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638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18
页码: 701-718

内容

一、重要文告
  新邵县人民政府布告
  (公元1952年4月4日)
  奉湖南省人民政府邵阳专员公署署民行字第〇四五号奉湖南省人民政府民行创字第〇〇六号转奉中南军政委员会电转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原“邵阳县人民政府新邵办事处”应即撤销,成立新邵县人民政府。委派龙仲为县长,并奉颁印信一颗,文曰:“新邵县人民政府之印”。本县长遵于四月一日就职启印视事,特布告俾众周知。
  县长 龙仲
  中共新邵县委、新邵县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双层经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若干问题的意见
  党字(1987)第66号
  (节录)
  关于田土承包责任制
  1、因人口异动和国家集体建设占地造成承包方使用的耕地悬殊过大而需要进行小调整的,应认真贯彻中央(84)1号文件精神“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这一总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原来承包合同已明确规定,群众意见不大的应维持原议不变。原来没有确定承包期限的,要根据多数群众的意见,通过民主协商确定。一般可采取两种办法解决:一是三、五年内搞一次小调整。二是领导班子强的地方采取预测人口的办法,一定十五年不变,其做法是将全组耕地按现有合法人口加预测十五年内婚入和计划出生的全部合法人口承包。承包期内,每年按实有合法人口进行一次结算,超过实有合法人口的承包耕地面积,应向组内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集体提留,用作公益事业开支。
  2、不论采用哪种调整办法,其退责任地的时间,均以公历十月一日以前减少的人口为准,承包方在晚稻(或与晚稻同期的当季作物)收获后退给发包方。
  3、增加人口的承包户,同样以十月一日为界限,在此界限之前增加的合法人口在当届调整期内解决责任地,界限之后增加的合法人口,待下届调整期解决。解决的办法按先后顺序,依次排队。
  4、对本组人口增减两抵后的净增人口需要承包土地的,总的原则是不能打乱重来,不要年年搞调整,要有利于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让群众有一个稳定的感觉。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办法解决:(1)留有机动田的,在机动田内解决;(2)将长期离农从事别的职业、自己不耕种土地且又荒芜土地的农户的承包地,由集体收回留作机动地或承包给增加人口户;(3)调粮不调田,解决无承包地人口的口粮;(4)引导和组织缺少承包地农户的劳动力兴办合作企业;(5)将垦殖的荒地、水面承包给缺地的农户进行开发性生产经营。
  5、属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承包责任地,已承包的应予退出。
  (1)未经县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批准的计划外生育者;
  (2)领取独生子女证又超生的(退出多享受的一份待遇);
  (3)招工、招干(已吃商品粮的)、农转非、部队转干、志愿兵以及上大中专学校已毕业分配工作的人员(本文件下达之前已经退的有效,不再补包);
  (4)未到法定年龄结婚和非法同居的落户人员(待到法定年龄办结婚证登记手续之后再承包);
  (5)死亡、农转非和其他迁出人口(来年应退出承包地)。
  6、凡有生育能力已领取独生子女证,保证不再生育的农户,可承包双份子女的责任地。
  7、有女无儿户可允许招一个女婿在女方落户承包责任地。女方与农村户口结婚的,来年应退出承包地;一时在男方未承包责任地的,也要依次排队。与城镇户口结婚(指父母都是吃商品粮的,包括国营农林场所)的农村人口,一般仍在原地承包责任地,长期离组从事他业
  的,也可不承包责任地。
  8、被开除公职回农村的人员,从回农村的第二年起应由组内解决他们的承包地或口粮。
