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篇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637
颗粒名称: 第三十四篇 人物
分类号: K820
页数: 80
页码: 621-700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绍县人物篇设人物传、烈士英名录、省级以上英模表、名人录四部分。
关键词: 人物 人物传记 新邵县

内容

人物篇设人物传、烈士英名录、省级以上英模表、名人录四部分。
  人物传为明清以来人物立传65篇,共72人,均以卒年为序。
  烈士英名录收251人。其中抗日战争烈士7人,抗美援朝烈士151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烈士25人,其他烈士68人。
  英模表按授称时间先后为序。
  名人录收334人。其中党政军41人,教科、文卫258人,其他35人。新邵名人甚多,散居全国各地,联系困难,收录不全,仅就已有资料载入。按姓氏笔划排列。
  第一章 人物传
  邓可策
  (1633~1698)
  邓可策,字远功,今田心乡人。明崇祯六年(1633)二月生。清顺治年间秀才。博学多能,擅长舆图、易象与诗文,有《中国形胜舆图》、《易象六十四卦图传》、《田心庐诗集》行世。平生致力中国舆图研究,甚为刻苦,造诣甚深。《中国形胜舆图》曾五易其稿,图成出版,自赋诗云:
  未能穷亥竖,犹胜注虫鱼。
  刻画惭桑郦,编■类史胥。
  难征郡国志,最简职方书。
  历代专门学,图成任毁誉。
  湖南学使潘宗洛赞其图为精核之作,珍藏于省城。
  潘并亲笔题赠“多材第”匾额,以志邓氏人才之盛(可策从兄弟可简、可奇,族侄昌玺、良瑜,均以文学著称)。道光版《宝庆府志》有传。
  谭爱莲
  (1735~1811)
  谭爱莲,号九叶山人,今下源乡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五月生,乾隆五十六年(1791)岁贡。自小聪敏好学,受业于易学名流谭学时。谭爱莲家贫无钱购书,每向人借阅,必亲手抄录,按时送还,人多乐借,得以博览群书。毕生刻苦钻研易学,著书立说,五十年如一日,其中两次病危,均未辍笔。辑有《周易精蕴汇解》18卷,自著《翼传质疑》5卷、《易学南征》14卷、《翼传图说》6卷。其中“汇解”与“质疑”两书上呈湖南学使卢文弨审阅,卢批曰:“精蕴融贯先儒之说,而能折其中于程朱传义,极为可传;‘质疑,自立己见,思多创获,于宣圣之微,亦颇窥见一斑矣。”乾隆三十三年(1768)谭爱莲肄业岳麓书院时,按察梁国治及监司、郡守诸人,咸索观其书,称为“程朱功臣”。
  晚年授徒龙源书屋,所用龙头藤杖,今尚存上源村谭甫成家,其上刻诗一首:
  易数妙中玄,精研五十年。
  著成六四卦,换得一支藤。
  老仆心难俗,高僧意不悭。
  名山留古迹,付与杖朝贤。
  末署嘉庆元年孟夏月中浣九叶谭立。道光版《宝庆府志》有传。
  周学霆
  (1771~1834)
  周学霆,字荆威,号梦觉道人,今爽溪乡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生,13岁应童子试,名列榜首。但体弱多病,抚书长叹:“身之不健,谈何功名!”即弃儒从医,游历湖湘,广求名师。刻苦精研诸医学典籍,疑难怪疾,有独到疗效,医名大震。善化进士陈代霖,目之为“今之扁鹊、仓公”。
  一日,途遇友人,头昏难忍,请周诊治,切脉后,不肯开方。友人以为病重推辞,坚请处方。周即于山间找一块巨石用有色石片写上处方,让友人背上,嘱其速去药店配药,中途不可停
  歇,越快越好。友人背着石块迅跑,累出一身大汗,至店,放下石块一看,上写:“君伤风,无需药物,大汗后,洗澡更衣,睡一个时辰即愈。”友人遵嘱果验。
  相传:周学霆从家乡梅寨坳经过,见一户人家门前停放的一口薄棺中渗出鲜血,因说:“此人尚活,为何入棺?”众人央求道:“此妇难产刚死,请予搭救!”周为开棺,以银针刺穴,死者顿苏。众人欢呼周神仙!复服药打针,小孩安产,母子得救。从此,周神仙之名远扬。著有《医学百论》、《外科便览》、《三指禅》及《梦觉道人诗集》行世。道光版《宝庆府志》有传。
  李臣典
  (1838~1864)
  李臣典,号祥云,今巨口铺乡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正月生。少时家贫,卖马草为生,常弄巧得双价。时有童谣:“李臣典卖马草,人小尽耍狡;现草卖两次,主人不知晓。”
  咸丰五年(1855),投身湘军,从曾国荃进击太平军,以凶猛善骑击闻名全军,两次救曾于危阵,深得曾的信任。在军中九年,与太平军作战,常打头阵。先后陷吉安、安庆,进军江宁镇,直逼天京。以此升守备、参将、总兵、提督。
  同治三年(1864)七月进军雨花台,接近天京城,李臣典献策挖地道以火药破城,城崩20余丈。他与朱洪章等率先驱兵入城,见长发及新剃头者皆杀。太平军英勇抗守,寸土必争,巷战两昼夜,终因寡不敌众,七月十九日天京沦陷。八月三日,李臣典因战伤死于雨花台军营,年27岁,归葬本籍。清廷因其镇压人民有功,封一等子爵,加赠太子少保,谥忠壮。《清史稿》、光绪版《邵阳县志》均有传。
  张家钰
  (1818~1859)
  张家钰,号坚甫,新田铺乡发冲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正月生。父张其左,多次考秀才不取,愤而从农,率子力耕,家渐富,但受人欺侮,立志教子成才,撑持门户。于是白天务农,夜晚课读。张家钰勤奋好学,成绩冠兄弟。全家商议送他去宝庆府城读经馆。他自挑行李及大米八斗入校从师,时年27岁,他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吾与同龄,当以老泉为师。”因益刻苦,经年被包不解,读倦倚被稍睡,醒即苦读不已,不久即考中秀才,食廪,并被选送南京国子监学习。
  咸丰元年(1851)秋,中恩科举人,报喜队进村时,张家钰正在周树湾犁田。报子问他:“张家钰老爷家在何处?他已中举,我们前来报喜。”张家钰暗自惊喜,遥指家门,即匆匆从小道赶回,净洗穿戴,方出接待。报喜人皆大惊讶,原来举人老爷竟是犁田农夫!“犁田举人”后便传为佳话。
  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钦点内阁中书。张家钰又自挑行李,赴京上任,不久告归。曾国
  藩总督两江时,聘他司粮台,叙劳得员外郎。值世乱还乡。张家钰藏书甚多,且多秘本,著有《勉耘楼文钞》,均毁于兵火。抑郁而卒,年四十一岁。光绪版《邵阳县志》有传。
  周辛铄 周范华
  周辛铄(1856~1905),号叔川,今坪上乡时荣村人,清咸丰六年(1856)九月生。早年取秀才,曾在乡举办团防,被选为大同团团总,亲制《大同公约》,并倡议于本团设学田分局,储产为兴学之资。他说:“国家非兴学不能自治,人才非办学不能造成。”
  光绪二十四年(1898),周辛铄与邹沅帆、彭庄仲等创办新化实学堂,与当时湖南时务学堂并为省内新式学堂的先驱。又与萧竹雯等创办《大同辑报》(月刊)分售各村,传播文化,倡导新风。二十七年(1901),他复与萧竹雯等发起创立大同高等小学堂,惨淡经营,备经艰苦,学款不继,则变卖私产以助,卒抵于成。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订立“辛丑条约”,周辛铄深恨清廷腐败无能,认识到办学兴教,是远水难救近火,毅然选择武装反清的民主革命道路。
  二十九年(1903),周辛铄约同邑奉集勋、罗锡藩与洪门首领谭恒山等,结社于一字山的周氏山庄,歃血为盟,誓共灭清。次年,他与谭人凤在湘西、黔、桂诸地,奔走联络,相与部署同志,拟响应湖南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在省城举行的起义。曾布置萧立诚、李洞天任邵阳主任,唐镜三任武岗主任,李燮和任安化主任,他则任新化主任,相约待机同时举事。不久,长沙起义事泄失败,遭清廷通缉。三十一年(1905)他亡命日本,谒见孙中山、黄兴,加入同盟会。被委为长江上游招讨使,拟组织会党,发展同盟会员,待机起义。时,日俄战后,东北形势严峻,他前往考察,至神户,肝癌猝剧,赍志以殁,临终赋诗曰:“……我欲横吞此胡虏,可恨阎罗昏聩不相许,哀哉此恨长终古。”遗体由其外甥苏鹏护送归里安葬。陈天华撰有《周辛铄事略》。
  周范华(1876~1951),周辛铄长女,受父亲和革命思想影响,明达有才识。20岁时与谢晓庄结为夫妇,周范华积极支持丈夫去湖南师范学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其父因反清逃亡日本,积劳病逝。翌年,其弟周京甫、周笙甫受株连,被清廷迫害致死。不久,丈夫又去世,遗幼女三人。她悲愤已极,毅然将女儿全托于亲友,自己典尽奁妆,于三十四年(1908)前往长沙周氏家塾(周南女中前身)学习。宣统三年(1911)回乡,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力,倡建大同女校,为省内创办较早的女子学校。她以校为家,任课不取报酬。开学伊始,入学率不高,率先送自己的弟媳及女儿三人入学,并亲自上门劝说,入学者渐多。她坚持教学改革,注重学以致用,增设缝纫、刺绣科目,在教习示范中摔倒,一足骨折致残。
  周范华兴办大同女校,惨淡经营,历尽艰难,同镇蒋卓华、周振华系当时女界先进,与周范华共同建校,致力亦多。民国35年(1946)改为大同中学女生部,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妇女人才,著名女作家谢冰莹,曾就读于该校。
  周范华第三女谢天惠毕业于北京女师大,在北京从事教育工作,40年代接其母去北京安度晚年。1951年8月,周范华寿终于家乡,享年75岁。
  樊锥
  (1872~1908)
  樊锥,字春渠,今雀塘乡段塘村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生,光绪丁酉(1897)科拔贡,候选郎中,维新派著名人士。少时家贫,塾师曾德清,嘉其才气免费教授,遂通经史,工文,又受知于学使张享嘉,年少取秀才,意气风发,尝自署楹联:顶天立地三间屋,绝后空前一个人。时人称之为狂士。曾设馆于邵阳雪压岭,并创建白云书院。蔡锷来馆就读,他慧眼识英才,为备衣食,殷勤培育,爱宠有加。其弟子名人甚多,除蔡锷外,还有岳森、雷飙、唐献、唐岳五、张天宋、唐励五、毕厚、罗仲素、岳卓如等人,在军政教育界均有建树。
  光绪十九年(1893),樊锥与石蕴三等至长沙城南书院学习,受知于湖南学使江标。9月樊锥上书湖南巡抚陈宝箴,提出“开拓用才之术”以“转移风化”。要求“去天下之名高,因天下之材器,择可而断行之”。认为当政者应该“为国家计”,“不忤狂言,其通者取之,其不通者容之”。这样,“志士之热血,皆将乐为明公而倾之矣”。陈宝箴深以为然。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谭嗣同、皮鹿门、唐才常等发起在湖南创建南学会,长沙设总会,各县设分会。“讲爱国之理,求救亡之法”。同时又创办《湘报》。由樊锥、唐才常、杨毓麟、何来保、易鼐等主其事。樊锥曾在《湘报》上先后发表《开诚篇》、《发锢》等针砭时弊的文章,痛陈当时亡国危机四伏,指出两千多年来的愚民政策“沦肌浸髓,梏梦桎魂”。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是“束之缚之,践之踏之,若牛马然,若苔莓然”。他大声疾呼,救中国必须“四海一心”,“人人有自主权,人人以救亡为是”。他认为“穷极生变,郁极生智”,满怀信心预言中国人民一定会奋起革命的。他还主张要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抵制“洋货之倾销”。文笔犀利酣畅,洋溢爱国热情,感情真挚动人。时,樊锥任南学会邵阳分会会长,在家乡大力宣传变法救国,提倡新学,反对孔孟之道,主张效法西方,实行“君民共主”。邵阳的顽固派大为惊恐,以举人曾廉为首,纠集守旧派,在学宫大成殿集会,诬蔑樊锥“首倡邪说,背叛圣教,败灭伦常,惑世诬民”。炮制《邵阳士民驱逐乱民樊锥告白》,将他驱逐出境。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六君子就义,清廷下令搜捕列名新政新学者,樊锥匿处山间,幸免于难。
  光绪二十六年(1900),樊锥参与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事败,唐遇害。樊锥逃往上海,得门生蔡锷资助,去日本学习军事,因体格积弱,改习法政。二十八年(1902),与黄兴、陈天华、杨笃生等在日本创办《游学译编》,以翻译为主,宣传民族革命和民主思想。一次,樊锥在日骑马坠地,肺部受伤。后辍学回国,应蔡锷邀赴桂林干部学校及陆军小学任讲席。三十三年(1907),肺病复发,蔡锷资送其回籍治疗。次年4月去世,年甫37岁。今人辑有《樊锥集》行世。《简明中国近现代史词典》中有传。
  周岐 周昆 周维焕
  周岐(1892~1911),名维洽,字于民,今坪上乡时荣村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十一月生。三十年(1904)入湖南高等实业学堂,习铁路建筑科,在校加入同盟会。三十四年(1908)以最优等成绩毕业,清政府授以拔贡。
  宣统三年(1911)初,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准备发起广州起义,派谭人凤、谢介僧回湖南策动。三月初,在长沙召开革命党人会议,周岐负责机关发动工作,以响应广州起义。
  起义失败后,粤督张鸣岐电各省大捕革命党人,党人俱逃匿。周岐不走,在长株铁路上谋得一职,每月工资尽以资助革命党人。后谭人凤来长沙组织武昌起义,周岐与唐鎔等即以落星田实业学堂为据点,制造炸弹,支持起义。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南的革命党人迅即夺取政权,焦达峰,陈作新被选为正副都督,授周岐为西路招抚副使,固辞不受。时张勋、铁良踞金陵,为革命隐患,党人推周岐为长,前往暗杀,至金陵,该城已被革命军克复,即与唐鎔、刘越等六人赴北京谋刺清廷要员。至山东,正值孙宝錡取消山东独立,归附清廷。但烟台仍由革命党人控制,守军仅500余人,孙宝錡欲发兵攻打,司令傅炯欲弃城。周岐等人往劝傅炯,并赶制炸弹地雷,得以固守。是年12月23日,在东山配制炸弹时,不幸爆炸,周岐、唐鎔同时遇难,遗体运回长沙,礼葬于岳麓山。曾伯兴撰有《周岐烈士传》。
  周昆(1901~1928),名维汶,周岐五弟。民国10年(1921)大旱,五谷失收,饥民遍野。周昆说服父亲周帛邢(当地开明士绅),将家中全部余粮接济饥民,后又组织并带领饥民到附近财主家,逼他们轮流供饭,饥民才得救。
  次年,周昆考入省城法政学校,受新思想薰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4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值国共第一次合作,周昆又加入国民党。以樟树平民学校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5年(1926)10月在中共新化特别支部帮助下,国民党新化县第三区区党部成立,周昆任常务委员。组织建立第三区农民协会,并督所辖15个村相继成立农会组织,接收原地方武装,改编为区农民自卫队。农民运动迅猛发展。
