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唯一号: 181131020210000034
机构名称: 中山公园
文件路径: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2/003
起始页: 0825.pdf
地址: 邵阳市
前置机构: “六岭春色”景点
起始时间: 宋嘉定十二年(1219)

机构描述

中山公园的前身为“六岭春色”景点,又名六亭山,乃古宝庆十二景之一。六岭,是指座落在宝庆府城的天池、铁铸、望仙、六一、鹿头和八角6座小山。全长1.3公里,平均宽0.17公里,面积21.5万平方米。 宋嘉定十二年(1219),六岭的6座小山头上各建一亭。后又建镇边楼与六亭相映。因六岭南倚城墙,北临闹市,居高临下,春至百花斗妍,千树争芳,故有“六岭春色”之誉。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猴子塔于天池山西隅。以后,时过境迁,六亭虽几经修复,终因兵灾而亭阁俱毁,仅存部分树木。山麓则由居民自由聚居生息。民国10年(1921),邵阳县知事朱家缙从县公产委员会拨款,于八角山顶古亭旧址复建两层重檐的八角亭。民国13年在山顶东南建单层砖木结构的吊脚楼廊,名为“烟雨奇观”。民国1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宝庆县政府将八角山景点定名中山公园,改“烟雨奇观”为“中山楼”。同期,新建亭阁,遍植花木,园内焕然一新,构成邵阳历史上第一座纪念性园林,乃湖南省仅有的3座公园之一。从青龙桥入古城朝天门,西行150米可至。左有临街大拱门牌楼,横额为“中山公园”,背面书“知难行易”。入牌楼行百步右拐直抵公园东门,额曰“六岭春色”。入园拾级而上,有六方单檐小青瓦屋面的路径木亭,两侧柱间设平板坐凳,额悬“熙春”匾。由此东南行,沿径垂柳依依。至三岔口,又有跨径矩亭,其前后两洞门之上有“柳荫路曲”和“载瞻载止”匾额。越亭折转西行,再拾级登山顶,即到八角亭和中山楼。东山麓有六方形小亭,南山麓亦有木结构独柱式小亭。西山坡建中山照相馆,馆舍长18米,宽4米,南半段为两层,底层作居室,楼上摄影。由此向西南顺坡而下数十米,有门与田家湾三巷相连,额称“中山公园别径”。 民国18年(1929),于园内北坡建邵阳县通俗图书馆。抗日战争时期,改为邵阳县民众教育馆。民国27年,日军空袭邵阳,当局将铁局山之残垣破亭改瞭望台,并备有电话和报警器。民国28年7月7日,以岳森为首的主祭团率众在中山公园内举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揭幕仪式。碑虽不高大,却为公园增添纪念性气氛。后历年均有人结伴前来扫墓凭吊。抗日战争后期,园内已百孔千疮,遍地是防空洞,面积也日渐缩小。民国36年,八角亭因无资修复而坍塌,仅存砖墙。 新中国成立后,为确保公园景观完整,于1950年将邵府街水厂在园内山顶修建的高位水池迁建于园外的白鹤岭。1955年初,由邵阳专署和市人民政府拨款,拆除中山楼和熙春亭,利用八角亭旧址兴建邵阳地、市干部业余文化学校,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18平方米。同年冬,该校迁府后街,园内教学楼调拨给市总工会,办工会俱乐部。1956年春,市政建设委员会首次发动群众在园内义务种植刺槐、苦楝幼苗200余株。1958年,工人俱乐部撤销,教学楼转交市文化馆暂作办公使用。 1964年1月,中共邵阳市委筹备恢复中山公园。4月,市绿化队从城南公园移植香樟、花桃、女贞等10年生大树45株于中山公园内。因资金不足,一期工程仅投资0.5万元用于修复纪念碑附近之挡土墙。后因“文化大革命”运动,修复规划被搁置,所植大树全部被毁,土地被不断蚕食。1968年,市绿化队再次绿化该园,植刺槐、香樟幼苗3000余株。1971年,“柳荫路曲”被市文化馆拆毁。1972年,市绿化指挥部对该园再次重点绿化,共植树5000多株。1978年8月,文化部门拆除旧民众教育馆,新建市图书馆,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989平方米。从此,中山公园由公共绿地演变为文化事业用地。 第三次《邵阳市总体规划(1980~2000)》将“六岭春色”列为市内风景点之一。1982~1983年,市园林处相继在园内植树700余株,因围墙未予修复,踞园单位和居民对绿化破坏严重,历年所植树木成活率低,其地逐年荒芜。1984年1月,市人民政府研究,由市建委发文,批复将“六岭春色”所辖范围归市园林处管辖。1988年,市园林处维修临六岭小学的入口牌楼,重新题额“中山公园”。但至今仍未实施管理。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