  9、土地的调整异动单位:大包干时,原生产队已分小组承包并签订了长期承包合同或有协议的,则应按原合同或协议办事,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整;虽以小组为单位承包,但没有明确确定土地调整异动单位的,组与组之间占有土地悬殊较大,群众意见又很多,矛盾突出的,则应做好工作,仍以原生产队为单位统一调整;至于在小组承包时,对有关问题协议不太明确,而群众又有争议的,可通过协商,适当调整个别协议的条款,并仍以原小组为单位调整。
  10、对于国家或集体建设征地,其征地费除当届青苗补偿费归私人所有外,应归发包方所有,用来兴办合作企业,安排剩余劳动力,不能由承包方个人占有或集体平分。被征土地的承包户如要求调补被征用的土地,则应由发包方统一给予适当调补。不准承包方私自出卖土地,已经出卖的,其价款由发包方追回。
  11、为了调动群众向土地投入的积极性,要逐步对土地实行分等定级或质量估价,并在承包合同中明确质量等级和改良的要求,作为奖励或惩罚的依据。因积极投入对土地进行整治和水利等基本建设投资较多而确属提高了土地生产力的,允许承包方多次连续承包;如需调出转包时,发包方或新承包方应给予相应的补偿,其补偿数额一般以十至十五年为受益年限分摊(临时性的及当年受益的例外)。
  12、对弃耕荒芜土地的承包户,要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由镇、乡人民政府做出具体规定。对认识不好、屡教不改的要收回其承包地;对给予适当帮助后仍然种不好种不了责任地的户,经动员可由发包方收回转包;对掠夺式经营的,视其地力下降情况,确定补偿金额,并限期恢复,否则发包方有权收回其承包责任地。
  13、承包方经批准建房占用的土地,一律不予核减农业税和定购粮,也不由集体调补,并且要求开田调田。对未经批准、少批多占土地的按土地管理法有关条款严肃处理。
  14、要向群众进行土地公有制的教育。重申承包方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应按合同规定的条款使用承包地,不许乱占滥用耕地,不得私自将良田转为非农业用地和多年生经济林地。对未经批准乱占良田建小果园或开鱼池的,应做好工作,退园还田或以池还田。今后一律不准用良田建果园和开鱼池,违者由乡、镇人民政府给予经济处理。
  关于山林承包责任制
  凡没有分到户的集体所有和集中成片的用材林、经济林不得再分;已经划给农民经营的自留山、责任山,权属不再变动,主要是解决“分而不管,砍而不造”的问题。要以乡、村为单位组织专人统一护林,作到砍伐依法。要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可以采取投山、投劳、投资入股的办法,办合作林场;或由乡、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营造;或分户营造,承包给专人管护。
  农户中的农转非人口及婚丧人口的自留山不变动;责任山即承包山的承包权,根据中发(1984)第3号文件的规定,可以继承,可以转让。对全家农转非的户,自留山应由集体收回,承包山由发包方收回另行发包。个人在山上种植的林木和已折价归个人的原集体林木,除退回原价款外,对造林所投入的劳力、资金和林木自然增值部分,应由发包方付给一定的报酬。一律不准借机自行砍伐。
  自留山要规定绿化期限,逾期无故不造林者,发包方可以收缴荒芜费或收回使用权,统
  一组织造林。责任山应信守合同,原有集体林木,应保本保值,严禁掠夺性经营。
  乡、村集体林场要完善经营责任制,乡、村领导和林业部门要加强领导。已进入间伐期的,要坚持分配兑现。既要督促更新,留足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又要解决群众受益问题。
  乡、村要建立、健全护林组织和护林队伍,在统一林政管理的前提下,加强对林业生产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二、民间碑记
  长塘李氏家族禁碑
  上古民风淳朴,井田以资其生。后世习俗浇漓,人心改易其行,故朝庭以法律治民,乡党以禁条相戒。我族迩来有不法子弟。父老等悯时惜俗,爰议竖碑规条开列于后:
  ——山林竹木,我境全赖以营生,永禁,不许盗砍。
  ——春冬笋芽,概行封禁,无论当年拗年,不许挖盗攀摇。
  ——田塘池鱼,物各有主,不许盗取。
  ——每年秋收捡禾籼者,只许桶后,不许盗摘强讨。
  ——窑门炒棍,无论有山无山,概行不许肩载。
  ——六畜四季牧守,不许纵放,犯者量地认赔,毋得藉诈。