  “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周昆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他变卖家产,购买枪支弹药与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民国16年(1927)冬,他与三兄周维焕(1896~1928)拟以地势险要的老虎岩为据点,建立一支游击队,与地下党组织的年关暴动相策应。周维焕化装小贩至武冈买枪,返回高沙时被捕,押送邵阳,民国17年(1928)初被邵阳警备司令部诬为“土匪”杀害。周昆亦因筹建地下武装被捕,于同年4月21日在新化县城西门岭遇难。时人称颂:周家一门三烈士,忠肝义胆足千秋。
  何霞卿
  (1881~1917)
  何霞卿,今严塘乡下石村人。清光绪七年(1881)二月二十九日生。二十四年(1898)考入湖南时务学堂,与蔡锷同学。二十八年(1902),何霞卿撰文揭露邵阳贪官劣绅马某罪行,受到报复,愤而从军,入程潜部,并呈诗程潜曰:
  浩气横牛斗,如焚痛国仇;
  诗书从此别,投笔效班侯。
  程潜甚为赞赏。是年秋考入北洋陆军大学,毕业后,留校任骑兵教官,两年后,任宁夏省骑兵团长。
  民国4年(1915)12月,蔡锷在云南通电讨袁(世凯),致书何霞卿回湖南策应。何即回湖南任骑兵团团长。5年(1916)7月,程潜从云南率领一支护国军进入湖南与何霞卿骑兵团及省城军民会合,驱逐湖南督军汤芗铭。民国6年(1917)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被推为大元帅,誓师北伐。程潜被推举为湖南护法军总司令。何霞卿上书孙中山与程潜,请缨北伐,孙中山复信慰勉,任命他为湖南省护法军少将参谋长。9月,湖南护法军和段祺瑞政府军发生战斗。何霞卿身先士卒,驰骋疆场,段军为之胆寒。12月,何霞卿在岳阳与段军激战数昼夜,24日不幸阵亡。广州护法军政府追认何霞卿为陆军中将。
  陈玉成 陈治
  陈玉成(1864~1926),字燠人,今太芝庙乡人。清同治三年(1864)八月生,附贡生,应举不第,弃学习医,名闻遐迩。戊戌变法前夕,协助樊锥组织南学会邵阳分会。变法失败,受清廷查禁,与樊锥、石公溥赴金陵上书两江总督刘坤一,得刘资助,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留日,在东京商业专科、干叶医科、明治大学警政科、法政大学特科学习近九年。他留日较早,邵阳人受其影响留日者多。他在东京与蔡锷、黄兴、杨度、秦力山交情颇深,参加过秦力山的正气会,是神田中国青年会筹办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学成归国,应蔡锷邀,先后任广西柳州监考官,广西庆远府巡警教练所所长,云南都督府医官,昆明、大理县丞。蔡锷逝世后,应门生刘武、唐献邀,先后任零陵厘金局局长,陆军第一师军医正,溆浦、长沙、湘阴、南县警察所所长等职。公暇,常以医术济人,免费诊病,且中西医结合,疗效卓著。
  民国15年(1926)临终时,遗书子孙云:“……时代赋予汝辈之使命重而且大,当今应速求南北之统一,谋国家民族之富强,兴教育以启民智,举实业以裕民生,内修政治,外御强敌,汝辈其勉之!”,北伐军第二军军长代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在其诔辞中有“仁术仁心,救人救世”之语。唐献亦赞其“堪称一代良医,医德重于政绩。”平生好藏书,喜作诗,著有《治病六
  要》、《陈燠人樊春徐唱和集》、《东游杂记》、《奥西鳞爪集》等。
  陈治(1884~1944),字焕文,陈玉成之子,清光绪十年(1884)四月生。6岁入私塾,12岁随父学医,14岁即一人支撑永春堂药店,一度颇为兴旺,后破产。宣统二年(1910)随父外出谋生,因写得一手好小楷,从文书干起,逐渐升为江华县厘金局局长、广东湘军第二师军需主任、江西上犹县县长。民国15年(1926)任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师经理处处长兼兵站站长,与党代表萧劲光相友善。民国18年(1929)后,历任湖北松滋县财政局局长,安徽省六区财政整理委员会主任,芜湖、南陵、铜陵等县营业税局局长、财政局长等职。曾协助工农红军干部陈致清(同房兄弟)冒险采购,运送食盐、药品等紧缺物资支援苏区。在其任松滋县财政局局长时,红军贺龙部队攻克松滋,他被俘,红军闻其廉,留任文书,随军转战于鄂西一带,后因生活艰苦患病而离职。
  陈治一生与钱财打交道,工作勤谨清廉,无积蓄。晚年闲住在家,生活渐陷困境,但于地方兴学、建桥、铺路等公益事业,常倡助之。民国33年(1944)6月,日军犯邵阳,逃难中因跌跤中风在龙山去世,终年61岁。
  戴世荣
  (1899~1928)
  戴世荣,字南章,今壕塘乡冰塘村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月生。军校毕业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民国14年(1925)底加入中国共产党,随任该师第十七团党代表。
  民国15年(1926)7月,北伐战争开始,戴世荣参加江西分宜仰光冈战斗与南昌战斗,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因负重伤转回湖南医治。
  次年11月,担任中共湘西南特委军运委员,并兼任中共龙山特区区委书记。为组织龙山年关暴动,日夜奔波,以致旧伤复发,且感染肺病,于民国17年(1928)1月去世,时年29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追认戴世荣为革命烈士。
  李芬
  (1904~1928)
  李芬,名棠荫,女,今严塘乡下渔溪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十九日生。民国7年(1918)入宝庆爱莲女校。
  在进步教师蒋砚田、罗卓等影响下,李芬积极参加争取女权的斗争。她和同班同学伍芝、陈含明等上街宣传。李芬在演说时说:“……族权就象石磨的上盘,封建礼教象石磨的下盘,折磨我们妇女几千年,不行!我们要把这两块磨盘掀开,彻底砸碎!”李芬还发动同学利用假期下乡组织妇女联合会,革除缠足、纳妾、虐待童养媳等恶习。倡社会新风,被称为“爱莲女杰”。
  民国11年(1922)李芬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4年(1925),以学习扎实,思想进步,得到校长徐特立器重和培养,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11月,长沙市长郡、兑泽两中学,为反对校长专横,任意开除学生曾三、段潇等,举行全校学生罢课。省长赵恒惕派武装弹压,激起全市学生愤怒。11月9日,李芬、陈新宪等30余名长沙市学联代表带领全市学生代表三千余人赴省教育司请愿。
  民国15年(1926)4月,李芬的独生子何陶出生。七天后丈夫病故。公婆不给学费,要她停学在家中守节,带小孩。她坚决反对。在父亲支持下,忍痛离开刚满月的孩子,毅然回校参加毕业考试,随后去北京求学。
  8月,李芬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科预科,中共北大学生支部书记段纯(湖南宝庆人)指派她发展组织。当时中共北方区书记李大钊,常派助手谢伯瑜到北大联系工作。谢和李芬为同乡,李芬因结识李大钊,常就党的理论与学术问题,趋聆教诲。是年10月20日,李芬介绍同班同学刘莹入党,后与谢伯瑜介绍张炯、伍芝入党,还与刘莹介绍曹孟君,刘叔兰加入党组织。
  李芬在北大,成绩优良,善于辞令,曾奉党的指示多次参加国语演讲,宣传革命理论与学术思想,受到刘半农、高一涵、陈西滢等名教授好评。李芬常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她化名黄思曼,常去北京前门、大栅栏一带,秘密散发革命传单。一次李芬将“打倒军阀张作霖”的小块标语涂上浆糊握在手中,见一警察,便拍着他的肩膀(标语便贴在肩上)问路,警察向前一指,背着标语满街跑。同志们都赞李芬勇敢机智。民国16年(1927)4月6日,李大钊、谢伯瑜等60余人被张作霖逮捕,李芬积极参与北大等26所大学的学生和上万劳工游行抗议。28日李大钊、谢伯瑜等人惨遭绞杀。李芬与张炯、伍芝等宝庆同乡集资安葬谢伯瑜烈士。7月,因革命需要,李芬调往天津,在中共直隶(今河北省)省委担任文书,工作繁重而艰苦,李芬却应付裕如。团省委书记曾盛赞她为“女中豪杰,前程无量”。是年冬,党组织为了保护革命火种,派李芬等转移到南方工作。李芬回到邵阳后即与中共湘西南特委书记贺旭取得联系。
  民国17年(1928)春,李芬任中共邵阳特区城东支部书记。不久,中共邵阳县委会成立,她任县委组织委员,在城乡积极发展组织。为响应湘西南特委组织年关暴动,李芬四处筹措资金并自捐巨款,接济特委经费与购买枪支弹药,有力地支援了龙山暴动。
  由于叛徒赵立杰出卖,邵阳警备司令部疯狂搜捕,李芬归家避险。二叔李维宽(团总兼族长)骗她去自首,遭坚决反对后,将她强行捆送邵阳警备司令部。
  狱中,敌人逼李芬交出枪支弹药,对她严刑毒打,多次昏死过去,她宁死不屈,破口大骂:“枪支弹药不能交给你们这些狗强盗去镇压革命群众!”
  7月25日,李芬在临刑前将自己三套衣裤都穿在身上,用针线缝在一起,以免歹徒玷污自己圣洁的遗体。赴刑场时,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迈着坚定的步伐,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于邵阳打枪坪,年仅24岁。
  1986年清明节,中共邵阳市委与新邵县委为李芬烈士墓立碑,以彰忠烈。
  刘继先
  (1906~1928)
  刘继先,字荣光,潭府乡石板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生。民国14年(1925)于长沙妙高峰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他代表妙中参加省市学联与长沙其他公法团体发起的追悼会,由于西山会议派(国民党右派)雇用一批地痞流氓进行捣乱,他与第一师范袁裕、长郡中学曾三,兑泽中学陈新宪等会同学联纠察队队长朱勉之率领纠察队员,将捣乱者打退,追悼会得以顺利进行。6月2日,即由工团联合会和省学联在长沙组织二万余人大示威,抗议英日帝国主义者制造“五卅惨案”,并成立“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决定全市罢市、罢工、罢课,实行对英日经济绝交。刘继先不顾反动军警弹压,组织南区各中学学生上街宣传,还写信给家乡亲友,介绍“五卅惨案”真相。他在给岳父母的信中说:“呜呼!国势凌夷,至于斯极,瞻念前路,能不寒心?苟非国人誓死奋斗,努力救国,恐神州沉沦之日已迫在眉睫矣!”长沙市的爱国雪耻运动遭到省长赵恒惕派军警镇压后,又勒令各学校提前放假。这时中共湘区委号召各校学生回乡进行广泛的爱国宣传活动。刘继先遂毕业返回家乡,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5年(1926)9月他在龙山锑矿组织工会,被选为龙山矿工会会长。随后夺取原矿警枪支,建立工人纠察队。是年12月任中共龙山锑矿支部书记。民国16年(1927)9月调任中共邵阳城东中心党支部书记,以循程中学教务主任职务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民国17年(1928)6月,因叛徒出卖被捕,敌人威胁利诱,逼他交代地下党组织情况,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7月25日,刘继先与李芬等难友在赴刑场途中,高呼“打倒军阀!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于邵阳打枪坪,时年22岁。
  陈致清
  (1889~1934)
  陈致清,字明德,今太芝庙乡社中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九月生。
  民国15年(1926)9月,易易乡农民协会成立,陈致清任委员长。不久由省农运特派员邬建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中共宝庆县第二十一支部——太芝庙支部书记,领导易易乡农民向反动地主、土豪劣绅开展斗争,掀起龙山革命风暴。“马日事变”后,太芝庙逃往外地的土豪劣绅又杀回乡里,疯狂捕杀中共党员和农运积极分子。太芝庙党支部遭破坏,陈致清被迫避离。民国16年(1927)秋,太芝庙党支部重新建立,陈致清仍任书记。17年(1928),因地方反动武装和黑势力的明捕暗杀,党支部全部撤散,陈致清暗离故土,后在江西加入工农红军。为解决革命根据地食盐奇缺的困难,陈致清被派往敌占区采购食盐等物。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严密封锁,采购工作十分困难,后经在戴岳部任职的同房兄弟陈治协助,
  将大批食盐和药物运送到苏区。民国23年(1934)11月9日,他不幸在江西抚州因车祸牺牲。
  李抱一
  (1887~1936)
  李抱一,名景侨,今洪溪乡长塘村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二月生,四岁入私塾,聪敏好学,十载苦读,广涉经史子集。十五岁入大同学堂,深受名师邹价人器重,每次讲课,必令李抱一坐其旁,并为其更名景侨。
  三十年(1904)入湖南高等学堂预科,以第一名成绩毕业,清例奖授“拔贡”。随入本科学文。宣统二年(1910)以第三名卒业。
  民国元年(1912)4月,任《湖南公报》社国内新闻编辑,常著文规切时政。民国四年(1915),《湖南公报》社因触犯当局而改组,李抱一愤而离社。随后与刘人熙等创办长沙《大公报》,李抱一任总编辑。
  《大公报》创办时,正值筹安会拥护袁世凯称帝。李抱一撰文猛烈抨击。李肖聃曾称赞说:“……李君办《大公报》,值袁氏移国窃号之际,群众敢怒不敢言,君独毅然持正论以非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帝国主义对湖南进行经济侵略,北京政府以湖南矿砂作抵借外债,省督谭延闿并与之签订密约,妄图在湖南设立“中日银行”,拟以20万元资金,发行200万元钞票,操纵湖南金融。李抱一撰写《评日本对华政策》、《日人之所谓经济提携》等文,予以揭露。省议会和各界人士群起反对,迫使谭延闿取消借款密约。
  在“五四运动”推动下,《大公报》采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想,设调查、研究专栏,由李抱一与龙兼公分别负责。他们聘请毛泽东、杨树达等人为馆外撰述员。两个专栏一年即发表调查文章近百篇。李抱一深入水口山调查后撰文说,“人只道水口山是湖南的富源,谁想到这都是工人的血汗开发出来的。什么局长、科长,天天闲谈度日,每月可得几十几百元的薪资,而这些开辟富源的元勋,每日的工资不过一、二角,难怪世界上的工人不舒服!”
