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唯一号: 181130020210000589
人物姓名: 胡曾
文件路径: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675.pdf
时代: 唐代
籍贯: 邵西竹山湾(今长阳铺镇秋田村)

传略

胡曾,唐代诗人,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出生于在邵西竹山湾(今长阳铺镇秋田村),自小聪明好学。《唐才子传》说他“天分高爽,气度不凡”。《宝庆府志》称赞他“少负才誉,文藻煜然”。唐咸通年间,胡曾去长安赴进士试未第,从此闲居长安,结识了一些文人和官场上的朋友,政治上虽不很得意,但文名却越来越大。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节度使,聘胡曾为幕僚。时西南夷族小国经常侵扰蜀地边境,镇守蜀地的历任地方官颇感头疼。胡曾随路岩到蜀地后,仅以一纸大气磅礴的檄文,便劝谕西山八国来朝,从而名闻遐迩。 后路岩被害,高骈接替路岩任剑南节度使,胡曾复为幕府从事,掌书记,参预机要。期间,凡剑南节度使衙门的奏折和公文,多出自胡曾之手。时南诏王骠信兴兵进犯隽州(今四川西昌)、雅州(今四川雅安市),派人以木夹书送高骈,称“欲借锦江饮马”。由于连年混战,双方老百姓困苦不堪,如果重开战端,人民又将卷入战争的苦难深渊。高骈和胡曾再三权衡,决定由胡曾起草一篇牒文回复南诏王骠信,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答南诏牒》。牒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威之以兵,字字铿锵,气势凛然。南诏王骠信既对牒文中所说的道理心悦诚服,又为牒文中的凛然正气和唐王朝的强大军威所慑服,再也不敢造次,并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唐王朝作为人质,请求罢兵和好。此后,南诏和唐王朝再也没有发生战事。胡曾的《答南诏牒》一纸退兵,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后高骈调任荆南节度使,渐有异志,于是胡曾毅然辞去幕府之职,赴湘南担任延唐县(今宁远县)令。期间,他编著了《九嶷图经》,又在玉琯山下修建了一座舜祠,这对于今天研究九嶷山和舜文化,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胡曾一生写了很多文章和诗。《新唐书·艺文志》录其《安定集》10卷,已佚。另有《九嶷图经》和《咏史诗》3卷。但胡曾的诗,在当时及以后追求艳丽、雕镂、骈俪的文人们中,并不被看重,甚至被认为是“庸浅不足成家”。他的诗真正受到人们重视是在宋代以后。因为胡曾的诗语言通俗,风格平易,“庸夫俗子,亦知传诵”,是宋至明代数百年中最有影响的启蒙读物。明代“儿童入学,教以胡曾咏史诗入门”。施蛰存教授说胡曾的诗是当时的大众文学。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评论说“胡曾的诗,写得很弩下,却是为了写得浅,能投合民众口味,至今还为俗人所传诵”。本市文史学家马少侨说:“胡曾咏史诗,具体而全面地反映了唐末的政治危局……表现了一个身处末世的正义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见解,特别是在唐末重声律、竞绮靡的诗风中,敢于以通俗的文字,写深刻含义的诗篇,这正是胡曾咏史诗的独到之处。”明人王志远说胡曾的诗“得味外味”。明、清以来创作的历史演义,多引用胡曾的咏史诗。中国文学史上,像这样自成体系创作咏史诗并以《咏史诗》名集的,胡曾是第一人。史传蜀后主荒淫无道,沉溺酒色,有人诵胡曾《咏史诗·姑苏台》,蜀王闻诗后即为罢宴。胡曾的《咏乌江》诗“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这首诗被王立群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中称为历史上写项羽乌江兵败最有名的诗之一。 胡曾晚年,被朝廷册封三恪,赐锦衣还乡,后“终老于家”。据传,胡曾卒后,朝廷为表彰其功德,曾赐玉石泐碑为志,墓前有联曰: 草檄平南万古功勋昭日月, 吟诗咏史千秋翰墨壮山河。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