  ——园蔬姜薯桐棕菸叶,勿得盗取。
  ——树木嫩芽,不许剔摘作茶踏青。
  以上数条,务须永远遵守。如违公同议罚。
  咸丰元年辛亥岁上浣颜公子孙同立
  三、县境风物民情诗文选
  望龙山怀道士许法棱诗
  唐.刘长卿
  心惆怅,望龙山,云之际,鸟独还,
  悬崖绝壁几千丈,绿萝袅袅不可攀。
  龙山高,谁能践?灵原中,苍翠晚,
  岚烟瀑水如向人,终日超超空在眼。
  中有一人披霓裳,诵经山顶餮琼浆,
  空林间坐独焚香,真官列侍严成行。
  朝入青霄礼玉堂,夜扫白云眠石床,
  桃花洞里居人满,桂树山中住日长。
  龙山高高遥相望。
  寄龙山道士许法棱诗
  悠悠白云里,独住青山客。
  林下昼焚香,桂花同寂寂。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开梅山
  宋.章子厚
  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确名畲田。
  长藤钓酒跪而饮,何物爽口盐为先。
  风井
  明.王应熊
  寰中风穴不一处,斯井乳花能同流。
  暗接膏源尝秘惜,不离陌路自清幽。
  土囊空艳骚人赋,水品难逢处士收。
  宴坐岩头默斟取,清源此意与谁谋。
  风井
  明.郑澧阳
  潮源洞风井,南国两奇观。
  不谓人间有,谁知天壤宽。
  风清寰宇霁,洞邃野云寒。
  地主惭迂拙,山灵容我看。
  石门山
  明.杨廷芳
  危峰怪石与天齐,罗列如门望欲迷。
  雨过草连青壁润,林深猿袅翠藤啼。
  半空削出芙蓉秀,双耸欺他华岳低。
  赏识不逢灵运辈,共谁携酒蹑云梯。
  中原铺——新化道中
  清.周泽长
  未与山相习,安知别有天。
  一青为起止,众绿了中边。
  鸡唱云间屋,人耕树杪田。
  岩空终古滴,无隙不通泉。
  井口潭书所见
  清.黄则有
  江水滔滔往北注,石壁障之使西去,
  石势鸱张水势横,彼此争持声若怒。
  上流诸舟杂沓来,如箭离弦挽不回,
  水窄舟多难容受,忍看舟与舟相推。
  一舟受困如旋磨,一舟触石头已破,
  后舟方从水面横,前舟早向波底卧。
  狂潮激荡如山裂,人声水声难分别,
  岸侧喧呼可奈何,溺人波际那堪说。
  渔艇飞来救恐后,人多艇少但招手,
  一半已入鬼门关,生者排比卧沙阜。
  开眸知道尚为人,各吐胸中水数斗,
  一身以外更何有,留得残生见父母。
  资江归舟
  清.邓显鹤
  茱萸滩下青溪滩,一路秋山好卧看。
  残暑未收霜尚早,泼空老去绿成团。
  溪流曲折响泠泠,两岸人家昼掩扃。
  一片乱山遮去路,夕阳红入蓼花汀。
  白云岩记
  明.钱邦芑(大错和尚)
  白云山去宝庆城北五十里。渡石马江至白云铺,右折二里至山麓。两山并出,路由中行,流水夹道。予与郭幼隗软舆行水声树影中。路既回折,树石错阻,前后隐现,人语相闻,不觉入山之渐深也。山中平处皆田畴,农家村落皆有水树环绕。山径皆古木荫覆,山麓多枫楠。渐行渐高,则松杉蔽空,峰岭错亘,危壁奇石,险怪多出意表。沿途多杂花,作红白色,异香逆鼻,及采花嗅之,又复无香,问之从者,皆不测香所自出,或云草香也。又一里,有寺名慈寿,寺外环以流水。水外古木隐障,不见天日。树外大壑绝壁,飞泉四注,骇目逊心。过此,路渐峻渐曲,山亦渐幽。弃舆策杖行,随地领略,或回立目瞩,或坐石睇观,步步换形,岩曲泉壑,回折变幻,令人恍惚不能自立。再转危磴,度高岭,复降数十级。小平处,两崖夹峙,中画一涧,山势若断而实联。泉奔注,汇而为溪,上跨石桥。余扶杖过,低徊叹赏,见桥边一碑翳草间,幼隗披草视之,刻“会山桥”三字。细瞻山势,群峰迭踊,分合不一,至此左右环抱,山水俱会而后曲折西奔,会山之名不虚也。过桥数折至观音阁,又折而左,山石侧逼。右升得毗卢殿,稍宽敞,可憩息。回首来路,悉在目前,萦曲缭绕,历历指顾,数十里咫尺间,若可抚也。至此,足力已疲,烹茗纵眺,仰白云岩,犹在天上,余与幼隗皆有怯意。移时,车孝思、香涵、吴茂生、王稚潜、匪石先后至,互相鼓舞,奋力而登。路虽斗仄,幸石级可陟。从左折右,右复折左,每折石梯数十层,五折乃至岩下。夹道皆大竹,翠落衣裾,人影皆碧,阴森绵邈,幽寂移情。行至第三折,足力不前。余憩石上,回见竹影间,夕阳蒸霞,红紫筛射,如镫影,如碎金,如花锦散落,如野烧树舞,急呼诸子视之,皆回顾大叫奇绝。少息,复上至岩前。岩深如洞穴,极宽敞,飞檐卷起,高二丈余,门左右阔五丈、深十余丈。石壁凸凹,流乳凝结。正中为观音大士,眉目手足毕具。宋宝祐间,僧宝鉴始披荆棘入此山中,睹石像宛然,知因缘所在,跌坐其中,不食不语。后有樵采者见之,感其定力,乃设供养,始开此洞。后僧坐化其中,土人因塔之。厥后远近朝礼,山径乃辟。惜大士像近为俗僧涂面以金,遂失本来面目,不啻胶漆断文琴矣。而两旁又多列土木神像,蠢浊可厌。洞前复扃壁蔽游人,入其中如下蚕室,晦闷欲死。名山异景,每坏于俗僧,大抵皆然,不独此也。自洞口上山巅,尚数十仞,巉崿不可登。从行诸少年,或攀附上下,捷如禽猱。须臾月出,千里一碧,举世界如冰壶,游人此时不啻身在三岛中。邵陵山水多奇,然幽险秀异,殆复无以加矣。