  《大公报》是介绍马克思主义较早的报纸。民国8年(1919)7月,连载署名南陔的《社会主义两大派之研究》。次年3月,李抱一签发彭璜的《对于俄罗斯研究会的感言》,转载经毛泽东推荐的《俄国共产党历史》和李大钊的文章。
  是年,李抱一与苏幼申等在长沙营盘街租房供家乡赴省投考学生住宿,并指导他们学习,贫者供其饮食。尔后,家乡扩建大同学校,他兼任建筑委员会副主任,自己慷慨解囊,并在旅省同乡中募集巨额资金。民国10年(1921),家乡久旱大饥,尽出积蓄400余银洋,贩谷平粜救灾。
  次年11月,长沙铅印工人罢工,李抱一以“盾”为笔名发表《印刷工人罢工后的几句话》一文,指责工人。毛泽东当即著文《铅印活版工会致<大公报>记者盾书》,对他作了规劝和批判。李抱一未能接受。
  《大公报》在开办和随后一段较长时间中,态度是比较进步的,对社会起过积极作用,但到后来,报纸言论出现反共倾向。
  李抱一毕生致力于新闻事业,主办《大公报》历时20年之久。每有撰述,必旁征博引,力求实际。如撰《长沙古迹今释》时,除参阅《长沙县志》外,还亲自访问居民,亲自观看建筑结构。他在家乡主编《长塘李氏家史》时,参阅不少姓氏族谱,去芜存精,在谱牒学上有所创新。所著还有《老子今义》、《开梅山考》等共达48种,均收入《抱一遗著》中。
  民国25年(1936)4月5日于长塘李家去世,年49岁。
  谢国安
  (1920~1940)
  谢国安,化名维克,今坪上乡坪新村人,民国9年(1920)生。民国24年(1935)以高分考入长沙广益中学。他参与《广益校刊》的编辑工作,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方针,不久被迫停刊。民国27年(1938)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他发起创办《青年阵地》周刊,宣传抗日救国,与反动刊物《学生周报》相对抗。8月,他赴衡山南岳参加暑假军训,因叛徒告密,他与王穆夫等地下共产党员一同被捕,经地下党组织多方营救获释。
  是年,日军侵华日益猖獗,谢国安与王穆夫等决心投奔新四军抗日。他们经长沙“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介绍,找到当时在中共长江局工作的周恩来,周介绍他们去延安。他们走到湖北天门,去陕通道被日军封锁,折返湖南。民国28年(1939)春去塘田战时讲学院研究班学习,4月该院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经学院介绍,赴沅陵《抗战日报》社任编辑。不久,该报又被查封,他回到邵阳,在青年战时服务团工作。是年下学期,中共邵阳中心县委派谢国安以学生身份插入三民中学高十二班,担任该校地下党支部书记,开展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秘密发展党员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是年寒假,他回坪上,特邀地下党员李力行和刘逊夫等住长塘菁华学校,宣传抗日救国和传播革命道理,在峡山桥、长塘、路口等地办壁报。谢国安的活动情况被当地三民主义青年团分子密报三青团蓝田区团部,他被暗中监视。
  民国29年(1940)初,三民中学开始筹组三青团,负责人赵子权极力拉拢谢国安入团,他严词拒绝。此后该校学潮迭起,学校当局请来廉桥保安团营副彭伯循率兵一排驻校弹压。是年6月,谢国安高中毕业,他向接任书记李力行秘密办了移交。7月4日回邵阳,借宿中河街谢同胜客栈,突被四个便衣特务绑架,当晚被杀害于城外张家冲一蔗田里。
  解放后,涟源县特务分子李国瑜(已决)和邵东赵子权(已决)供出他们如何与蓝田警察所所长易寅生、邵东廉桥保安团营副彭伯循等密谋杀害谢国安的全部经过,谢国安被敌特暗杀的真相大白。
  释演什
  (1892~1940)
  释演什,俗名杨绍孔,今坪上乡杨家桥村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长沙湖湘法政学校
  高材生,以第一名毕业,又精通武术,深得校长廖笏堂器重,介绍他到北京杀虎口税局工作,因办事明断清廉,升为局长。
  时,他的二弟杨亦曾肄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聪敏过人,成绩优异,名重北大,以第一名毕业。遽于民国10年(1921)4月病逝。他悲痛至极,加之他对当时黑暗政治极为不满,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极为愤慨,便愤然入北京法原寺为僧,师道阶上人,法名演什。后南下受戒于南京宝华山,投扬州高旻寺,入居禅堂6年,授书记职。
  演什三弟承孟,遵母命两次寻兄未得,后探知在扬州,即化装成和尚,云游高旻寺,方得相遇,以母命难却,方与弟同归。至家后,事母至孝,但仍在离家两华里的井子冲建茅庵供佛,坚不返俗。
  民国18年(1929)冬,萧竹雯等筹建大同高小校舍,欲求一精明能干人办事,群众共推演什,就任新校舍建筑委员会驻校副主任,总管建校事宜。建校期间,他吃住在工地,事无大小,一身自任,历时三载,营建告成,用费4万余元银洋。演什公布帐目,他本人除月耗伙食6元外,丝毫无所取,合掌移交,一笑归山。新校《五贤赞歌》赞他说:救时首重育英才,慨然谢尘赋归来;海枯石烂无嫌猜,心地宛如明镜台。
  民国29年(1940)在庵圆寂,年48岁。
  萧竹雯 萧秋
  萧竹雯(1865~1944),名湘柱,今洪溪乡黄佩村人,清同治四年(1865)生。肄业干濂溪、岳麓书院。曾任湖南省资议局议员,积极建议清政府兴办学校,向西方学习;坚决反对清廷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出卖给外国。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同乡周辛铄等人发起,创办大同高等小学堂,先后五任校长,历时15年。他择师与教育学生均极严格,故校风良好,人才辈出。
  民国6年(1917),萧竹雯当选为湖南省议会议员。民国11~17年(1922~1928),任新化县议会议长、劝学所所长、县立中学校长,并创办女子职业学校。
  民国18年(1929),首倡兴修大同高小新校舍,他四处筹款,苦心经营3年,耗资银元4万余,建成全省第一流的高小新校舍。在新校《五贤赞歌》中赞他道:“晋陵夫子清且贤,毁家兴学乐陶然,拔箭射虎石为穿,枌榆社里放晴天。”
  萧秋(1890~1983),名光炯,萧竹雯长子。湖南高等工业学堂毕业,在湘雅医院从事土建工作。后调江西矿山勘测,深得江西政务委员会主任姜济寰的器重。五四运动后,国人掀起赴法勤工俭学热潮。萧秋由姜济寰担保,从上海赴法。与徐特立、蔡和森等同学,并与蔡同宿舍。不久在一家法国建筑公司任测量制图工作,待遇颇丰,后考入比利时国立冈城大学,专攻土木工程,获土木工程师学位,与同学朱兆雪(曾任修建北京人民大会堂总工程师)同为该校高材生。民国15年(1926)学成归国,任湖北省建设厅技正兼汉宜公路总工程师,后回湘任湖南公路局总工程师,主修衡郴公路。
  民国18年(1929)春,应湖南大学聘任土木系教授,连续任教30年,先后任系主任、总务
  长、教务长、图书馆长等职。其间曾于民国21年(1932)应湖南省水灾善后委员会委员长熊希龄之聘,任水利组主任干事,主持洞庭湖区疏浚工程,亲率门生李鄂秋,黄豫庆等工程师,负责注滋口引水工程,按期按质完成,对便利湖区交通减轻水害作出贡献。
  1949年,程潜主持湘政,时,解放大军南下,程潜准备起义,萧秋配合连襟唐星四处奔走联系长沙名流签名起义,为湖南的和平解放贡献过力量,获得广州军区颁发的和平起义人员证书。
  萧秋毕生致力于高教事业,桃李满天下。学生中如陈礼瓒、李鄂秋、成从修、黄豫庆等,均系中外知名的土木工程专家。
  1983年因病在长沙去世,享寿93岁。
  周来苏
  (1880~1945)
  周来苏,名瑟铿,号东山,今岱水桥乡仓场人,清光绪六年(1880)三月生。二十九年(1903)春与苏鹏等留学日本,入振武军官学校,加入华兴会,后转入同盟会,被选为评议员。三十年夏,周来苏与苏鹏,杨笃生、何海樵、张继五人组成暗杀小组,谋杀慈禧,时慈禧在颐和园避暑,便在颐和园与西直门之间,觅准场地,暗埋地雷,俟慈禧经过时,将她炸死。他们守候几个月,经费用尽,谋杀未成。是年11月19日,万福华在上海英租界行刺亲俄派大员王之春,事败,周来苏与黄兴、章士钊、张继、苏鹏等多人同时被捕。经蔡元培、蔡锷、于右任等多方营救,多数人获释,但周来苏身怀手枪,以租界治安罪判监禁1年零3个月,万福华以行刺未遂罪判禁10年。
  光绪三十二至三十三年(1906~1907),周来苏被选为中国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三十四年(1908)初,由黄兴介绍入广东讲武堂任外语教官,积极发展同盟会员,并制造炸药,准备起义,被清政府发觉,逃至香港。转往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专攻法律。宣统三年(1911)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设立统筹部,谋在广州大举起义,在日本买下一批枪支弹药,密运香港。周来苏被派暗运100余支手枪,2000余发子弹,乘美国总统号海轮去港。由于叛徒告密,清庭派兵上轮搜查,周来苏仓皇将枪枝弹药箱丢入海中。至港后向黄兴汇报,深自愧悔。辛亥革命时,周来苏参加了武昌起义,黄兴派他于汉阳鹦鹉洲设卡,收缴逃散义军枪弹。事后又派他去长沙发动湖南起义。
  民国元年(1912)至9年,周来苏相继任湖南省省长谭延闿、林支宇秘书兼督军署参事。民国10年(1921),任湖南省驻益阳疏凿资滩总局总理,在两年工作中,不畏艰苦,为湖南水利建设作出了贡献,但在疏凿中毁坏了当地权贵的一些田地。他们群起而攻之,周来苏负气辞职回家。民国15年(1926),任家乡区农民协会会长兼团防局长,组织农民打土豪劣绅。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欲捕杀周来苏,幸亏大同高小教师谢序仁暗告,才免于难。晚年周来苏在家乡为资助办学校、兴水利、修桥铺路、扶贫济苦,卖去10余亩祖田,自己过着清苦生活,怡然自适。民国34年(1945)2月10日以疾卒,终年65岁。
  谢介僧
  (1887~1945)
  谢介僧,号国萃,今坪上乡坪上村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二月生。年少取秀才。三十四年(1908)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参加同盟会,与黄兴交情极厚。宣统三年(1911)初,谢介僧忽接黄兴香港电,嘱返国参与广州起义。后起义失败,黄兴负伤并由珠海出逃,生死未卜。谢介僧悲愤交加,挥毫作《菩萨峦》词,以忆克强。
  浮名一掷何须顾,风涛万里来时路。孤雁怯春寒,临风人倚栏。
  血花珠海渡,折剑沉何处。流水怨生离,呜咽小桥西。
  随后,谢介僧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参与光复长沙的组织准备和宣传活动。与吴孔铎等人在长沙水风井胡家花园以“富训商业学堂筹备处”为掩护,组织卷施社,又与刘菘衡等人在织机巷组织集成矿务公司,并开办南洋印刷厂,作为筹措革命经费和印发宣传资料的场所。是年10月22日,长沙起义胜利,军政府便即日电告各道、府、州、县,布政安民。谢介僧当时正在宝庆,得到长沙光复的消息时,即与革命党人邹永成等联络五丰铺的巡防营管带张贯夫率兵直攻宝庆。知府、知县惊慌出逃,府城光复。适新化谭二式亦率会党队伍赶至,于是成立湖南军政府宝庆分府,公推谢介僧为大都督,邹永成为副都督,谭二式为参都督。正当全城欢庆之时,长沙发生事变,立宪派谭延闿篡夺了政权,杀害革命党人,各分府尚未知此变故。11月3日,谢介僧赴长沙报捷,便遭捕禁,后赖谭人凤等人力救,方获释。宝庆军政分府被撤销。谢介僧痛心湖南革命的失败,厌世家居。大革命时,到处兴办农民协会,他热情支持,默许农会会员打开其堂兄谢干青的粮仓分谷。大革命失败后,意志消沉,吸食鸦片,与世隔绝。民国34年(1945)病故。
  岳卓如
  (1876~1947)
  岳卓如,字季吴,今雀塘乡半边街人,清光绪二年(1876)七月生。
  光绪二十六年(1900),考入日本弘文学院预备科,二十九年学成回国,与李洞天、萧坤等在邵阳海家巷何氏宗祠创办崇德学堂,提倡学科学,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开邵阳近代私立学校之先河。后又集资在考棚街开设楚宝书局,作为东洋留学生及国内革命书刊的转运站,发行《革命军》、《民报》、《洞庭波》等进步书刊。
  民国元年(1912),岳卓如与贺曼真、李洞天等人创办私立循程学塾,以“公、勤、实、勇”为校训,以培养劳动化、平民化和社会打成一片的作人、作事、作文、作工、作战的新国民为教育目标,采取“教、学、作三合一”的教学方法。借北塔庵为塾址,次年迁至邵水河畔伞居庵,成立邵阳循程学塾教育实进团,岳卓如被选为团主任。学校经费由团员自捐与募捐。共得3000
  余串文,始建校舍。民国3年(1914),循程学塾改为循程学校,实进团改为校董会,岳卓如任校董主任。是年新校舍建成,学生增至280余人。现代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就是从该校毕业的。
  民国30年(1941),岳卓如集资开采大花塘煤矿(系今新邵县大花塘煤矿前身)。煤质好,畅销长沙、汉口等地。他曾经参与宝庆光明电灯公司的创建并任董事。
  民国33年(1944)夏,邵阳被日军占领,曾有人游说岳卓如任日军翻译,遭其严辞拒绝,并大书“誓灭日寇”四字以明志。抗日胜利后,他在家乡发起成立奖学基金会,以鼓励和资助家乡的穷苦学生学习,为扩建半边街精忠小学作出较大贡献。
  晚年精研医学,济贫施药,乡里称颂。民国36年(1947)正月病逝。
  石蕴三
  (1872~1948)
  石蕴三,字一参,号建勋,名广权,今潭溪乡东岳村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生。与樊锥同学,均系前清拔贡。戊戌变法时,湖南巡抚陈宝箴,锐意维新,兴办时务学堂、南学会、时报馆等。谭嗣同、梁启超、熊希龄、陈三立、唐才常、樊锥、石蕴三等参与其事。变法失败,陈宝箴等革职,石等被通缉,与樊锥匿处山间得免。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参与唐才常为首的汉口起义遭追缉,避难上海,得蔡锷资助,于二十九年(1903)留学日本,初入弘文师范,后入法政大学。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曾自名“苍石”,以示反清之志,如石之坚。返国后,任船山学社社长,组织湘学会,鼓吹革命,策动学生反清。三十二年(1906)在长沙与谭心休,马邻翼等创办驻省邵阳中学堂,他任教务长,并在禹之谟创办的唯一学堂(广益中学前身)兼课。后因禹之谟入狱,避难上海,授学于中国公学。宣统三年(1911)广州起义失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他义愤填膺,不怕杀头,奋笔疾书挽联一幅:
  鲁仲连,义不帝秦,君不爱民民爱国;屈大夫,魂游列楚,生者如死死如生。
  辛亥革命胜利后,黄兴、宋教仁、李燮和等均劝其入仕,由湖南都督谭延闿资送北京观政,熊希龄、梁启超先后保荐,辞不就职。民国4年(1915)袁世凯称帝,蔡锷由云南起义,他先一年返湘,佐刘人熙联桂应滇以反袁。次年,刘人熙一度任湖南都督,他主机要,保送入京,谒总统黎元洪,发交国务院任用,他婉言拒绝。民国6年(1917),范源濂任教育部长,聘他任总纂,著《老学今诠》、《政谈续》、《燕尘录》。后应船山学社同人请,归任社长和湖南大学教授。著有《说诗解颐》、《尚书今文通释》、《易象的哲理观》、《曲台十论》、《说文匡〓》、《老墨管学今诠》等书在上海出版。“一二八”事变,石在上海的著作版本,遭日本飞机轰炸烧毁,无一幸存;存于湖南的,也被焚于民国27年(1938)的长沙文夕大火。
  民国28年(1939)日本侵略军压境,长沙告急时,湖大西迁,他已年老,辞职归里,穷居山村,书贴门联“乱后更无清静土,焚余犹有断残书”,以示愤慨。抗战胜利后,他已病瘫,湖南省政府聘他为顾问,稍有补贴,以充药费。民国37年(1948)7月去世。《民国人物大辞典》中有传。
  石陶钧 石潮白 石冲白
  石陶钧(1880~1948),名醉六,今潭府乡大树村人,清光绪六年(1880)三月生。早年参加岁试,取第一名秀才。与蔡锷等同为湖南学政江标所赏识,后就读于长沙校经书院。二十二年(1896)四月,江标创办《湘学报》,设有掌故、史学等专栏,他与唐才常分负掌故、史学编撰之责。二十三年(1897)三月入时务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留日,入弘文学院,与黄兴、陈天华等交往密切,并参加黄兴领导的土曜会活动。接受黄的劝告学习军事。三十年(1904)四月,入振武学校。后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前后五年多。
  宣统元年(1909)毕业返国,应蔡锷邀到广西讲武堂任学生队长兼战术教官。三年(1911)元月,由吴禄贞推荐,入清政府陆军部任职。他建议整顿全国兵工厂,企图以此作为“举大事的根据”。
