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韶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唯一号: 181130020210000547
人物姓名: 杨韶华
人物异名: 字:仲璋
文件路径: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3/001
起始页: 0806.pdf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893年
卒年: 1952年3月28日
籍贯: 大水乡

传略

杨韶华(1893~1952),字仲璋,今大水乡人。民国6年(1917),在湖南岳麓高等师范学校中国文学部毕业后,留在长沙任教。民国12年(1923)由夏曦、宋友生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5年投笔从戎,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法处任上尉科员,民国16年升任少校军法官。马日事变后,该处曾杀害中共党员多人。韶华对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极为不满,于民国17年辞去军职,重返教育界。民国27年(1938),任武冈县教育局局长兼蓼湄中学董事长,并创办武冈县立乡村简易师范学校。民国29年8月调任湖南省立第十师范校长。 民国31年(1942)2月,杨调任湖南省立第六师范校长。接任后,立即扩建校园,整修校舍、美化环境。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称赞该校是全省教育界创业建校之典范。杨鉴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局,决定提出“三杆(笔杆、锄杆、枪杆)教育”,力图培养学生具有文人的素质、军人的意志、农夫的耐劳精神,以利抗战建国。为实施锄杆教育,辟农场80亩作为劳动基地;在枪杆教育中,除进行规定的军事训练外,还强调学生外出必须扎皮带、缠绑腿,讲究军容军纪。 民国33年(1944)6月,日本侵略军压境,杨率领全校师生400余人疏散到绥宁县黄土坑,继续开课。民国34年3月,日军入侵雪峰山区,学校已三个月未获国家分文经费,膳食难以为继,众人对学校前途深感忧虑。杨召开全体教职员工会议,号召师生众心一致:“我们要愈艰难,愈奋斗,愈急流,愈勇进,一定要把学生带出去,保存国家元气;要以入地狱的精神把学校再疏散到麻溪、芷江。”3月25日,杨将70余岁的母亲和妻儿匿居太原山,率领师生毅然前行。沿途风餐露宿,又连遭日机轰炸和土匪骚扰,备尝艰辛。学生幸赖“三杆教育”之效力,仍精神饱满,有惊无险。日军投降后的当年9月,杨率领师生迁回武冈,在欢庆大会上,省督学张昕祥对该校辗转疏散,历时一年,行程千里,严守纪律,艰苦奋斗,无一人掉队的优良校风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同年,杨任武冈县参议会临时议长,县参议会改选后,任参议员。民国36年(1947),省教育厅督学刘剑鸣、陈有觐、刘卧南视察第六师范,一致认为“三杆教育”成效显著,联名提请教育厅明令褒扬杨韶华。经教育厅批准,该校被定为全省师范教育示范学校。民国37年冬,杨被选为省参议员。 1949年10月7日,解放军进逼武冈城下,杨韶华主持召开了校务委员会议,作出“全校师生不疏散,不迁移,保护学校财产”的决议。使校产得以完整地交给人民政府。 1950年2月,杨调任省立第三师范副校长,11月由政务院参事王季范介绍,入华北人民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 1952年2月14日,因杨韶华在解放前参政多年,并在军法处担任法官等原因,被定为反革命分子,当年3月28日在武冈被处决。1986年2月28日,武冈县人民法院经过三年多的复查,决定撤销1952年对杨韶华的原判决,并经中共武冈县委落实统战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认定杨为起义人员。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