  白水洞记
  清.杨太灏
  洞自棠溪径北,两山回环夹峙,中有清溪,百步一折,寂无人烟,育乎莫测所向。沿溪行三里许,经铁局亭,又里许,抵一桥。桥之旁曰片石庵,庵上有岩曰吞潮,右有亭曰寒碧。寒碧亭当山水要隘,松涛石籁,时与疏钟声相答。行者徘徊其间,方谓至此已尽也。既而右转数百武,豁然一小洞天,民居数十家,田园卢舍,鳞次相望。溯流而上,有滴水岩,青壁侧立千寻,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转侧间,前阻巨石,从石壁行而上,两山夹束如门,下临深潭,两傍径绝。居人于右壁凿石置趾,行者扪萝附壁,足垂二分。俯视澄泓,倒影澹瀩。稍一移足,辄眩掉不能自持。须臾逾险,诵青莲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句,为之抚然。里许,瀑布悬于崖上,高百馀
  仞,如水晶帘,及山半有石承之,忽破碎如霜、如雾、如烟云散布,不可名状。下注为冷泉,晴则日光映之,作五色长虹,炫耀不定。岩前土润草肥,阴森绵邈,幽寂移情。其中为陵塘,为静池,又为深隩八九仞,游鱼出没不时。又二十里许,横峰侧岭,移步换形,令人应接不暇。至螺蛳洞,水源出焉。崎岖崄峨,人迹罕到。山上居民,皆刀耕火耨,结茅以居,如在天半。至此,回望洞口,连峰亏蔽,白云合沓,不复可辨识矣。
  游文斤山记
  清.段起玲
  《广舆记》载:新化名山独曰文斤,谓晋时高平令文斤修炼之所,上有丹灶石床遗迹。余时欲往游焉而未果也。雍正甲辰秋,方伯朱公以文斤山赋,试吾邑诸生,遂慨然往观。非能赋也,素所欲游而未果也,于此触其机,因以成其志云尔。未行,先一夕集诸弟子问谁愿从者,多欲往,临发时仅得一人,余皆以他辞谢。亦可知作青山绿水中之人,诚非易事。而士非有古人之志,即境内名山,尚惮此数十里之程,逡巡退避而不能进,况圣贤学问之事乎!行二日到山趾,循途而上,时饥时倦,又迷歧里许,过草庐遇一黄发叟,转指山河,穿藤萝而下,所见无甚异者,心颇轻之。越小岭,忽见竹林烟霭,松壑云飞,鸡鸣篱间,犬吠深巷,宛然一大村落。背后峙三白岩,奇峭如削。苍凉古树,覆荫岩端。岩悬三孔,黝然深黑。始跃跃而喜,信千古名山,不虚传也。入观既晚,道人杨重远接遇甚厚。适中秋月皎,松荫满地,酒浮竹叶,袖挹芳芬。大小黄冠数十辈,歌呼酬献,声振山谷。此时,竞不知身在何处,想当年所谓文斤仙者,即此事耶!蚤起,入殿观古志碑,见石鼎、石灶,又有铁菱角一双,皆千百年物,而三清大殿被火焚毁,石壁上有古诗,残落不可识。饭后,登山游洞。重远操斤前导,一童子肩梯以从。穿幽篁,跨石径,几折而至绝壁下。曰:此中洞也,真人所居。洞下石磴,一层差可攀援;第二层,石梯稍斜,左右扶梯而上;第三层则以梯旁架石壁,侧身猱跳,虽有胆气人亦骨寒神竦,不敢俯视。举火以入,穴甚小,上下求之,皆无入处,乃退游右洞,曰:夫人栗氏所居也。岩下有大树,树垂绿萝藤,倚梯攀藤登焉。外宽敞胜中洞,然内亦褊小不可进。午后,从山右游上洞,以石砌门,门内出小水,沮洳不可行。出登山顶,至此,则新、邵两邑诸山四面环拱,溪流出没隐见,潆绕琵琶洲,村居错落,紫雾横秋,山川形胜,罗列目前,历历如画。流连观望,不觉有飘飘遐举之思。迨日移半规,而是山之幽奇已搜览殆尽矣。夫邑中诸山甚高大,且幽且奇如兹山之胜者岂少也哉,然名皆湮没不传,独兹山以文斤故,名存天壤,则山之遇不遇亦有数耶!窃谓文公本循良吏,功德在人,一旦超然物外,避世遗荣,其高风卓识,诚非浅见所能窥。而好事者流,遂从为避谷岩孔,修炼一百二十年,果满丹成,乘鹤上升。至今问所谓石床丹灶,杳无所得。然则文公其果为仙耶?事不经目见,鲜不为古人所愚。以此见天下名山,云第几福地、第几洞天,某人修道、某人得道处者,其怪诞不经,皆此类也。因援笔记之。
  石马桥记
  清.邓钰
  高平水自新化灵真村东南流百三十八里,至邵阳县北三十里名石马江,为新、邵官道。水阔而溜,岸高而危。初以石墩架木而度,行者病之,且易颓难久。夫桥梁为王政之一端,留心