  辛亥革命爆发后,经海路南下转武昌,参加汉口保卫战。民国2年(1913)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后,应黄兴的电召赴上海,密议讨袁(世凯)。受命前往南京与第八师联系。7月14日,第八师将领拥戴黄兴为讨袁军总司令,起义讨袁。他代理讨袁军参谋长指挥作战,失败后与黄逃亡日本。民国3年(1914)8月,随黄兴去美国,宣传反袁,并从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研究。次年秋,受黄兴委派去日本,策动倒袁。同年冬,他和张孝准保护蔡锷秘密安全通过日本门司南下云南,他随后也到了云南。护国战争中,他代理护国军参谋长,进军四川。民国5年(1916),袁死后,他赴沪,住黄兴家。数月后,黄兴和蔡锷相继逝世,他亲自参与其国葬事宜后,赴美国和日本,专心治学。
  民国8年(1919)4月,应谭延闿邀,参加驱张(敬尧)斗争,协助谭恢复在湖南的统治。次年11月,谭被赵恒惕取代,他随谭客居上海,担任过暨南大学教授。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对共产主义思想有抵触,反对联俄联共,拒绝出任广东国民政府的官职。民国16年(1927)12月,任出席日内瓦裁军会议中国代表。民国19年(1930)春起,先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参军,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授勋四等云麾章,对蒋介石备极推崇。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深,在抗日斗争中他逐步改变了对共产党的看法,说“中国共派,原是我民族一部分”,主张团结整个民族,一致对外,认为反共“便不能反倭”,并对西安事变给予相当高的评价。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充满抗战必胜信念,随后返回邵阳,为抵抗日本侵略者而奔走,鼓励国人忍受暂时的痛苦,争取抗战的胜利。
  著有《谈兵》、《危城集》、《中国今后三十年》、《修养导论》、《感旧集》、《山阁论文存》、《六十年的我》、《一论》。
  民国37年(1948)6月因心脏病去世,邵阳各界为其举行了盛大追悼会。《民国人物大辞典》中有传。
  石潮白(1903~1964),石陶钧长子,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科员、专员、驻德公使馆随员秘书、驻法博都领事馆领事、驻瑞典公使馆秘书、代理公使、驻日本大
  使馆秘书、驻西印度威廉斯坦领事馆正领事等职。
  石冲白(1911~1972),石陶钧次子。德国柏林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国民政府中央军官学校教官、陆军大学教授、中央党部自治研究会专门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兼训导长、湖南《中央日报》总主笔。著有《三民主义理论发凡》、《生活的信念》、《社会新论》、《世界史意》、《中国史意》等书。
  高济川
  (1900~1948)
  高济川,名立煌,今寺门前乡杨梅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生。民国8年(1919)跟随二舅何霞卿在长沙当骑兵,后任国民革命军少尉排长,参加北伐。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高任八十二师少校营长。次年参加对日台儿庄会战,英勇奋战,左眼负伤,住七四兵站医院,上级要他去后方医院诊治,他说:“现在抵抗外侮,正是我们杀贼立功之时,效命疆场之际,我怎能躲到后方医院去。”不到一个月,他要求回队杀敌,即调升一九三师中校副团长。
  28年(1939)参加半壁山战役,被日军打败,部队转移,日军紧紧尾追。高带一个加强营为后卫,与敌死拼,鏖战一整天,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双方伤亡惨重,高左臂负伤,但仍坚持战斗,终于阻断了敌人的截击,赢得了时间,部队得以安全转移。这次战斗他得到集团军司令汤恩伯的传令嘉奖,赞他为“骁将”。并晋升为该师上校师附员兼第一团团长。民国30年(1941),调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军官班第二大队大队长。后调任军政部第三集训处第一团团长。民国32年(1943),集训处改为陆军第七十八军,他任该军四十四师一三〇团团长。驻河南镇平县新平市时,飞蝗为灾,他曾率全团士兵为群众灭蝗,又为灾民施粥三天。后镇平县赵湾洪水为灾,淹没粮田数百亩,该团主动为灾民修复水田近百亩。是年,参加中原会战,该军为日军击败,避不与日作战。时,一三〇团退守鲁山与日军遭遇,他痛恨日敌已极,主动出击,左腿受伤,日军汹汹扑来,这时十一连连长刘桂生(今邵东县两市镇人)率全连士兵,拼死抵抗,让勤务兵将高济川背下火线,他得救而刘却阵亡。随升该军少将高参。后随汤恩伯至贵阳荷池,任汤部三十五军二十三师副师长,在荷池与日作战获胜。
  民国34年(1945),调王耀武部一百军任少将指挥官,驻湖南蓝田邵阳一带。他曾深入沦陷区了解敌情,得知人民食盐奇缺,特允老百姓至蓝田一带经商。是年8月,日本投降后,任上海军管总队大队长。民国36年(1947),大病垂危。次年9月,退役归家,在途中因骑马劳累,旧病复发,至家两天后去世。
  汤祯
  (1931~1950)
  汤祯,陈家坊乡人,民国二十年(1931)生。父早丧,母亲给地主帮工,他随兄讨米度日。后
  为人作厨师。
  1950年2月,汤祯在邵阳地区干校学习结束后,于28日到长冲铺乡毛栗冲搞减租反霸,经过发动群众,扎根串连,3月18日在袁家坪召开700多人的群众大会,当汤祯讲到要解放海南岛、台湾的大好形势时,匪首唐回生,带领400多名匪徒冲入会场,顿时秩序大乱。匪首窜上讲台,抓住汤祯,用枪托打掉汤祯的牙齿,鲜血直流,后又拖到柳家山,逼他用锄头为自己挖坑穴,汤祯极力反抗,邓匪芝林,抢过汤祯手中锄头,一锄把汤祯打在地上,便掩土活埋。当天下午,土匪为了毁尸灭迹,又将汤祯尸体扒出,用绳索绑上石头沉于石马江的石瓦塘深潭中。汤祯遇害时,年仅19岁。
  孙佐齐
  (1904~1951)
  孙佐齐,化名陆振西,酿溪镇栗山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元月生。北京中国大学经济系毕业。大革命初期参加过国民党右派所组织的“左社”,后又参加军统特务组织。历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干事、设计委员、湖北省教育厅编审、三十八军一七七师政治部主任。著有《中国田赋问题》一书为陈诚所赏识,于民国30年(1941)推荐他任湖北省党部代理书记长。33年(1944)又介绍他为湖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孙即率心腹王雪非、白鸿钧赴任,后又物色一特务傅德明作“特种汇报”(特务组织,孙兼主任)秘书。忠实地执行蒋介石的“密捕、密讯、密决”的反共政策。他为了筹措竞选立法委员的经费,先后在新化和邵阳逮捕省立第六中学和武东中学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李忍生、谢原耀、曾鸣洲等数十人,强迫招供,勒令登报自首,进行敲诈勒索,但未得逞。
  民国36年(1947)3月,指使傅德明与王雪非等伪造信件,捏诬邵阳市永和金号经理田瑞清,永福药号少东家何建中为“奸匪”要犯,勒索永福现金5000万元,永和黄金300两未遂。5月孙与傅德明等密谋,采取毒、杀、烧的办法洗劫永和金号。5月3日夜,傅德明以办案为名,用安眠药“真言丸”毒昏店员鄢子和等六人,将保险柜内黄金珍宝抢劫一空,杀死并纵火烧死店员饶文清与金海水,以图灭迹。惨案发生后,傅德明逮捕受审,孙一再在法庭、报章替傅辩护,指使党羽投函恐吓,阻挠揭发。邵阳群情激愤,奋起抗议。邵阳县县长徐君虎,正义凛然,秉公破案。傅德明在事实面前,供认不讳,王雪非等亦供认同伙,并在其皮箱内起出赃物黄金26.146两,珍珠28颗,玛瑙10颗,银元20块。
  案破,傅被处决,孙佐齐、王雪非以“连续籍势勒索未遂”,判有期徒刑12年。一年后,孙上诉,原判被撤销,竟出狱。
  1951年,孙佐齐以中统特务首犯,“永和金号惨案”主谋及破坏土改等罪被处决。
  曾南生
  (1932~1952)
  曾南生,今寺门前乡人,民国21年(1932)3月16日生。家赤贫,6岁时,其父被人诬为土匪,迫走长沙,母亲饮恨身亡。曾南生孤独无依,给人看牛糊口。后至长沙,寻到父亲,当时,其父在长沙新成了家,曾南生与父亲摆香烟摊,有少许收入。
  1949年秋,曾南生带着40块银洋,回家乡购烟叶,行至邵阳廉桥,被白崇禧部队抢劫一空,并抓他充任壮丁。七天后,该部被人民解放军击溃,曾南生得到了解放,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一一八师二五四团四连二排战士,先后参加了解放粤、桂边战役与海南岛战役。
  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的侵朝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曾南生所在部队的全体指战员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于10月19日首批入朝。10月25日,首战温井。曾南生所在的四连扼守丰下洞北山,他与二排全体战士埋伏在正面阵地,连续打退敌人一个营的十多次猛攻,毙敌百余名,守住了阵地,保证了兄弟部队全歼李承晚军六师二团三营及一个炮兵中队组成的前卫营。战后,全排荣立大功一次。接着参加楚山战斗,围歼李承晚伪兵。急行军赶至楚山。李伪军已被兄弟部队打散,躲进深山。曾南生在搜山中,抓了七个俘虏,缴枪7支。
  1951年3月17日,曾南生所在的四连,同美军“精锐”陆战第一师的一个团在吾野坪北山鏖战,敌人在16架飞机、25辆坦克、30门大炮的掩护下,以超过四连数倍的兵力向阵地猛攻,曾南生与战友们顽强抗敌,双方伤亡惨重,最后获得了胜利。奉令撤离阵地时,曾南生和李克先由副班长于廷起带领,掩护部队撤离。这时,前沿阵地的一个小山头被敌人占领,给部队转移造成威胁。他们三人迅速分三路潜上山头一阵猛打,敌军仓惶败退,但立即组织两个排的兵力进行反扑。曾南生等坚守阵地,连续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在战斗中,副班长负伤下了火线,曾南生两人使用麻雀战术,拖住了敌人,直到傍晚,敌军未能跨越北山一步,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在撤离时,李克先的右腿负伤,曾南生给他包扎后,背着他向山下撤离。
  敌人占领了山头,李克先说:“快把我放下,你快走,我来掩护你!”曾南生说,“我一定背你回队,就是死也要死在一起!”敌人追来了,李克先挣脱下来,夺下曾南生的两颗手榴弹,使力把曾南生往山下一推,大喊:“快走”,紧接着便向相反的方向爬去,把敌人引开。两声沉重的爆炸,从曾南生背后传来,他回首向着战友牺牲的地方,眼泪夺眶而出;他咬牙切齿地说:“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战后,师党委批准曾南生立特等功,军党委命名他为二级青年战斗英雄。1951年初夏,他被选为中南军区邀请的归国代表,回到祖国向人民汇报,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2年7月,他作为全军代表参加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纪念抗美战争两周年授勋典礼,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1952年10月8日,在攻占松隅里高地的战斗中,曾南生排攻占了项洞里西山阵地。黎
  明时分,在抢筑工事时,敌人一发炮弹打来,7名战士负伤,曾南生光荣牺牲,年仅二十岁。团党委根据曾南生生前的要求,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军党委将他生前领导的排,命名为“曾南生排”。
  唐辉
  (1915~1952)
  唐辉,字土蘋,别名余山,化名老郭。岱水桥乡百宁村人,民国4年(1915)6月生。
  民国24年(1935)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师范科,留校任附小教员。民国26年(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他组织抗日宣传队和附小师生一起义演,积极为支前募捐。经中共党员喻晋功,王亚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他报考浙江、武汉、中山大学,均被录取,后入中山大学化学系就读。民国27年(1938)5月,日机轰炸广州,学校西迁,因经济困难停学。由中共长沙市委介绍他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任教。
  是年10月,由中共湖南省委介绍至皖南泾县新四军总部工作。民国28年(1939),他和妻子戴庆哲(长沙人,中共党员,民国31年6月19日在武夷山下赤石镇与6位女同志同时被国民党杀害)及刘希孟3人,艰难跋涉两个多月,从湖南到新四军总部,担任民运工作,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民国30年(1941)在“皖南事变”中被捕,后越狱。是年10月任中共旌(德)绩(溪)县委书记,带领3个人,一条半枪(一条打不响),开始游击战争。31年(1942)3月,开辟绩溪上横路游击根据地,创建绩溪游击队。32年(1943)春,游击队发展到30余人。34年(1945)2月率游击队进驻九华,成立皖南抗日反顽游击根据地第一个乡级民主政权,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抗捐、抗粮、抗丁、抗夫的斗争,游击区控制了纵横百余里的近四万人口的大片地区。民国35年(1946)任皖南地委委员和苏皖军政委员会委员,部队扩充到一千余人,成为皖南地区一支威名赫赫的人民解放武装力量。1949年4月,为迎接解放大军渡江作战,唐辉奉令率部布防于芜湖一带,先后策动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五旅、一〇五军炮兵指挥连起义,迫使敌暂编第二纵队一万余人投诚,解放旌德、绩溪两县。
  皖南解放后,唐辉先后担任中共徽州地委副书记、书记。1951年任南方老根据地晋京观礼代表团闽浙赣分团团长,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952年5月调任中共安徽省委工业部副部长兼省人民政府工业厅副厅长。是年11月26日由屯溪前往歙县检查工作途中,因汽车失事牺牲,年37岁。1971年5月安徽省民政劳动厅追认唐辉为革命烈士。1978年2月,安徽省歙县立“唐辉烈士之墓”碑,以彰英烈。
  何舒
  (1884~1954)
  何舒,字述椆,号竞心,严塘乡人,清光绪十年(1884)十月生。少时随叔祖何居鹤学中医,
  凡内、难、伤寒典籍等无不精读,尤潜心精研伤寒论。三十三年(1907)东吴大学毕业,先后在长沙驻省邵阳中学、邵阳爱莲女校等中学任英语教师18年,仍业余钻研中西医学。民国15年(1926)任桃源某军医正时,染上瘟疫,自医不愈,后请长沙老医师张韵章才治好,自愧医术不精,遂拜张韵章为师,随诊四年,医术大进,特别是对伤寒、瘟疫有药到病除之效。18年(1929)正式登记为中医内科医师,在长沙、上海等地开设诊所。民国34年至38年(1945~1949),在邵阳省立第六中学任校医兼邮电局局医。1950年后被选为邵阳市中医学会第一、二届主事。
  何舒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日日临证,日日读书,重视辩证论治与中西医结合,注意总结经验,故老而业益精。邵阳城富商易佐才之子,患热病,已热入营卫,惊厥濒危,延医甚多,各抒己见,何舒力排众议,主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药,竟妙手回春。何舒曾先后自费开办两次医训班,创办灵兰中医学会,带徒多人。其门生曾绍裘、其子何致潇等在新邵中医界颇有名气。何舒著有医书43种,已出版的有《伤寒论发微》、《灵素阶梯》等19种,凡35卷,尚未发表者有24种。其中《寿康之路》和《灵兰医学》已经上海名医丁福保、周云青等收入《四部总录》医药编。
  何舒诗作亦佳,或抒怀,或以诗作阐明医理。兹录其70述怀诗一首,以窥一斑:
  报道新添两鬓霜,谈医批判力加强;集方论治权师古,咀嚼南阳字字香。
  周廷举
  (1903~1955)
