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杨邦杰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唯一号:
181130020210000546
人物姓名:
杨邦杰
文件路径: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3/001
起始页:
0806.pdf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891年
卒年:
1971年1月5日
籍贯:
大水乡斜口村
传略
杨邦杰(1891~1971),今大水乡斜口村人。于民国10年(1921)留学日本,民国1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随后考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农学部,民国17年(1928)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旋即转入遗传实验研究工作,与导师田中义磨博士共同发表《冬季莴苣叶养蚕》论文,获得专利权,开创了家蚕代用饲料的先河。是年底,拒绝了日本的高薪聘请回国。民国18年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将蚕桑课程扩充为蚕桑门,增设几门与蚕桑有关的课程。并从日本引进蚕种和本地黄蚕种杂交,培育出杂交固定蚕种“14”号、“16”号等新白茧蚕种,后改为“1014”、“1016”号。这是中国最早育成的两个优良白茧蚕种。民国19年,又将该校蚕桑门扩充为蚕桑系,杨任系主任,从日本和国内聘请教授、讲师多人,充实师资力量,开展蚕桑学术研究。是年,杨还兼任广西仲恺农工学校蚕桑部主任,每周必以两天时间由广州去桂林讲课,风雨无阻,坚持8年之久。杨先后在广东、广西培育出大造系统35土大、轮月系统仲恺种258、560、369、4000号等16个优良品种,特别是仲恺258,具有生命力强、茧形均匀、茧绵少、解舒好、水结少和出丝率高等优点。民国22年(1933)杨邦杰培育的蚕桑固定蚕种,在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国际蚕桑界好评。 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移迁云南,蚕桑系经费短缺,无法开展工作。杨四处奔走呼吁,并在报刊上发表《抗战与蚕桑》的论著,阐述蚕桑对抗战建国的重要意义,遂得到广西省政府的资助,在越南设蚕桑工作点,在广西省境内先后设立下冻龙洲万亩综合蚕桑场,平南蚕种场,桂林蚕桑系工作站。继又得到湖南省政府的资助,先后在耒阳、澧县、长沙等地分别设立蚕丝改良场及工作站。培育出国内外名贵品种500多个。 杨邦杰在蚕桑学研究上,精益求精,卓有成效。在被选为中国合众蚕桑改良委员会会员、兼任湖南省蚕丝改良场场长、湖南省农业专科学校校长等职期间,孜孜不倦地研究家蚕遗传学,并把理论研究和生产试验结合起来,编写刊印了《仲恺农工学校试验报告》五大卷,为当时蚕桑界学术研究的权威性著述。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杨任华南农学院教授兼蚕桑系主任,中央给杨定为二级教授、蚕学专家。他与陈鼎新、郑庭杏合作进行温汤浸种预防微粒子病试验与高温浸越年种孵化试验,均获得良好成绩,为预防微粒子病和进行越年种孵化提供了理论依据。1963年,杨任中国蚕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蚕学会理事长,进一步探讨蚕桑理论,撰写了有关蚕种改良应用与遗传法则等方面的理论著作,丰富了中国蚕桑学理论。 杨于1971年1月5日病逝,终年80岁。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