  民事者,诚视官事如己事,必为之经营区画,人获利济、民无病涉而后安,岂徒以刑名钱谷、清理征收为尽职耳。余奉简令,承乏邵阳。抵任之次年,邵伯俞公亦莅兹土。公,明信人也,谒见之际,即谕以有利于民者宜为之兴,有害于民者宜为之革,而道路桥梁亦宜修整,平治总便,事无钜细,必悉心竭力,方无负国家设官为民之至意。会余以公务至石马江,遥望溪流如带,立数石于洄伏湍激中,上支两木,行人如蚁,负戴缘延其上,惴惴焉如临深渊,履危栈,足不敢移,目不敢瞬。余慨然曰:“民病如此,非守土之责而谁责乎!”乃思创建石桥,而工费不赀,自量饮水之操,不能为鞭石之术,且不能督责于民也。乃其地居民有邓非凡者,慨然出千金为修主,而诸生孙道绰、释子如行、郁文等乐襄其事。余喜此举之成,大有利于民,并可仰副郡宪之谕也,于是首捐清俸以倡之,而劝士民之殷实者,广为捐助。鸠工伐石,经始于雍正八年,越四岁而桥成。高若干丈,长广若干丈,凡费缗钱若干。坚固平坦,如履康衢,行者称快,因名曰广济,而勒碑以示久远。夫此举似无关于殿最,亦无切于考成,而余必亟亟于是者,凡以利民为务而所以治此邑者,必如此桥之不敢忽也。乃为之记。
  龙山游记(民国20年)
  李抱一
  十月一日,予偕二弟及演什和尚于昨日下午至雯师家,约萧君邦楷为向导,同游龙山。今日早饭后启程,雇萧中桐肩挑行李,从甘溪至财溪亭子,溯墨溪,逾歇林冈,至田心坪,邦楷预候于此。中餐后,邦楷导游杨氏宗祠。见两磁制香瓶,明宣德间制,颇可宝玩。数里,至新(孙)家桥,遇邦楷之友罗君泽堂,罗君邀宿其家。额署“补庐”,在新家桥市后,颇幽静,款待甚殷挚。晚与罗君闲谈,知自墨溪至此,属邵阳龙山镇。新家桥可通舟,下经杨家滩入涟水(或谓此为涟水正源)。出产以纸为大宗,大块年可出四五万。龙山镇教育不发达,私塾林立,可以想见。毛炳文师长居新家桥宅与补庐邻,其先为湘乡人,甚式微,乡誉颇不美。罗君素营商,亦尝涉身政界,谈吐颇不俗;有弟锦堂,曾为山东县长。
  十月二日,早起,随雯师游新家桥市,观永泰桥,列肆数十,多纸庄,余为客栈,香客已殷阗矣。早餐后,辞罗君入山。闻此至岳平峰近四十里。初颇平坦,数里登罢功岭,颇峻,有十里涧,过此往罗家坪,工程颇大,所谓罢功,殆即因此。自岭平迤入一长谷,为小涟河。四处有人家,临流负山,如展画图。数里至李家冲,又遇邦楷之友杨君树南,留午餐。过此,途渐不易行。循石磴登山,丛篁交荫,壑渐高,泉声渐远。至参子坪,顿平夷,盖逾此冈别入一山隩矣。路临深壑,萦委有致,林丘隐荫,徒侣回环,为此行第一佳境。至坪山萧店时尚早,恐再上高寒无可宿处,即宿于此。小楼一角,亦颇清幽,众均以为得所云。
  十月三日,早餐后登山,路渐陡,山中包谷未收,如展黄云。至王家老妈店(王家老妈颇著名,即以名其店,询问为现在居人之太祖母),食包谷二枚,觉其甘美。过此,路为山水冲刷,极不可行,地渐高寒,竹树不易生,只丰草药苗矣。一极峻处,俗呼牛背,嵚岑碕〓,左右皆深壑,颇觉危慓。风益劲,须急加衣。过此,路渐平。逾一短峡,不知已在数千丈峰上,广峦延隩,芒花荡眼,上下岳平峰者,皆于此坐以相迟也。循石磴登岳平峰,约半里至药王殿,殿在峰巅之北奥,规划颇小,石墙铁瓦,略如祝融峰之岳庙。门联石刻,其一云“万里风云供吐纳,四时花草著精神”。雯师甚称之。所谓药王,相传为唐人孙思邈。孙尝于龙山采药炼丹,故祀之。殿旧在峰岭南面,清初毁于火,始移今地。南转北,主权属邵阳龙山镇。自殿下瞩,山脉三支,
  相并下迤,如驰巨蛇,尽于湘乡之杨家滩一带,壮观也。西望朗概、金烛颇清晰,惜烟水空濛,不能远视。闻朝暾将升时,天气最为朗澈,西可见望云山、维山,三尖峰更如眉列。南可见宝庆城垣与东塔,资、邵两水各蜿蜒于目前。东北则娄底、谷水、潭市、永丰,浩浩千里,了无翳滓。予等原有宿殿观日之意,主僧悟为与演什颇有旧,款待殷渥而语言粗野,举止儇薄,演什与余等均厌之。午餐后,即绝裾而去。下岭至李家冲,杨君树南复留宿。余得诗二首录左:
  高标出尘宇,硉兀劳跻攀。
  云水三山外,风篁万壑间。
  乾坤泄灵秘,潭邵画入寰。
  何处寻长鑱,黄精堪驻颜。
  衡岳云千里,涟源水一湾。
  林峦争缥缈,岩壑互萦环。
  寒重嫌衣薄,途危觉步艰。
  秋风未摇落,翠色满群山。
  十月四日,杨君留早餐,杀鸡为黍,情甚殷笃。杨君颇知书,谈吐不俗,为山中大地主,言山中近事甚审。山中产纸、竹,产药材(杨家滩药材甚著名,皆产于龙山),近又产锑矿。药王殿自七、八月以后,香火甚盛。邵阳、湘乡、安化、新化四县之朝香者,络绎不绝。住持僧年须纳香火资四十余元于龙山镇之六都。有梁某者,以修殿为名,有杨某者,以修路为名,常往来于四县,藉以牟升斗之利云云。予等早餐后辞行,载章主张归途把人坳,自新家桥分道南行,经三江口至牛湾冲,视余家所置田。经如兰亭,中餐大坝塘,天忽微雨,拟投宿把人坳,至则无可宿处,冒雨至钟家冲育才学校,已上灯矣。雯师年近七十,矍铄殊甚,登高不倦,每食必饱,予与演什均叹弗及也。
  洪溪辛酉年旱灾记
  刘佩贤