  周廷举,字汉文,岱水桥乡山牛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毕业后回新化,以办平民教育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民国15年(1926)秋,任中共新化县特别支部书记。民国16年(927)1月由周廷举、李选培(县长)等组成审理土豪劣绅案件的新化县特别法庭。根据群众检举控告,审理了多起轰动全省的大案,将冒充省特派员破坏农运的新宁县长刘致贤(尚未到任)等判处死刑。5月,出席国民党湖南省县市特别区党部联席会议,被选为联席会议审查会审查员。“马日事变”后,周以“共暴首犯”遭通缉,潜逃江西。民国17年(1928)随南昌起义军上了井冈山。次年在一次战斗中被俘,在押解途中逃脱,后即脱党。
  民国29~35年(1940~1946),先后任广西梅溪小学教师、梅溪中心小学校长、资源县师资训练班教师。民国36年(1947)任资源县参议会秘书及文献委员会顾问。1949年6月为迎接解放大军进入广西,周策动刘彬等举行武装起义,成立有上百人枪的桂北游击队越城第四纵队,刘彬任司令,周任参谋长。1949年11月19日,资源县解放,成立资源县城市工作委员会,周任民政股长。1950年元月,周以所谓“解放后有非法秘密活动”的“特嫌”罪名被捕入狱,后获释。1950年11月回家,后在同大中学(今新邵第二中学)任教。1955年6月患肺病逝世。
  1985年5月27日,中共资源县委行文,为周廷举“特嫌”罪名平反,恢复名誉。
  刘锡成
  (1882~1955)
  刘锡成,名华式,今岱水桥乡人,清光绪八年(1882)十二月生。少时家贫,后种茶致富。刘聪敏力学,成绩优异,为清廷选派赴日留学,在日本海军学校学习9年。宣统三年(1911)学成归国。民国元年(1912)始,任海军部军务司司长及海军部参事17年,领海军少将衔,对当时海军典章制度,颇多建树。民国18~26年(1929~1937),任海事编译局局长,撰述翻译不少珍贵资料。七七事变后息影家乡。他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在西冲通往筱溪的丛山途中建一茶亭,名曰“慈惠亭”;为首创办“复民学校”,免费供贫穷子弟上学;慷慨捐资修建乡道、桥梁与饮水井;逢年关和荒年暴月,开仓赈济,每户施谷一斗或一斛。
  解放后,刘锡成作为开明士绅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1950年3月,刘锡成去台养老,1955年10月,无疾而终,骨灰安葬于台北阳明山第一公墓。
  唐梅村
  (1892~1955)
  唐梅村,名谨,号余园,新田铺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江西高等法政学堂毕业。他学识渊博,爱好广泛,擅长文学。
  民国11年(1922)至16年(1927),在邵阳县城爱莲女师、县立师范等校任教时,参加国民党。15年(1926),唐生智在湖南响应北伐,邵阳建立革命政权,中国国民党邵阳县党部及中国共产党邵阳县委会都公开成立,梅村被推选为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并主编党报,同共产党人亲密合作。民国16年(1927)“马日事变”后,大批共产党人遭屠杀,唐梅村亦被诬为“暴徒”入狱,经多方营救获释去长沙。在明德中学任教。国民党五十师师长岳森聘他为教师,为他女儿补习语文。并任命他为师部少校书记官,随军至江西“剿共”。唐梅村不愿参加内战,月余后辞职回长沙继续任教。“九一八事变”时他痛感国难当头,必须呼吁民众奋起抗日,即与美术教师毛凤翔等创办《湘江晚报》,毛任社长,他任主编。晚报以版式新颖,消息及时,内容进步深受读者欢迎。唐梅村以“余园”为笔名,逐期发表《老生常谈》,痛击时弊。民国26年(1937),日机滥炸长沙,学校师生疏散,《湘江晚报》被迫停刊。28年(1939),邵阳成为抗日后方重镇,中共湖南省工委迁来邵阳,唐麟(唐梅村长子)任中共邵阳县工委书记,出版《学生时代月刊》,请唐梅村出任总编,时,岳森任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得其暗中支持,但月刊红色意识太露,刚出版三期,就被迫停刊。唐梅村即转向邵阳《力报》投稿,同时,他还写有《余园日记》、《余园诗存》等抒发抗日激情的文稿。《余园手写诗稿》共收诗篇63首,他在新化行素中学任教时印成石印本,作为学生小楷范本。民国37至38年(1948~1949)任省立第六中学教师。
  解放后,当选为人民代表。1955年邵阳成立政协,当选为副主席。他为党和政府做了大量统战工作,组织民间艺人先后成立邵阳祁剧团、花鼓剧团和木偶剧团,并为各剧团修改编写《红梅阁》、《光荣人家》、《田螺姑娘》等剧本。1955年7月因病去世。
  何有典
  (1919~1955)
  何有典,化名何长清,小塘乡小塘村人,民国8年(1919)生。小学文化。民国28年(1939)在邵阳县自卫队当兵,后在家闲荡,以赌博为业,输打赢要,横蛮无理,人称典蛮子。民国32年(1943),任敦仁乡第12保副保长,以善于勒索民财,调乡公所工作。民国34年(1945),任湘潭县、武冈县卫生院出纳,因贪污去职。
  民国37年(1948)7月,何有典与何国球网罗30余人,开始抢劫民财。1949年2月,扩大到100余人,自任大队长,何国球任副大队长,到处杀人抢劫,无所不为。先后在烂坝、荒塘拦截汽车多次,抢得光洋90余元,金圈子一个、金戒指3个,手枪2支。7月20日何带领匪徒至湴田,诬说农民李利臣密告国民党十四军派人打他,而将李枪杀。8月何带匪徒30余人到梅子岭钟池峰、邹振华家送片子(勒索钱财的字条),因两家交不出钱,何竟放火烧光两家的房子。
  1950年2月初,何与唐伟等受特务头子戴旭的命令,成立“湖南反共救国军”,何任独立营营长,死心踏地与人民为敌。何率匪徒100余人,在瓦渣坪围攻9名解放军,当场打死7人,活捉1人(后被杀害于板子山),抢得轻机枪1挺,步枪6支。3月初,何率匪部在燕子窠村老院子打死邵阳县第二区政府工作队员刘文华。3月18日,何命令匪分队长何明,将土改干部王飞虎活埋在毛栗冲的柳家山。尔后又■六房头河边,追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打死3名解放军战士。
  1950年7月,何有典股匪被解放军剿匪部队击溃,只身逃往贵州省福泉县一带,继续为非作歹,曾被福泉县公安局收审过。1955年2月被新邵县公安局追捕入狱。在多次审讯中,一口咬定自己不是何有典,而是何长清,是隆回同盆江人,不是新邵县小塘乡人,而贵州省福泉县公安局证实何有典曾自认是邵阳县敦仁乡小塘人。为了彻底证实何有典的真伪,县人民法院传唤何有典的父亲、妻子及村干部等十余人到庭证实。何却顽固抵赖不认。最后其妻指出,何有典左颈上有一颗黑痣,请法官查验,一查果真,何有典在事实面前始低头认罪。
  1955年5月,恶贯满盈的匪首何有典被处决。
  岳森
  (1880~1957)
  岳森,字辅升,号宏群,雀塘铺乡花园村人。清光绪六年(1880)六月生,早岁与蔡锷从师
  樊锥。二十九年(1903)入湖南省兵目学堂。次年与黄兴秘密发动反清,事败,避难武冈。一年后仍回兵目学堂,时蔡锷从日本毕业回湘,在兵目学堂任教官。是年岳森毕业后,即与十一位有志革命青年跟随蔡锷一道去广西,争取掌握兵权反清。
  光绪三十三年(1907),岳森任广西龙州通讯教导团教官时,黄兴化名张愚诚来访,岳森把所测绘镇南关(今睦南关)、水口关等险要地形全告黄兴,使黄兴轻取镇南关。民国2年(1913)在南京声讨袁世凯失败,亡命日本,三个月后回国,任南京第八师参谋处处长。民国4年(1915)回邵策动在乡军人和会党中人,响应护国之役。
  次年5月,桂军北伐讨袁,派两个师进驻邵阳,知县陈仰山逃走,邵阳陷于混乱,众推岳森为邵阳县知县,经多方周旋,桂军撤走,邵阳始安。民国12年(1923),岳森为谭延闿策划援湘,进军长沙时,陈炯明攻广州,广州危急,谭奉令回师援粤,使广州危而复安,岳森以解危广州有功,升任建国湘军参谋长,对整顿部队腐化生活,解决兵源粮饷,有所建树。
  民国14年(1925)3月,参加汕头会议,决定赶走广东境内的军阀。会后,岳森到北江督师,圆满完成任务。7月,广州的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苏联的罗茄觉夫和岳森分任军委会参谋团正、副主任,掌管军政、军令事。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广州国民政府组织审理廖案特别法庭,由朱培德任检察委员长,岳森、陈公博、周恩来、吴铁城等九人任检察委员。民国15年(1926)岳森当选为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年,建国湘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党团改为特别党部,岳森任第二军幕僚长兼执委会主任委员,和萧劲光、李富春、方维夏、李六如等推行军队党代表制,从事政治训练。年底蒋介石命岳森率领第二军从蒋,因未服从而被扣留36小时。民国16年(1927),第二军改编为两个军后,岳森被任命为三十九师师长。次年,部队调驻沅陵,肃匪禁毒,百姓称快。民国18年(1929),国民党部队改编,岳森任五十师副师长,开赴江西“剿共”。后升为师长。民国24年(1935)4月10日,授国民革命军中将衔。25年(1936)任第二十二军副军长。26年(1937)参加抗日。27年(1938),张治中主湘时,岳森被调任湖南第六区行政专员兼警备司令,担负邵阳战时治安。28年(1939)7月,徐特立、邓晏如在邵阳遇险,赖岳森搭救,暗地送走。抗日战争胜利后,岳森在邵阳创办松坡图书馆,扶植精忠小学。
  解放后,任湖南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委,省参事室顾问。1957年6月8日于家乡病故。
  刘策成
  (1883~1957)
  刘策成,名武,今新邵县花桥乡人。清光绪九年(1883)三月生。广西优级师范选科毕业,以成绩优异留校任教。民国2年(1913)任湖南驻省邵阳中学校长。翌年春与教师李洞天、学生匡互生,反对袁世凯称帝,鼓吹革命,蓄藏枪弹,被湘督汤芗铭逮捕。李洞天遇害。刘策成得蔡锷力保免死,判刑15年。袁世凯死后出狱,返校复职,并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员。曾教过毛泽东的历史,由于博闻强识,深受同学们的崇敬。大家说他是活历史,不用带教本上课的老师。
  民国9年(1920)任浏阳县长。次年任衡山县长。时,毛泽东在长沙募股设文化书社,刘曾响应入股,积极支持建社。刘在衡山,由于廉政爱民,群众在他离任时,送给两把“万民伞”,
  称他为“刘青天”。当时有首民谣道:登上祝融峰,水秀山也青;来个好清官,就是刘策成。
  民国12年(1923),调任湖南省警察厅厅长,修复长沙天心阁,阁成,前往参观者甚多。刘策成以“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不飞”征对。众属对未成,刘乃贴出下联:“水陆洲,洲泊舟,舟流洲不流。”一时称为妙对,广为流传。据长沙柳敏泉教授转述:“周恩来曾赞扬该对为‘雄劲之对,妙绝当世’。”刘策成任警察厅长三年,后因不满军人跋扈而辞职,仍返教坛。民国18至19年(1929~1930)任湖南省自治处主任秘书。此后致力于社会救济事业多年,民国26年(1937),选为“国大代表”,但在党政领导圈选时,竟未圈上,后经抗议,始允列为候补。民国30年(1941),任湖南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教授,开始撰写《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一书。35年(1946)赴南京出席国大会议,参会后始知国大纯系假民主,一切均由国民党包办,毫无民意可言,乃虚与周旋,不多赴会。择居图书馆,专心著作,遂得完成《庄子集解内篇补正》,脱稿后,交上海商务印书馆承印。北大教授王力在其《古代汉语》(修订本)中称:“……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王先谦的集解有不少的纠正与补充。”
  解放后,刘策成于1950年上书毛主席,请求工作,毛主席亲笔复信:策成先生:
  惠书敬悉,甚为感激。
  先生欲为人民事业有所贡献,极为钦佩。地点似以在长沙为宜,那里熟悉先生的人较多,商量较为便利,尚祈斟酌,顺致敬意。 毛泽东 八月二十九日
  1951年,周恩来总理特邀刘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所研究馆馆员。是年4月到北京,参加了中央文史馆委员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下半年全家迁至北京,为文史研究贡献余热。1957年9月,因肝癌于北京去世。
  唐星
  (1892~1964)
  唐星,字叔南,号天闲,岱水桥乡百一村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民国初年两度留学日本习军事,为陆军士官学校高才生,日人许以高薪留校任教,唐星固辞。归国时,途经台湾,赋诗寄愤:
  伤心故国豆和瓜,海上台湾不属华;
  旧景朝鲜亡国恨,何堪重吃女儿茶。
  后在湖南省卫军督办署及岳阳镇守使署任职,继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第三教导团团长及黄埔军校教导总队总队长。民国15年(1926)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总指挥部中将参谋长,兼独立第四十师师长。出师北伐,从广东入湖南,转战湖北,大显军威。
  民国16年(1927)“四一二事变”后,唐星与方鼎英公开反对蒋介石,部队被蒋解散,唐星受通缉,幸得好友李国良之助,赴日任驻日陆军留学生管理员。民国24年(1935)归国,时程潜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赏识唐星的才干,替他在蒋介石面前多次疏通,任命他为总参谋部中将高参。卢沟桥事变后,唐星任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绥靖参谋长。后调李宗
  仁第五战区十一集团军总参谋长。民国33年(1944)。调任汤恩伯集团军副总司令,但有职无权,被安排至上海狄恩威路开办酱油厂。
  民国35年(1946),蒋介石发动内战,唐星愤然辞去军职去重庆,得到周恩来的接见。次年,程潜任命他为武汉行辕中将总参议。民国37年(1948),程潜回湘主持军政,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与群众要求和平解放湖南的呼声中,程潜意欲率部起义,但受驻军武汉的桂系白崇禧的钳制。是年冬,程潜将唐星调回湖南,出任长沙绥靖副主任,负责长沙与武汉的联系。唐星利用白崇禧对他的信任,周旋其间。1949年4月开始,唐星与程星龄、马子谷等人定期参加地下党代表余志宏组织的碰头会,酝酿起义的策略,商讨解放湖南的一些重大事宜。后担任国民党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同以金明为首席代表的解放军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解放后,唐星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武汉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武汉市副市长、市参事室主任等职。1964年病逝于武汉。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传》及《民国人物大辞典》均有传。
  张干
  (1884~1967)
  张干,名攸凰,字次伦,坪上乡黄土墈村人,清光绪十年(1884)生。家境贫穷,十岁丧父,全仗长兄攸凤佃耕与卖豆腐节衣缩食,送他上学。他半工半读,连砍柴放牛时,也在默背课文。深夜,一灯如豆,苦读不休,有时倦极欲睡,他便以纸卷点上暗火,系于指上,入睡时,烧着手指痛醒,复读如故。乡人赞道:“苦读如张干,何愁不成才!”张干亦自有诗云:“回忆孤儿苦学时,负薪挂角古人师”。张干苦学成才的故事,至今仍为坪上人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县府咨送,通过统考,入湖南省中路师范学堂学习。宣统三年(1911)以第三名毕业,并留校任教。民国3年(1914),该校改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校长。他治校严,校风好,聘任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等名师,又首创《一师一览》,将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及办学情况、经济开支编印成册,公之于世,“以求公评而资改进”。时,省立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毛泽东等从四师并入的学生对延长半年学习期,甚为不满。民国4年(1915)上学期,省议会规定师范生每期需交5元学杂费,学生以为是张干的主张,便群起反对。张干处事固执,拒纳学生意见,于是曹馥、毛泽东等学生聚于学校君子亭协议,决定罢课驱张,由毛泽东起草“驱张宣言”,在全校发起“驱张”风潮。张干一怒之下要开除毛泽东筹学生,后经杨昌济、徐特立等教师斡旋,以记大过了结。是年下学期,张干引咎辞职,调离第一师范,先后任县、省视学及省教育司督学。
