稻超早稻”的奋斗目标。正如民谚所说:“晚稻超早稻,年年放空炮,有了杂交稻,一举就达到”。1989年,水稻面积58.25万亩。总产23.6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早稻26.53万亩(杂交稻占20.7%),亩产384公斤;中稻27400亩(杂交稻占91%),亩产462公斤;晚稻28.98万亩(杂交稻占96%),亩产420公斤。全县9300亩双季杂交稻,亩产过了吨。与1949年比,水稻面积增加82%,总产增加4.27倍,单产增加1.89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