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盛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唯一号: 181130020210000554
人物姓名: 唐盛
人物异名: 字:烈庭;化名:宁一
文件路径: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3/001
起始页: 0812.pdf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900年
卒年: 1954年1月30日
籍贯: 木瓜乡马渡村

传略

唐盛(1900~1954),字烈庭,化名宁一,今木瓜乡马渡村人。 民国8年(1919)春,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在校期间,唐目睹“五四”运动洪流,阅读进步书刊,受到革命熏陶,主动联络旅省武冈籍学友,成立学友会,创办并主编《武冈同乡会旬刊》,刊登针砭时弊文章,揭露官府腐败。民国10年(1921),武冈县境虫旱灾害交迫,民间饥馑严重,武冈县衙置人们生死于不顾,派兵催赋逼租甚急。见此,唐怒火燃胸,撰文在《旬刊》上发表:“一代作官,十代变牛的武冈县县长卢振鹏,当11年(指民国11年)的禾苗尚未插,对12年的田赋就火烧眉毛似的催收了……”抨击县衙苛政。 民国11年(1922),唐盛辞去待遇优厚(月薪银洋50元)的湘西十县联立师范教导主任之职,受聘于进步青年邓宗禹在武冈县城创办的思思小学(“思思”取马克思、恩格斯名尾谐音、隐寓“革命”),月薪铜钱1200文,身得其所,视苦为乐。学校经费拮据时,不惜变卖祖业田产,慷慨资助。不久,担任了教导主任,力举革除一切陈规陋习,实行民主治校,学风大振,学生成绩优良,校誉远扬。民国14年(1925)9月,唐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民国15年(1926)武冈县农民协会、工会、商会、教育会先后成立,唐被选为教育会副会长。民国16年5月,中共组织派唐盛去省党校学习。“马日事变”发生后,党校被砸,唐盛智避军警的严密搜捕,离长返里。6月,又勇突县衙枪兵的包围,脱险而出。7月,投入贺龙的二十军教导团任上士班长,参加了南昌起义。是年10月,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回到武冈,同刘云龙、袁炎(也)烈、王圭田、罗崇伦等一起,恢复“武冈特支委”(后改特区委),刘任书记,唐等为委员。后又齐集外地避难回乡的共产党员,建立“中共洞口支部”,唐兼任书记。民国17年(1928)1月,中共武冈特区委改为武冈县委,唐盛任县委书记。2月15日,在洞口文昌塔内召开了县委秘密会议,总结和部署下一步的活动。4月,湖南特委机关遭查抄,中共武冈县委组织暴露,分工名单落入敌手,邓成云被捕遇害,唐盛被通缉。唐盛为寻找中共组织,奔波于上海、南京、四川、安南(越南)、新加坡……达14年之久,其间虽三次返乡,均遭追捕而又出走。 民国31年(1942)5月,唐盛通过好友在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弄得一纸秘书委任状,即以此为掩护,于9月返乡,谋得武冈县平善乡中心小学教员之职。民国32年任校长。在任期间,积极倡导学校师生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并于纪念“七七”抗日六周年之际,发起文艺公演,在剧场台柱上别出心裁地书有一联:“即使声泪俱下,无非一片假心肠;虽是粉墨登场,倒有几份真面目。”联语明指演戏,暗斥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嘴脸。民国33年受聘为硖江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不久任训导主任。 民国37年(1948)10月,唐盛应邀参加了尹立言、贺锄非在长沙召开的秘密会议,计划组建反蒋拥共武装——西南联军,回到洞口,唐盛担任西南联军第八军政委,主持制订了“实行新民主主义,减租减息,抗丁抗粮”等八项政治纲领,并开办军政干校,讲授《社会发展史》等政治理论课程。宣传革命形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建设。1949年1月以后,部队相继打高沙、围西岩、攻武冈,唐盛参加了每次战斗。 不久,贺锄非、唐盛察知尹立言暗与白崇禧勾结、率部向东安方面逃跑的行踪,当机立断,决定将西南联军第八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别纵队”,贺任司令员,唐任政委。是年5月底,贺锄非等三人绕道去武汉与中共华中局领导取得联系,7月12日,谒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首长萧劲光等,获取番号,接受指示。回到洞口后,部队化整为零,开展活动,由唐盛负责联系、指挥。10月初,贺、唐率部去绥宁与解放军一一五师会师。10月7日洞口解放,唐盛率林卫华等上街组织群众,张灯结彩,欢迎解放军,并在洞口、石下江、竹篙塘等地设立招待站,筹集供应解放军大米37万公斤,柴草25万公斤。武冈县城解放后,江南别纵队与解放军天津支队合并组成城市工作部,唐盛在维护县城治安、恢复工厂生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月6日,江南别纵队奉命整编,唐盛因年大体弱,不宜续留军内任职,分配在邵阳专员公署任建设科副科长,后任科长。1954年1月30日,唐盛病逝,终年54岁。归葬于家乡马渡龙主山,邵阳专署为之镌立墓碑。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