  民国16年(1927),任湖南省立第五中学校长,因校图书馆失火,衡阳当局诬为校内共产党作案,阴谋借机派军警进校搜捕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张干坚决抵制,使其未能得逞。
  民国30~38年(1941~1949),任湖南省立第六中学校长,提出培养学生“爱国家、爱民族之信心,实践勤劳节俭之生活,启发互助服务之精神,俾成为文武合一之人才,以备抗战建
  国之用”的办学宗旨。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和谈消息传到六中,他高兴已极,立即发电报致毛泽东主席,盼以国事为重,力促和谈成功。六中职员钟景道,系中共党员,反动当局准备对他下毒手,张干得知,急驰书暗示他远避,幸免于难。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张干年届古稀,生活颇为艰苦。周世钊曾向毛主席介绍张干还在妙高峰中学教书情况,毛主席说:张干很有能力,30岁就当第一师范校长,不简单,原先我反对过他,现在看来,当时赶走张干,没有多大必要。多交几元学杂费的事,也不能怪他。至于多读半年书,有什么不好呢!并对张干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表示赞赏。1950年10月毛主席致函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说张干是湖南教育界老人,一生教书未作坏事,应予津贴养老。不久,省政府派人先后两次将1200斤救济米及500元人民币送到张干家。张干感激至深。1952年9月,毛主席特邀张干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挽留他在京住了两个月,极尽师生之谊。张干回湘后,受聘为省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议、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顾问。
  1963年,毛主席得知张干患高血压,并驰书慰问。次伦先生左右:
  两次惠书,均已收读,甚为感谢。尊恙情况,周惇元兄业已见告,极为怀念。寄上薄物若干,以为医药之助,尚望收纳为幸,敬颂早日康复。
  毛泽东
  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六日
  1967年,张干以病终,葬长沙河西岳麓公墓。《民国人物大辞典》中有传。
  赵希贤
  (1933~1967)
  赵希贤,壕塘乡洪庙村人,民国22年(1933)12月生。家贫穷,学习刻苦。1953年1月在新邵第一中学初四班毕业后,以高分考入武汉地质学校(中专)。毕业后,于1956年3月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大学四年结束,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河南洛阳某部工作,获少尉军衔。196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升中尉。是年10月,他响应祖国号召,主动申请到最艰苦的西藏去工作,调西藏拉萨市四〇一部队二十分队,任作战指挥部参谋。1965年升为大尉,他的妻子系农村户口,本可以随军入藏,但为了减轻政府负担,耐心说服其妻安心农村,生产支前。他在部队劳动中,专拣脏活苦活干。领导称赞说:“赵希贤真不愧是农民的儿子,吃得苦,耐得劳。”
  1967年,印军在中印边境对我边防部队进行挑衅。9月11日清晨,印军对西藏亚车县■堆拉山口进行炮击,守卫在这里的四零一部队二十分队的指挥部被炸毁,赵率领士兵立即■山上掘一地洞,作为临时战斗指挥部。印军连续炮击,指挥部又被一炮击中,赵希贤负重伤经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临终前他请在场首长转达对儿子的遗嘱:“……我死后,希望你继承革命遗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跟共产党干一辈子革命。”
  江漪澜
  (1902~1968)
  江漪澜,名势左,迎光乡峰岭村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年少时读过九年私塾,有一定阅读能力。15岁即随父学医,广泛阅读中医典集,并临床验证,尽得父传衣钵,又自开“妙缘堂”药店,精研医药,30岁即医名远扬。他擅长诊治内、妇、儿科诸症,其治病,深思敏悟,多愈奇症。
  江漪澜医德医风好,看病不分贫富,不论远近,不管风雨,随喊随到,赤贫者无偿诊治,还免费用药。高坪石脚村贫农周洛根患黄疸病,欲医无钱,不医则死,他恻然为之治病,留住家中十天,供食供药,病愈回家时,又送给他药十剂,大米一斗,洛根为之感激零涕。
  1955年,江被选为新邵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6年调新邵县卫生院。1959年创“松叶汤”预防脑膜炎,效果很好。是年9月调邵阳专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先后献出单方、秘方数十个,撰写论文20多篇。他用“矾皂五香雷榧丸”治疗钩虫病、用“双马木香汤”治疗赤白痢病均有特效。由于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疗效卓著,远近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
  江漪澜对培养中医后继,不遗余力。50年代即为新邵县开办了三个中医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并带了十多名学徒。其中不乏佼佼者,如杨永澄,而立之年,即为邵阳专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邵阳地区中医理事会理事长。60年代,省卫生厅决定调江去省工作,以体弱婉辞,另荐赴省。
  从1956年起,先后多次评为专区甲等先进工作者。1960年评为省文教卫先进工作者并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省群英会。
  1968年3月18日患肺癌于邵阳市去世,当其灵柩运回家乡安葬时,人们哀恸相告,纷纷前来送灵,队伍越聚越多,直至墓地,方依依泣别。
  唐麟
  (1911~1968)
  唐麟,字旭之,新田铺人,清宣统三年(1911)六月生,大革命高潮时在中学读书,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斗争。“马日事变”后加入共青团。不久,因身份暴露,避走长沙、上海。在那里,他自学英语,靠给报刊投稿维持生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互济会”,从事募捐、探监慰问政治犯等活动。民国19年(1930)8月,因参加游行集会散发传单被捕,关押一年。出狱后辗转长沙、北平、福建等地,以教书和卖文为生。曾翻译剧本《复仇神》及小说《新娘的礼服》两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抗战爆发后回到邵阳。民国27年(1938)4月,为宣传抗日创办《真报》。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中共邵阳县工委书记。冬,长沙大火,
  中共湖南省委及机关报《观察日报》迁邵阳,他为掩护中共党组织作了许多工作。民国29年(1940),发表译作介绍苏联情况的《在和平劳动之国》。民国30年(1941)起,奉派在四川广安、渠县以中学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1945年初,调回八路军办事处任南方局组织部干事兼《新华日报》编辑。抗战结束后任中共川东区工委书记,领导开展整党工作。1947年2月进入延安,任中央城工部党务组秘书,随即同党中央机关转赴河北省平山县,后奉指示绕道天津、香港进入粤北游击根据地。曾任中共五岭地委委员、湘南地委委员和湘南支队政治部主任,用战斗迎来了湘南地区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郴州地委委员、宣传部长、湖南省委宣传部处长、副部长、部长、省教育厅长、省文教办公室主任、省委常委等职。他是中共“八大”代表,在会上作过反对文牍主义的发言。1958年,兼任《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理,被撤职。1962年甄别平反后调任湖南大学副校长。在湖大工作期间,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重教师,爱护学生,受到师生们的爱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首当其冲,1968年2月18日被林彪、江青一伙迫害致死。1979年1月,中共湖南省委为他举行平反昭雪追悼大会,恢复名誉。
  廖耀湘
  (1906~1968)
  廖耀湘,名建楚,土桥乡回龙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生。黄埔军校第六期骑科毕业后,赴法国入圣西尔军校机械化骑兵专科深造。民国25年(1936)毕业返国,任南京桂永清部的教导总队少校骑兵连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中校营长、参谋主任,参加保卫南京战役。南京失守,未克撤离,躲在下关郊外一姓和的农民家中将近一月,后化装逃离沦陷区脱险。上书蒋介石详陈建军改进方案,蒋破格提升他任机械化第二十师少将参谋长。先后参加桂南战役、昆仑关战役,重创日军。民国29年(1940),任新二十二师师长,在滇西战场,以劣势装备对抗现代化装备的日本侵略军,不时出奇制胜。
  民国31年(1942),太平洋战争爆发,他随远征军去缅甸。同日军激战于古同、叶西达、曼特勒等地。由于整个远征作战失利,廖军被迫越过野人山。当时正值雨季,道路被淹,野人山又人迹罕至,原始森林里瘴气、毒虫侵害,给养不继,医药匮乏,部队行进非常艰难。廖耀湘发动官兵互助互励,艰苦跋涉3个多月,8月初终于到达印度东境之列多。
  民国32年(1943)10月,廖率新编第二十二师由印度进入缅甸,参加打通中印公路之战。先后攻占太洛、孟关、卡马英等地,歼灭大量日军。因作战有功,民国33年(1944)8月,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并晋升为新编第六军军长。11月,率部渡过伊洛瓦底江,向日本侵略军发动反攻,先后攻占瑞古、芒卡等地。在反攻缅北战斗中,廖部以伤亡官兵7000余名取得歼日12000余人的重大胜利,对打通中印公路起了重要作用。美英两国政府分别授予自由勋章和十字勋章。12月,廖率新六军经空运返国。
  民国34年(1945)4月,日军进攻湘西,廖率新六军至芷江对日作战。同年8月,日本投
  降后,廖部空运至南京、上海,参加接受日军投降。
  民国35年(1946)1月,廖部海运东北,参加反共内战。5月18日,廖指挥新六军迂回攻入四平以东地区,迫使解放军撤出四平街。此后,在公主屯、辽阳等地与解放军多次激战。民国36年(1947)9月,升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官。37年(1948)9月,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包围锦州,廖指挥六个军组成西进兵团,增援锦州。10月15日,解放军攻克锦州,廖仍命令该部全速西进,企图重占锦州,被解放军包围,10月26~28日,这支拥有十余万人的美式机械化兵团被全歼。廖耀湘也被俘。
  此后,廖耀湘被关押改造。1961年12月,特赦释放后,被聘任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为中国文史提供不少可贵资料。1968年12月2日病逝于北京。《民国人物大辞典》、《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传》与《中国军事人物辞典》中均有传。
  戴岳
  (1888~1970)
  戴岳,号希鹏,壕塘乡冰塘村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九月生。18岁入长沙陆军小学,后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参加武昌起义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民国5年(1916)参加讨袁(世凯)之役。后跟随谭延闿、鲁涤平,参加驱汤(芗铭)、驱傅(良佐)、驱张(敬尧)及护法援鄂等战役,任炮兵营长、骑兵团长、炮兵团长、湘军第二混成旅旅长等职。民国12年(1923)谭延闿被赵恒惕赶出湖南,他随谭赴粤,任湘军第二师师长,先后参加第一次北伐及讨伐两广军阀的历次战役。
  民国15年(1926),戴岳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师长,萧劲光任该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7月戴与萧率领第六师参加北伐战争,由粤入赣,下浙东,定皖南,攻占南京。国共合作破裂后,第六师调离南京,通电反蒋。民国17年,鲁涤平奉命主湘,他任长沙警备司令。
  民国19年(1930),戴奉令率部与红军作战。在龙冈战役中,十八师两个旅被歼,师长张辉瓒被活捉,他于乱军中逃脱。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中,采用戴岳提出的“修建碉堡,缩小苏区”的建议,迫使红军长征。民国24年(1935)4月授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入南京陆军大学特三期。毕业后,任湖南地方干部训练团教育长,不久调任湖南省政府委员。翌年,任湖南省政府洪江行署主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又发起内战,他愤而辞职家居,捐谷300担修建长泰乡第二中心学校,并任校长。1949年积极支持迎解工作,毅然参加湖南和平起义。1950年任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顾问。1952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先后任湖南省政协第一至四届委员。1970年于家乡去世。《民国人物大辞典》中有传。
  谢南山
  (1900~1971)
  谢南山,名国勋,字也荣,扶锡乡扶锡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月生。从小聪明好学,喜诗文、书法,因家贫,在本乡设馆授徒。
  民国15年(1926)冬,湖南农民运动蓬勃兴起,谢南山、唐玉华、刘贤松等在上级支持下,发起组织扶锡农民协会,谢南山被选任为农会主席,因工作积极为当时宝庆县农民协会委员长欧阳秋曝所器重,发展为中共党员,中共扶锡党支部建立时,他任支部书记,并任区农民协会委员。开展减租退押,开仓济贫,游斗土豪劣绅等活动。扶锡大土豪谢华庭怀恨农民开仓放粮,串通一些大户,到县衙告状,谢南山得知后,即派人于半路埋伏,将其拿获,押回游团示众。群众称快,但其儿子谢西山扬言要替父报仇,打死谢南山,被农会喊去评理时发生打斗。当时扶锡有:南山打西山——活该,西山打南山——无理”的民谣。
  民国16年(1927)5月“马日事变”后,农运骨干受到残酷镇压。谢南山逃至白水冲深林内,幸被一老母掩护,潜逃至武汉,投身贺龙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所属的教导团。不久,部队开赴南昌,参加南昌起义,谢南山赋诗云:
  洪州城里炮声隆,一阵惊雷卷巨风;
  工农有了枪一杆,鱼游大海似蛟龙。
  后又攻占瑞金,旋即南下,参与会昌及南岭战斗,进驻广东汕头。部队为培训干部,选调了谢南山等2000余人组成学兵团到潮州受训。受训不久,汕头失利,敌军蜂涌而至,攻打潮州。学兵团紧急从潮州撤退,过江时人多船少,敌军追杀至江边,学员大半落水,余皆走散。谢南山落水后,幸被救出,因感受风寒,病倒于途,一老乡扶归诊治,月余始愈,后因找不到部队,只好抱恨返家。