  我地夙患旱灾,而前清庚子年及民国辛酉年两次之灾为最钜。庚子之灾,年湮代远,几不可考,辛酉之灾,尚能略述其梗概。辛酉之岁,旱魃为虐,从五月十四日夏至日起,徂七月下旬,接连七十余日,烈日熏蒸,点滴不见,暑气郁满山川,炎火遍烧大地。百川涸绝,汲井断泉。草木枯萎,虫豸绝迹。南亩之间,情景更酷,泥土龟裂,红燥如烧,禾苗枯槁,叶卷成束,园圃菜蔬枯灼无收。虽农者日夜车水戽水,以图灌救,均以水源有限,而娇阳威力不减,空费桔槔之力,同悲枯裂之形。人事既以徒劳,不已祷之神力。于是,迎真人者,拜《严华经》者,祈酹醮愿者,肃然奉行。农人于荒郊原野结队迤逦膜拜匐匍,汗雨忘暑,天暮忘饥。以为甘泽可期,秋收有望。不意西山红旭,依旧如然,生意全捐,万民无托。山田固颗粒无收,陇田亦所收无几。乡间不论贫富,尽闹饥荒,有食糠麸者,有食薯藤者,有食树叶(妹子叶)、树皮(油腊树)者,有食土当饭(滑石土俗称神仙土)者,甚至卖妻鬻子,逃亡乞食,以苟残生。衷鸿遍野,饿殍载途。鸠形菜色,啼饥号寒。老弱转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俨然郑侠之图,真参陆贽之奏。昔尧有九年之水患,汤有七年之旱灾,于今见之矣。
  迩者,政府为预防水旱天灾,倡导国民开凿塘坝,种植森林,以兴水利,并图生产,吾人鉴于先年灾患,务宜切实奉行也。
  峡山桥壬子年水灾记
  本族居山地,无洪水之殃,唯民国元年壬子岁之大水,亦令人惊心慑魄也!是岁农历七月十九日晚,乌云密布,雷电交作,滂沱大雨,倾盆而降。少顷,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时值秋收,田陇中稻草及沿河排木被水冲溢,流积峡山桥,水势阻塞,朗概山脉左陇必经峡山桥,去资江之水,愈酿愈深,将越山坳溢入涟水。水势之凶,亘古未见。无何桥倾,水突峡山桥下街,本族居民所占沿河铺屋尽被洪水冲毁。其中后成公之铺屋因系新建,初未冲散,随水飘流,浮沉莫适,时全家九口与亲戚某织布匠钟某及旅客二人,均聚首于家,不得出,室内灯火暗淡,隐约可见。一片呼救声不绝于耳,迄下峡山坝时,屋坍人落,同归于尽,呜呼!亦云惨矣。计此次水灾本族冲毁房屋六栋,桥梁三栋,田地数十亩,淹毙十余人,损失之重,可想而知。至其他各地灾情,更罄笔难记。兹者,峡山桥下头被冲毁石拱桥及三善等桥犹未修复,抚今思昔,不禁慑然,有余悸焉!。
  民国二十八年刘佩贤撰
  四、轶闻
  潮源洞
  据清道光《宝庆府志》载:二仙女居潮源洞修炼,白日升举,遗有丹灶、乳石异迹,每遇风晨月夕,天气清朗,犹闻丝竹之音。
  连理木、竹米、雨豆
  据清光绪《邵阳县志》载:道光二十五年(1845)西坪乡渔溪连理木三:一在和尚坝,其木榆;一在刘氏莹,其木松,一在柳山,其木柳。咸丰七年(1875),北乡白水洞竹穗如米。八年(1858),玉麦结实如人形及蛇、马、鸟、鼠、刀、枪状,折之皆黑灰。同治四年(1865),龙山雨黑豆可食,入土者茁苗寸许乃萎。六年(1867),西坪乡大富坪诸村亦雨黑豆。
  神树
  清光绪二十年(1894)冬,小南山小王冲修桥,请锯匠曾洪林砍伐庙边一株合抱的枫树,锯过大半,树即倒地。忽然刮起一股旋风将树扶起。曾以为怪未敢再伐。不久,树又结疤复活,人们传为“神树”。1958年大炼钢铁时砍伐。
  灵犬取火
  民国27年(1938)3月20日早晨,住在雷公岭(今小南乡与高桥乡交界处)的看山老人曾维义发现柴灶火种熄灭,冰雪封山,近无邻居,直急得坐立不安。此时,他所豢养的那条棕色麻狗蓦地奔走下山,一直跑到五、六里路外的磁溪坑张才旺家,边吠边咬张的裤脚。张素识麻狗,但不解其吠意,一家人瞠目而视。狗又向灶火猛吠,张才旺大悟,立即紧卷一根二尺多长的粗纸筒,点燃扎在狗的腰背上。狗即奔回,使主人喜得火种。
  奇泉
  高桥乡龙塘村的龙潭岩,常有清泉涌出,水量约有0.02~0.1立方米/秒。当久晴将雨时,则流出浊水,雨后复清。人们以此预测晴雨。传闻岩中有一“猪婆龙”,天气突变时闷热不安,便辗转反侧,把水搅浑了,故名龙潭岩。
  花桥异火
  1967年12月15日下午1时许,花桥公社石坑大队朱芳颂家的猪栏内铺地稻草突然起火。次年3月20日黄昏,该家床上又突然起火,蚊帐被焚。21日凌晨,搬走床上棉被,床架上的棉衣、罩衣着火。熄灭后,挂在墙上的衣服复燃,火光呈绿焰。该家有个1岁多的小孩朱长青,白天在阶檐前玩耍,忽而背上起火,皮肤被烧红,晚上去叔父家睡,刚上床,头发着火烧焦。这年3月到7月,石坑发生不明原因的自发起火事件百余次,着火物有被、帐、衣、草、蓑衣、干薯藤等。后该队村民以三合泥铺地五寸,地火未再现。时过21年,1989年11月6日下午4时半,花桥乡猪婆冲何云华家忽然床上起火,被、帐冒烟,火呈红绿焰。11月7日下午4时,何家猪栏内稻草起火,屋顶烧光。下午8~9时,床上被、帐、衣服、席子着火,卷开席子,垫草即燃。10时半,屋外坪里围着一树堆放的稻草自燃。11月8日晨,何家房门布帘燃烧。同时,离屋场约10米处的一捆柴,从柴尖端燃火。
