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唯一号: 181130020210000600
人物姓名: 吕振羽
人物异名: 本名:吕典福;字:行仁
文件路径: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683.pdf
出生年: 1900年
卒年: 1980年
籍贯: 金称市镇溪田村
亲属: 江明(王时贞)
非亲属: 刘少奇;李达;郑侃;杨刚;刘思慕;谭丕模;王焕章;张天翼;李仲融;曹伯韩;王西彦

传略

吕振羽(1900—1980),金称市镇溪田村人。 吕振羽本名吕典福,字行仁,7岁入私塾,1916年入武冈县立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吕振羽即联络当地学校,组成全县学生联合会,并担任会长,领导学生自治,开展“反日仇货”运动。1921年,吕振羽考入湖南工业专门学校(后改湖南大学工科),攻习电机。他团结武冈东部四区在该校读书的同学成立东四区学会,他在学会旨趣书中提出在乡村组织共耕社,开办平民工厂的主张。1923年寒假,他在金称市召开大会,决议推举校长,接办古峰学校,清算团防经费。团防局密告武冈县署,县署以通匪罪下令逮捕吕振羽,吕振羽在除夕黑夜出走,躲过敌人的缉捕。在湖南大学驱除反动校长宾步程的运动中,吕振羽被推为驱宾大会副主席。后经湖南学生联合会秘书长夏明翰指点,他常去听李达讲授新社会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5年,吕振羽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7月,北伐军光复长沙,吕振羽投笔从戎,随北伐军转战江西。“四·一二”事变后,吕振羽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攻习政治经济学,半年后因经费拮据重返上海。1928年秋抵北平,在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任教。1929年,吕振羽受聘主编《村治》月刊,提倡乡村自治,同年写成《中国外交问题》一书。1930年底,吕振羽与中共党员郑侃、杨刚、刘思慕等人创办《新东方》杂志,成立东方问题研究会。期间,他参加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同时和杨刚、谭丕模等人创办青年出版合作社。“九·一八”事变后,吕振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春,他策动学生王焕章组织热河抗日义勇军,又奔赴张家口与抗日同盟军联系,为革命青年演讲。同年2月完成《中日问题批判》一书,不久又写成《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上册,被国民党列为“共党书刊”,命令全国查禁。1933年,吕振羽经李达推荐入中国大学任教,讲授《中国经济史》、《农业经济》和《计划经济》,同时在朝阳大学和民国大学兼课,有“红色教授”之誉。1934年,吕振羽继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之后,写成《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两书,首创殷商奴隶说和西周封建说。1935年11月至次年8月,吕振羽受中共北方局刘少奇委托,赴南京与国民党代表进行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他在谈判中坚持原则,忠实执行中央联合抗日的主张。并用谈判间隙,完成《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写作,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进行系统描述。1936年3月,经周小舟介绍,吕振羽加入中国共产党。 “卢沟桥事变”后,吕振羽奉命回湘组织“湖南文化抗敌后援会”,任常务理事和研究部主任。并与翦伯赞、谭丕模等人创办“中苏文化协会长沙分会”,出版会刊《中苏文化》,同时出任民国大学教授。1938年夏,由吕振羽建议,经徐特立报党中央批准,中共湖南省工委派遣吕振羽回家乡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邀请国民党政府司法院副院长覃振挂名任讲学院院长,吕振羽任副院长兼党代表。塘田战时讲学院汇集了张天翼、李仲融、曹伯韩、王西彦等大批著名人士,实行坚持抗战,坚持持久的战时教育,培养抗日干部。国民党称该院为“西南抗大”。8个月后,国民党当局用武力解散塘田战时讲学院,吕振羽奉命转入农村,组建武冈、新宁、洞口、城步、绥宁等地地下党组织。1939年8月,吕振羽奉调重庆,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理论、历史研究和统战工作,并受聘为战时迁渝的复旦大学教授。1941年2月,他的《简明中国通史》上册在重庆完稿。“皖南事变”后,吕振羽奉调苏北,化名柳岗,执教于中共华中局党校。1942年3月后,吕振羽先后任刘少奇政治秘书和学习秘书,与夫人江明(王时贞)跟随刘少奇,穿越苏、鲁、冀、豫、陕5省,历时10月,抵达延安,在中央研究院任特别研究员。 日本投降后,吕振羽赴东北热河,任热西地委书记、热辽救济分会副主任,进行灾民救济,并协助解放区救济总会代表伍云甫与联合国救济总署、国民党行政院救济总署谈判。1947年2月,他的《中国民族简史》脱稿于哈尔滨,成为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中国多民族历史的著作。1948年2月,《简明中国通史》(下册)脱稿于大连,同年全书出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定为干部读物和高校教材。 1948年后,吕振羽历任中共辽东省委常委、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50年任东北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中央民族委员会委员等职,1951年8月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吉林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53年任中共中央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后,吕振羽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他率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席东方学术讨论会,回国后,执教于中共中央党校,任中共中央党校兼职教授和历史教研组顾问。 1963年初,吕振羽蒙不白之冤突遭拘捕。1967年,林彪、江青一伙为构陷刘少奇,广事株连,污蔑1935年的南方谈判为“勾结蒋介石消灭红军”,对吕振羽审讯达700多次。吕振羽身陷囹圄,不计个人安危,仍奋笔疾书,在旧报纸上写了20余万字的《读史随笔》和上千首诗词。当他在狱中得悉刘少奇被开除党籍时,挥笔成诗:“二十世纪风波寒,三顶帽子绝代冤。忠奸功罪全颠倒,吁天辩诬董狐篇”。1974年,江青一伙借“批林批孔”为名,把矛头指向周恩来总理,诱逼吕振羽为其著文帮腔,被他断然拒绝。 1975年初,经邓小平批示,吕振羽得以释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吕振羽得以彻底平反昭雪。但长期的监狱生活,对他的身体造成极大的摧残,1980年7月1日凌晨,吕振羽因病逝世。 吕振羽从事史学研究50余年,一生著书10余部,撰写史评、史论130余篇,计400余万字。对中国的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民族史均有广泛的研究和首创性的成果。1986年后,北京、长春、邵阳相继召开吕振羽学术讨论会,评价吕振羽学术成果的著作不断出版,历史学家蒋大椿称吕振羽是“仅次于郭沫若的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史学的第二位开山大师”。2000年,北京、长春又分别举行了吕振羽百年诞辰纪念会。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