  归家后,与戴世荣等中共党员取得联系,担任扶锡、白义坳、冰塘联合支部的组织委员,不久任书记,参加组织龙山年关暴动。民国17年底,上级党组织遭到破坏,始被迫停止活动。此后,谢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谢南山晚年双目失明。1961年,去新疆二儿子所在单位居住。1971年因病于新疆去世。著有《南山诗稿》。
  聂鸿春
  (1929~1971)
  聂鸿春,邵阳县梽木山人,民国18年(1929)7月生。湖南省立第六中学肄业。1949年11月入邵阳资江公学,1950年2月毕业,分派在邵阳县第五区参加减租反霸、土改工作。
  1951年,在新邵县委宣传部工作。195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秋,任宣传部长
  时,在大坪大队办点,常从县委机关挑粪水送到大坪,发动农民扩种小麦、油菜,发展养殖业。是年该大队种麦由过去的70亩扩大到170亩,亩产由原来的50公斤增到120公斤,油菜由原40亩扩种到100亩。全大队每户增养生猪一头;水塘养鱼由8口增至24口,亩平鲜鱼由原来的150公斤增至300公斤。大坪大队开始改观。
  1960年11月任新邵县人民政府县长。1962年5月,大雨,资水猛涨,邵阳集材场下河线工区800立方米木材被大水冲走,他正在资江沿岸检查工作,见河中漂流木材,便立即组织人员,打捞了150立方米,交给原单位。
  1964年,他分管农业,与刘新田一道在大坪办基点,把农村办公室搬至大坪办公,兴修水利工程50处,改造低产田130亩。并发动第十三队的9户社员搞稻—稻—麦三熟试验,取得成功,并迅速推广。在全省农业基点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
  3月31日,他正在陈家坊指导生产,接到全县将普降暴雨的气象预报后,想到尚未完工的水牛坑水库集雨面积大,如下暴雨,将有被冲垮的危险。即马上率领干群700多人,经过三昼夜的抢修,加固坝堤,修整溢洪道,刚刚完工,大雨倾盆。4月3日降雨量达70~90毫米,水库安全无恙。
  “文化大革命”中一些人跑至县委院内乱砍果树,他便上前拦阻,来者横蛮无理地说:“你是‘走资派,,无权干涉我们的革命行动,要阻拦,就砸碎你的狗头!”他理直气壮地说:“你们就是砸烂我的头,国家财产也不容许你们侵犯!”他们慑于正义,便悻悻而去。
  聂鸿春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新邵县工作,以平易近人,公正廉明受到人民称誉。
  1970年4月调任邵阳新东煤矿党委书记,常与工人一块劳动,赢得工人群众的拥护,使在“文革”中处于半停产的新东煤矿复兴。1971年4月12日晚,聂鸿春从邵阳市开会回矿,听汇报知±〇北大巷自然发火,次日带领有关人员下井检查,走了不远,他所戴矿帽矿灯突然熄灭,大家劝他返回。他说:“哪有临阵脱逃的书记!”便向矿工余达材换了矿帽,继续前进。这时,早班临时工有人误入禁封上山,被瓦斯窒息,代理矿长与电机小组人员发现,立即进行抢救,忙乱中误将局扇打开,使上山瓦斯排放,通过自然发火区,引起爆炸,聂鸿春当即遇难。时年42岁。
  周春林
  (1897~1972)
  周春林,雀塘乡黄旗村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生。少时随父酿酒、打豆腐谋生。民国17年(1928)10月在江西枫城做毛笔生意,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民国19年(1930)3月在江西桥头集体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纵队。
  是年秋,国民党第十八师在江西东固被红军击溃,溃兵四散逃命。当时任红军第三纵队班长的周春林,率领全班战士在东固搜查,与一股逃敌相遇,周春林手摇红旗,向敌军高喊:“兄弟们,我们都是无产阶级,都是穷人,只要你们投靠红军,我们决不士兵打士兵。”不费一弹,使17名敌军举手投降,并缴获步枪15支,轻机枪一挺。
  民国20年(1931),周春林在红军第十二军四十五师由师部副官长杨得志介绍加入中国
  共产党,并相继升为排长、连长。后又在红军第二十师任过科长、参谋、团长等职。民国23年(1934)10月,随红军长征,民国24年(1935)10月抵达延安,任中央军委后勤部工兵营司务长、管理员等职。民国31年(1942)冬,患疟疾,加之年龄偏大,便离队在延安一个工厂协助工作。民国36年(1947),国民党进攻并占领延安,他又归队随中央军委机关转至山西,民国37年(1948)回延安。民国38年(1949)冬,他收到杨得志的信,得知湖南解放,即于次年从延安回到家乡,因离队时未转党组织关系,未能参加地方党组织生活,达22年之久。1953~1955年,地方政府还对他的红军身份产生怀疑,但他全无怨言,仍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要求自己,帮助地方党组织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红军的光荣传统,并积极为之组训民兵。
  1964年10月,中共新邵县委会根据中共中央委员杨得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关于周春林党籍问题的证明材料,恢复了周春林的党籍,享受红军待遇。从此,他安度晚年。1972年1月20日于邵阳职工疗养院逝世。
  石略
  (1889~1973)
  石略,字吉孚,陈家坊乡上田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十月生。湖北铁路学堂建筑科毕业。民国元年(1912)至4年(1915)任交通部粤汉铁路工务员。9~10(1920~1921)年任长沙城工局及市政厅技工。12~17(1923~1928)年任华洋义赈会湘中汽车路局潭宝路工务员、副工程师,参与修筑潭宝公路。他主持设计的老龙潭桥,新颖别致。
  民国18年(1929)湖南公路局建立,石略任长高段工程处主管工程师,负责长沙至高桥的公路修建,并协助审定全省各公路的选线与勘测工作。此后十年,曾先后任郴宜、常慈、浏澧、宁湘等公路主任、工程师。民国27年(1938)还主持修建宁乡飞机场。
  民国28年(1939),任湖南公路工程处副处长,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省政府命令赶修衡阳至邵阳、洞口至榆树湾、烟溪至大江口三线公路,因事关军运,任务急,工程艰巨。石略主动担负洞榆线的修建任务,其中月溪至枳木界一段,最为艰险,高差246米,石略亲自选线勘测,用八个回头弯绕上,平均坡度仅4.7%,最大坡度也没超过6.8%。
  是年冬,石略任湖南公路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由于抗战需要,上级令桂、湘、黔三省赶修桂穗公路。石略任桂穗路湘段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虽任务艰巨,仍于民国30年(1941)如期完成。后又主持新修了茶陵、山大等公路,共计298.25千米。
  民国33年(1944)日军大举入侵,公路局被迫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局长陈阵带领撤至郴州。一路由石略带领撤至湘西竹田,成立湘西办事处,石略任主任,负责该地区所有公路业务,进行护路工作,保证了大后方湘西地区和湘黔公路的畅通。
  抗战胜利后,石略担负修复公路任务。后又主持新修了零陵至东安等12条公路,共704.36千米。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国民党在邵阳成立“省政府”,派黄杰为“湖南省主席”,逼石略在邵阳组织公路局,任命他为局长,他虚与应付,暗中为保产护路做好迎解准备工作。
  邵阳解放前夕,黄杰打算西逃,威逼石略将公路局迁往桃花坪待命,石略假意西行,中途
  化装逃回省公路局。
  1950年,石略调任湖南省交通厅研究员。1954年,任湖南省政协委员,直至1973年去世。
  谢贯一
  (1901~1976)
  谢贯一,号国瑛,字育之,坪上乡坪上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生,父映星为前清秀才。教子有方,曾以诗示子:“不经磨炼不成才,年少高官即祸胎;寄语儿曹须记警,吾家原是弱中来。”以是谢贯一兄弟三人,均刻苦学习,磨炼成才。谢贯一早年毕业于长沙雅礼大学,后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专攻市政,获硕士学位。民国17年(1928)回国,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及警官学校教官。民国25年(1936),任重庆行营第二厅少将组长。主管经济建设,致力兴办水利事业,后又推广到贵州、西康等省,成绩斐然。会四川大旱成灾,他千方百计调运湘米济川,活人无数。民国27年(1938),调任行营少将参议,出任乡政学院副院长,兼贵州定番县县长。乃推广四川创办农田水利的经验,完成贵州第一水利灌溉工程,受益农田达十万余亩。贵州省政府特将定番县改为惠水县,以纪念“得水之惠”。民国32年(1943),任贵州第六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抗战胜利后,任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副署长。他深入灾区,主持救济,一面发放急赈,一面倡办耕赈。民国35年(1946),调任军事委员会西昌行辕第二处中将处长,主管经济建设。因淮河流域水灾严重,出任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副署长,主持皖北救济工作。据当时调查,该区灾民240余万人。他与水利部淮堤复工局合作,以工代赈,奔波于淮河堤岸,指挥抢修淮堤500余千米,对减轻淮河水患作出贡献。
  谢贯一1949年去台湾,1976年因病赴美就医,于霍士顿去世,安葬于台湾省阳明山公墓。
  李文
  (1905~1976)
  李文,字质吾,号作彬,今龙溪铺镇楠木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生,长沙岳云中学肄业。民国13年(1924)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副等职。曾先后参加东征、南昌、龙潭等战役。民国19年(1930),参加蒋冯阎战争,任团长。次年,率部“围剿”豫东南之工农红军及豫鄂皖苏区工农红军。民国23~24年(1934~1935),先后升任第二旅旅长、副师长、师长。
  民国26年(1937)“八一三”淞沪战役,李文任七十八师少将师长,率部从河南商丘增援上海,在温藻浜一带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激战,坚守阵地3个多月,予敌人以重创。民国27年(1938)以战功晋升为九十军中将军长,此后布防于灵宝至潼关、朝邑至韩城禹门口一带,
  制止黄河东北岸日军的侵袭。民国33年(1944),李文升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34年(1945)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后,李文所部随即调北平受降。
  民国37年(1948)11月,三十四集团军改为第四兵团,李文任兵团司令,兼任“华北剿匪司令部”副司令。民国38年(1949)1月,李文与傅作义同中国共产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前夕,李文飞离北平,去奉化溪口。蒋介石任他为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兵团司令官。11月李文率五兵团进入四川,驻守新津、成都、乐山一带。12月解放军进军重庆、成都,李文所部被解放军包围,乃派代表与解放军第十二军谈判,表示愿意投诚。代表们带刘伯承、邓小平欢迎起义的电文返部。李文把部队分别拨归人民解放军,他先后参加重庆教导总队与西南军政大学高研班学习。
  1950年1月,李文弃学去香港,两年后去台湾。1976年4月24日病逝于台北市。
  《民国人物大辞典》、《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传》、《中国军事人物辞典》中均有传。
  周喜元
  (1925~1977)
  周喜元,小南乡栗滩村人,民国14年(1925)2月生,共产党员,龙山锑金矿“六三〇”工区主任。
  周喜元8岁丧父,和兄周寿元随母改嫁到坪上清水塘,继父家贫,无法谋生。半年后,全家至新化锡矿山,捡了四年矿砂。民国27年(1938)13岁的周喜元当了隆回水斗坪金矿的童工。一次,三名矿工在井下被松石打死,资本家置之不理,周喜元发动矿工捐款,自己也拿出钱,资助埋葬。民国31年(1942)周喜元随家至桃源金矿当井下拖运工。7年后,全家染上伤寒病,继父、母亲和哥哥相继死亡。
  1957~1977年,周前后在分水坳铁矿、新邵煤矿、龙溪铺锑矿、龙山锑金矿,从拖运、采掘、班长到工区主任,20年如一日,肩负着井下生产和安全重任。1977年出席中共新邵县第四次代表大会。20年中,年年评为先进,受到奖励。
  周是个实干家,抓生产,他带头苦干,管安全,一丝不苟。他在龙溪铺锑矿从事采掘,兼管井下生产,总是下班不走空路,义务带运矿砂,工休时间到基建工地平地基,烧红砖,搬运建材。他的模范行动,成了职工们的表率。历时8年,全矿义务挑运矿砂1400余吨,艰苦建房587平方米。他还利用空坪隙地,每年给食堂生产几百斤蔬菜。70年代,他当上了龙山锑金矿的工区领导,仍带头上120米溜矿天井架风筒。他当完8小时的班,就到处检查。他说:“安全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是最大的浪费,不容有半点疏忽。”1976年5月,女电工彭咏玲在架线中因闭气晕倒在120米高的天井上,无人知晓,适逢周喜元清扫路障发现,才得以及时救出。同年6月的一个深夜,工人刘孝先在打天井时晕倒,从30米的高处摔下,幸他及时抢救得活。
  1977年11月30日,周喜元和沈远初、韩湘权等人同去“六三()”矿井东边“115”平巷撬松石,沈远初在前面撬,周喜元见一巨石头摇摇欲坠,便喊了声:“危险,让我来!”一把拉开沈远初,抡起铁棒一撬,巨石凌空掉下,打在铁棒上,铁棒的一端击中周的胸部,当即牺牲。
  周方
  (1892~1979)
  周方,字静庵,迎光乡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十一月生,民国4年(1915)入湖南高等师范学堂,受业于杨怀中、徐特立诸名师,与蔡和森、邓中夏同学。周方对武训办学精神甚为钦佩,决心献身平民教育事业,毕业后与蔡和森一家赴法勤工俭学,在沪候轮出国时因患急病而未成行,乃转入北京大学李大钊等主办的工读互助团。
  民国9年(1920)回长沙,先后在省立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一师范、岳云中学等校任语文教师。他深感当时教育贵族化,不合国情,必须进行改革。民国10年(1921)10月,省长赵恒惕标榜“联省自治”公布《湖南省宪法草案》,他斥为是欺世诬民诡计,认为实行民主自治,必须首先普及教育提高民智。他与罗教铎拟订《平民教育方案》,经省教育会通过,号召各大、中、小学和机关团体,附设平民学校,扫除文盲。他俩还创办一所基本平民补习学校以示范。后改为平民女子职业班,招收妇女入学,设文化与缝纫课,由罗教铎任校长,周方任主事。蔡畅的姐姐蔡庆熙、母亲葛健豪、中共党员郭亮、彭慕陶等均参与其事,后来发展成为民范女子职业学校。
  民国13年(1924)元月,湖南教育界成立湖南平民教育促进会,周方被推举为总干事,更致力于推动平民教育运动,一年内受教育者达十万人,在周年纪念大会上,周方撰写“新世界是平民大舞台,我们当努力爬上去;旧教育是贵族装饰品,大家应尽量翻过来”的楹联。
  由于湖南平民教育成绩突出,民国15年(1926)全国平民教育年会在长沙举行,与会代表誉湖南平民教育为“全国之冠”,周方被称为“湖南平民教育老总”。