  瞎眼复明
  1986年5月15日,车峙乡双目失明的古稀老媪李丙秀,不慎从2米多高的楼上摔下来,当即人事不省,经过20多天治疗,她3岁时失明的右眼突然复明。医生检查,其右眼外部视网膜正常,视力0.2。
  芋头开花
  1986年8月初,洪溪乡老山村萧中道栽培的50多蔸芋头陆续开花。这些芋头种在小溪边的一丘水田里,株高近一米,每蔸自根部抽出,蓝色花茎1~4根,花托为天蓝色,肉穗状花序,呈米黄色,形如小棒,香味浓郁。当地老农都说:芋头开花还是第一次见到。
  畸形牛犊
  1986年12月8日,陈家坊乡石子坳村民蒋有能家一头母牛生下一小牛,长有两个咀、三只眼。上面两只眼如常牛,下面一只眼长在两咀之间,牛头、牛鼻象狮子。
  最小侏儒
  邓中民,男,新田铺镇先锋村五组人。1971年11月生,现年23岁,身高仅0.83米,体重只11公斤。身体各部比例适调,人称“袖珍人”。经体检除双手枝指(大拇指傍枝生一指)外,未发现其他畸形与疾病,言语、思维正常,个性较强,记忆力较弱。
  《新邵县志》编纂始末
  新邵县在1958年曾着手编写县志,旋因条件不备而停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县委于1986年6月根据上级有关修志工作精神,决定编纂首编《新邵县志》,将其作为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一大文化工程来抓。6月30日成立《新邵县志》编纂委员会,卿明星任主任。并聘请8位顾问。编纂委员会下设编辑部和办公室,卿明星兼主编。张先觉兼办公室主任,张健康、伍朝中任办公室副主任。7月,发出《征集<新邵县志>资料的通告》,开始征集资料,拟订篇目。并向73个单位下达修志任务。随即各个修志单位组建编修班子,共配备260余人的采编队伍。9月,对各篇主笔及资料员进行业务培训,采编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1987年5月25日,召开县志编修研讨会,结合评议《水利篇》初稿,交流初稿编纂经验。会后,各篇章开始试写。1988年3月,鉴于人事异动,调整编委会成员,增聘顾问和编辑人员,张健康为办公室主任。秋,大事记和11篇专业志写出初稿。12月15日,市志编委会在新邵召开《新邵县志·农业篇》稿评会议。省、市有关领导及修志同仁109人参加。会议肯定农业部分5篇志稿优点,同时提出上千条修改意见,对志稿编纂技法进行广泛的探讨。1989年初,县志编委会制订修志进度、质量奖罚标准,与撰写单位签订责任书,各单位迅即转入评议、修改阶段。《林业篇》经评议修改后,获1989年度全省一等优稿奖。年底,完成《新邵县志》初稿,共164万字。1990年1月成立《新邵县志》审稿领导小组,葛汉栋任组长,分单位对初稿进行审核。9月,县委决定将志书下限从1986年延至1989年。1991年1月,调刘景嵩任办公室主任,陈康民任副主任。5月再次调整编辑人员,张志咸任主编,刘景嵩、陈康民任副主编,葛汉栋为主审定。7月,在初稿和汇总延伸3年资料稿的基础上,进入全面总纂。1992年1月,送评稿结集成册,计105万字。2月,再次调整编委会成员,刘剑英任编委会主任。4月1~4日,市志编委会主持在新邵召开《新邵县志》市级稿评会议,参加评议会的有省、地、市及相邻县、市有关领导、专家、修志同仁及新邵县历任主要领导共172人。会议对送评稿进行详细评议,与会同志撰写评议论文42篇,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会后,调整编辑、审稿人员,刘剑英兼任主编与主审。5月,第七次修订篇目,将评议会所提意见分篇整理,逐条核审,订正原稿。1993年4月,修改成送审稿,呈市志编委会审定。市志编委组织专人,认真审查。认为志稿观点基本正确,资料比较翔实,有地方特色,符合志书质量要求。我们根据市志编委意见,再行修改,消抵牾,磨文章,几经校核,方才定稿。按照“齐、清、定”的要求于1994年1月报省地方志编委会审定。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从1986年6月始至1993年底脱稿,七订纲目,五易其稿,经过八次蓼红,七度花朝,真可谓筚路蓝缕,创业维艰。稿成时检点卷宗计查阅县内及北京、南京等20多家档案馆档案20050卷,报刊书籍19630余册(张),旧志200余卷,25个姓氏的族谱400余部,走访3000余人次,收集史料2600万字。其中口碑资料记录9万余字,摄影照片150张,地图12幅。完
  成手稿1200万字。七年中,编委、主编、志办主任几经更易,采编人员中有12人未能看到成书已溘然长逝。值得欣慰的是七年梦终圆,第一部百万字的《新邵县志》业已蒇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成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基础工程。
  《新邵县志》编纂委员会
  1994年4月
  跋
  首编《新邵县志》终于问世,这是新邵七十余万人民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笔者有幸躬逢其盛,与各方同侪共襄斯举,更有万千感慨。
  源远流长的新邵历史,灿烂隽永的新邵文化孕育了《新邵县志》,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赋予了她诞生的契机。倘若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没有超常规发展的经济形势和人文蔚起的升平景象,不可能产生这一宏篇巨制。
  盛世修志,众手成书,《新邵县志》是县内外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县委、县政府领导以审视历史和超越历史的眼光,一直关注着这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亦始终给予极大的热情支持,积极地提供和订正了大量史料。省内外各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以及方志界同仁,给予了我们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指导。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图书馆、邵阳市档案馆、松坡图书馆,新化、邵东、邵阳、隆回等县档案馆和图书馆,均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资料。省地方志编委会领导吴若虚、胥亚亲临我县指导编修。省政协常委、邵阳地方志总纂周泽民,邵阳市政协主席、邵阳市地方志编委会主任马业棣,邵阳市政协副主席陈新宪,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李德复,怀化地区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黄清泉等都风尘仆仆亲莅我县帮助审改志稿。新邵历任老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亲历资料,并参加《新邵县志》的评审。中国科学院华夏文化公司胡东华,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编辑室主任乔还田,责任编辑张润生,更是从编纂指导思想、体例直至编排设计,悉心指导。所有这些,弥足珍贵。在此,深表感谢!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新邵县志》凝结着全体编纂人员的智慧和心血。本志修纂过程中,先后有260多人参与初稿采编,680多人参与志稿评议、审定,尤其是编辑部的同志,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更是难以言述。七番冬夏春秋,岁月洗净了年轻人的稚气,染白了中年人的双鬓。当神奇的外部世界激荡变幻,展示着繁荣和精彩的时刻,他们仍在固守着这份执着的信念,淡泊宁静,默默奉献,一本初衷。更为令人喟叹的是尚有12位采编人员,带着未能亲睹成书的遗憾而悄然谢世。在此,谨向他们深深地致敬!
  没有文化,人类将无以延续;有了文化,人们又在一种新的秩序中寻求解脱。因而有了对文化、对历史的超越。唯其如此,我们拼将七年青春修成此书,为的是给明天奠基,为的是让历史昭示未来。我们深知: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由于历史烟渺浩繁,我们水平有限,漏误之处实难避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赓续纠谬补遗。
  刘剑英
  于一九九三年岁末
  表格索引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