  民国20年(1931)秋,周方见长沙市北郊枫树坪、伍家岭一带无小学,就自出资金,借用民房,创办枫林农村实验学校,免费招收贫苦菜农子弟入学。校门前写了副标明办学宗旨的对联:“以书蔬猪鱼为研究对象;向禾麻菽麦做实验工夫”。实验学校从简易的初小开始,再办高小,后又开办高中工学团,按周方提出的“三化”(劳动化、生产化、社会化)办学方针,实行半工半读。这时,全国开展乡村建设教育运动。湖南省教育厅设立农民教育馆,周方被聘为教导主任。民国23年(1934)6月湖南各界发起成立湖南农村建设协进会,周方被推举为总监事。他请准将长沙市北郊划为农村建设实验区,以枫林学校为中心,以工学团学生为骨干,流动教学。建立民众图书馆,开展讲演、说书、唱歌、幻灯等活动,向民众进行爱国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开办小本借贷、卫生所、推广良种等社会事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范、枫林两校先后迁移到新化县城继续办学,民范女职成立中共地下组织,开展抗战救亡工作。枫林学校迁新化后,开办初中,仍坚持“三化”教育实验。在课程设置上实行集中与分组教学相结合。对无力升学学生,减少英语、理化课,增加生产技术课。为使实验班计划得到批准,他从湘鄂边区翻山越岭步行500里至重庆,与当时教育界前辈张伯苓、黄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讨论“三化”教育及教育改革等问题,得到他们的支持,实验班计划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并给予奖励和补助。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嘉许他艰苦办学精神,赠予2000元支持办学。周方回校后,即在新化县上田扩建校舍,进一步开展“三化”教育实
  验,使枫林中学在新化上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战胜利后,他又历尽千辛万苦在长沙市枫树坪原校址的废墟上重建新校舍,恢复枫林学校。同时,借肇嘉坪新化会馆为临时校址,恢复民范女职。新化县城的枫林、民范两校仍继续开办,使原两校变为四校。周方在开办平民教育时,常遇到旧的思想意识和习惯势力对革新教育的阻力和私人办学在经费上的困难。他虽经常负债累累,但锲而不舍。有人嘲笑他是武训。枫林教师说他“碰钉子中常带笑,为树人计不灰心”。
  1949年,周方到北京,被特邀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他提出扫盲与开展工农教育等建议,又自请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1951年返湘后,受聘任省文史馆馆员。后随女儿定居北京,仍在街道做扫盲等工作,并将珍藏的179卷古书捐献给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著有《乡村教育补充教材》、《抗战必胜弹词》、《农村杂字》等书。1979年3月1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
  萧日忠
  (1950~1979)
  萧日忠,寺门前乡苏家冲人,1950年5月生,苏家冲农业中学毕业。
  1969年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三二五一部队当侦察兵,刻苦习武,轻功突出。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提为侦察班长。
  1972年7月,解放军某部五连一排长偷枪准备逃港,潜藏在广东樟木头大山中。萧日忠班被派往抓捕,搜山两天两夜无着,第三天萧见一水井,断定逃犯必来喝水,即潜伏水井旁窥伺,逃犯果来喝水,即就擒,荣立二等功。
  1975年3月,部队简编,萧日忠在退伍之列,师长得知后说:“此人有勇有谋,应予提干。”即提为侦察排长。1978年,先后晋升为团侦察参谋,师部作训股参谋。时,越南对我边境进行挑衅。萧日忠原所在排扩充为加强排,萧兼排长,由副团长带队,至中越边界拉坡一带执行任务。
  1979年元月30日,萧日忠发现一敌谍人员,化装成农民,躲在对河蔗田中,对我方进行偷探。便向副团长请准前去抓拿。副团长与另一战士暗中掩护,萧日忠悄悄淌水过河,上岸便猛扑敌人,两人扭在一起,滚至田边一板车旁,不料敌人顺手拿起板车上的钩刀,钩伤了萧日忠的鼻尖和上唇,趁机抢夺萧日忠的手枪,对他连发四枪,拔腿便跑,掩护人员一梭子弹将敌人击毙。后援部队将萧日忠遗体抢回。31日军部组织全军连以上干部参加萧日忠烈士追悼大会,号召全军向他学习,追立二等勋功,安葬于广西龙州水口山烈士公墓。
  萧国英
  (1911~1979)
  萧国英,女,龙溪铺镇牛山铺村人,清宣统三年(1911)元月生,6岁时父母双亡,嫁巨口铺阳家排欧阳桂芳作童养媳,生活极端困苦。1950年10月龙溪铺开始土改,她带头诉苦,积
  极串连贫苦妇女起来斗地主。她分得了田土家具,立志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1952年,她串连13户农民组织互助组。1954年互助组扩大到38户,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升为高级社,她均当选为妇女队长。1958年,萧国英担任石板桥大队妇女主任。冬,她带领全队百余名妇女,修建下源水库渠道,艰苦奋战三个寒冬,在工地上过了两个春节,如期完成了十字路地段3千米长的主渠。1960年春,萧国英刚从冬修水利战线上下工,又马不停蹄,响应巨口铺公社春季造林的号召,带领妇女,挑起被服、炊具,上铜鼓岩开荒造林,三次跌伤不下工地,被造林指挥部评为先进个人。
  1963年,萧国英为改变阳家排十年九旱的面貌,带领群众修通接下源水库主渠的两千米长的阳家排支渠,使60余亩旱土改成水田,灌溉面积达170多亩。从1966年开始,萧国英担任巨口铺公社义务市场管理员,她不辞劳瘁,不畏强暴,日出夜归,十余载风尘仆仆,维护市场秩序,协助政府抓投机倒把和违章案件两百余起。投机商对她进行威胁利诱,软硬兼施,她不为所动,送来礼金分文不受,挨打受骂,也不退缩,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她“先进义务市管员”称号。巨口铺、新田铺和龙溪铺一带的群众,有口皆碑,称她是人民的好勤务员。1971年9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萧国英曾参加湖南省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当选为新邵县第七届妇女联合会委员,先后六次出席省、县积极分子代表会议。
  1979年因病去世。
  谢德风
  (1906~1980)
  谢德风,坪上乡胜利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生。民国13年(1924)年上学期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随考入复旦大学史学系,兼修英语,进入四年级时又考入东吴大学法学院。民国17年(1928)上学期在复旦外文系和史学系毕业。获英文专业文凭和史学学士学位。下学期复考入复旦大学史学研究院。民国19年(1930)上学期同时毕业于东吴法学院、复旦研究院,分别获法学学士和史学硕士学位。他一人上两大学,攻三系,获三学位,在青年学生中崭露头角。
  民国20年(1931)留复旦,在历史系与外文系任助教,很快升为讲师、副教授。他与余南秋等三人合译了《欧州近代史》。
  抗日战争时期,他辞职回乡,先后在大麓中学、文艺中学任教。民国34~35年(1945~1946),任家乡同大中学主事、校长。民国36年(1947)任湖大外文系副教授,并任基础英语教研室主任。1951年升为教授。1953年院系调整时,任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在解放初期,高等院校师资不足,他除在历史系授课外,还在教师进修学校讲课。以培养师资。同时挤出时间,编写了一部60多万字的《世界古代史讲义》,1956年被推荐为高等院校交流教材,深受同行赞誉。
  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7年他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被强迫劳动,虽处逆境却豁达大度。他利用劳动余暇,翻译61万多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80多万字的《罗马史》。1960年他重返讲台,一面为历史系学生讲授世界古代史;一面为师院的助教讲授英语
  并继续翻译西方古典史学名著。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关进牛棚,夫人被赶回家乡坪上居住,孩子都下放靖县农村插队落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获得新生,又如饥似渴地工作,在短短的四年内,翻译了美国汤普生的名著《历史著作史》、英首相邱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79年在长春召开的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上,被选为该学会顾问。
  谢德风毕生从事高等教育,几十年来,他的译著四百余万字,在世界古代史文献的翻译介绍方面,作出卓越贡献。1980年元月,他在伏案翻译时,突发心肌梗塞去世。
  《中国翻译家辞典》、《民国人物大辞典》中亦有传。
  毕先杰
  (1930~1980)
  毕先杰,名德华,冷水江市矿山乡光家村人,民国19年(1930)元月生,1954年入零陵农校学习农作物栽培专业,1957年8月毕业,分配在新邵县农业局工作。次年即主动要求去县农科所,从事作物育种工作。
  1964年,他用远缘杂交育成“新邵小黑麦”,结实率和饱满度均超过当时推广的“八倍体小黑麦”。1965年筛选出优秀杂交烤烟组合3个,在全县推广。
  1967年8月,毕先杰因抬抽水机腰部严重扭伤。带病工作,育成水稻早熟早粳“农8-5”、“农8-315”和晚粳“1、2、3号”。1968年又通过杂交培育出矮杆早稻“矮江99”。1969年培育出水稻“广68—1”,“朝51”和小麦“新邵麦1号”,解决了当时平原缺矮杆品种,山区缺早熟粳型品种的状况。1971年,毕先杰利用常规杂交育成水稻“71—01”和“71-03”。
  1973年,毕先杰因劳累过度,伤病复发,住院20天,病未痊愈,就出院回所,拄着拐杖上试验地。是年,水稻“72-2”培育成功。1974年,伤病又发,由原腰椎骨陈旧性压缩性骨折转变为肥大性脊椎型炎,不得已又住进医院。1975年,他采用天然不育株,培育出定型品系84个,筛选出与杂交稻优良性状相似的早秈品种4个。
  1976年,他在开展水稻、小麦、烟草三大作物的单培体育种研究中,夜以继日地连续7个月守护在实验室和温室里,终于研究出能大幅度提高诱苗频率的烟草培养基——“H”附加激动素。1977年,他采用该培养基接种水稻花粉5025管,出绿苗680丛,获110个株系,收种子530克;接种烟草668管,出绿苗6800株,培育17个株系,收种子40克;接种小黑麦559管,出绿苗13丛,有2株加倍结实。
  十余年来,毕先杰育成在省、地、县推广的水稻品种有17个,麦类5个,烤烟5个。其中“新粳4号”于1978年荣获湖南省科学大会成果奖,不仅在全省推广,而且被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引种推广。“新邵小黑麦”也获涟源地区科技成果奖,毕先杰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工作者,科技标兵、劳动模范,授奖30余次,被人们誉为“毕专家”、“毕黄牛”。1978年晋升为新邵县第一个农艺师,并任命为农科所副所长,当选为新邵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涟源地区第一届科协委员。1979年当选为新邵县第二届科协副主席,是年1月2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已年满49岁,实是光阴催人老,时间不等人。要与时间争先,就应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1980年10月24日,这位为新邵县农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毕黄牛”过早地去世了,终年50岁。
  刘自林
  (1940~1981)
  刘自林,岱水桥乡黄坡村人,民国29年(1940)10月生,中共党员。历任大队林业管理员、调解委员和治保主任。
  1967年初,刘自林积极向大队党支部提出改造荒山的建议,得到大队的支持。由他带领12名社员来到枫神岭,开始采种、育苗、垦山、栽树,办起了园艺场,他在一间空牛栏里一住就是两年,有人问他这样图的是什么时,他说:“图的是绿化荒山,为的是造福子孙。”刘自林办场十年,绿化了四岭六槽,培植了数以千计的桃、李、梨、桔等果树。1977年,村里还有两千多亩残林,他又建议全部封山蓄禁,并主动承担护林工作。经年巡逻在全队大小60多个山头上,抓获和处理盗伐、滥伐树木的违法案件一百多起。一次他发现大队长的一头牛走进了禁山,便把牛牵走,要照章处罚,有人劝他要留后路,他却说:“当队长只能做好样,不能带坏头。”仍按制度罚款。1981年4月8日晚,刘自林抓住了相邻大队一个八人盗树团伙的头头,于次日送到该大队处理,一进队就被那个团伙的人围住破口大骂,并扬言要剜掉他的眼睛。刘自林毫无惧色,义正词严地说:“怕剜眼睛我就不当看山员”。从下午一直同他们磨到天亮,终于处理完毕。
  1981年11月,国营岱山林场有三株树被盗,由刘自林负责查处。刘自林冒雨上山查访,走到白皮槽时,见张保清在偷挖树木,便大喝一声“住手”!并扑上前去抢锄头,被张一锄头挖在头上,立时栽倒,鲜血直流。张又挖一锄,当即气绝,并将尸体拖入刺丛藏匿。后岱水桥民兵营长周维胜路过此地,见地上有血,还发现写着“刘自林”的一把雨伞,当即报案。案破,张保清被处决。
  1986年6月,新邵县人民政府根据刘自林生前的事迹,追认他为县林业劳动模范,号召全县人民向他学习。
  李尔康
  (1901~1981)
  李尔康,名先颐,高桥乡白水洞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生。其父李禔农,为光绪年间举人,公费留日三年,任过县长等职,对其子课读甚严。李尔康聪敏好学,自小即名闻闾里。民国10年(1921)在湘潭益智中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美。民国14年(1925)获美国乌斯特大学理学士,次年入美国阿海阿大学。民国16年(1927)获化学工程硕士。18年(1929)回国,先后任山西太原硫酸厂工程师、天津一区英文秘书、北京中央大学和工业大学教授、南
  京国民政府实业部工业试验所简任技正。在试验所任内曾奉派前往日本考察化学工业。回国后与同行顾毓珍合著《调查日本化学工业记要》,向当局推介日本发展工业的经验。他积极向当时政府建议引进技术,培育本国人才。
  民国27~34年(1938~1945),任重庆北碚中央工业试验所化工部主任。民国36年(1947),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临时驻北平办事处、天津办事处主任。次年任天津恒大公司总经理,创建恒大烟草厂、东亚面粉厂、中华火柴厂。1949年初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乡村工业示范总处顾问。6~12月任乡村示范总处邵阳分处主任时,解放大军南下,邵阳解放指日可待。李尔康采纳中共地下党组织意见,授意所属工厂保存完整的档案、财产及机器设备,准备移交人民政府。1949年10月邵阳解放后,军管小组接收该处财产黄金1000两,银元30000元,各厂机器设备与档案资料均完整无损。
  1949年冬,李尔康调湖南省农业厅筹建杀虫药剂厂并任厂长。他亲自参加设计与兴建工作。当时他虽有肺病,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一年后工厂建成投产。后又筹建了株州氮肥厂。
  1953~1975年,任湖南省轻工业化工厅工程师,为湖南轻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尔康曾参加过国民党,解放后参加民革,为民革中央团结促进会委员。又为湖南省政协委员。还先后参加过中国化学学会(为湖南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学会、中国发明人学会等多种学术团体。曾有两项发明问世,即利用蒸渣制脱色炭;利用废毛角制氮化物。著有《毒气之防卫》、《毒气用活性炭制造之研究与试验》等。
  1981年,因肺病在长沙去世,享年80岁。
  廖汉华
  (1959~1981)
  廖汉华,扶锡乡龙竹村人,1959年4月生,小学读书起,就受雷锋英雄事迹的感化。离他家不远的廖勤瑞老两口,经常患病,柴水无法进屋,他每天放学后,给廖家拾一捆干柴和挑满一缸水,一直坚持不懈。还经常帮助小伙伴放羊,龙竹村群众称赞他为小雷锋。
  1981年6月19日早晨,廖汉华与12岁的廖锡礼、13岁的廖新云,在龙竹水库左侧山上放羊割草。廖锡礼把羊放开,就到水库里洗澡,不大会游泳的廖锡礼游了几丈远打转时便无力了,开始下沉,在旁的廖新云急忙脱衣去救,廖汉华抢先跳进水里,要廖新云在岸上接应,他几个猛子扎下,才找到廖锡礼,使尽全力将廖锡礼推向岸边,由廖新云接应拉到岸上,廖锡礼得救了。而廖汉华游到岸边,攀着石头准备上岸时,不料石头突然脱落,连人带石沉入水中,光荣牺牲。
  1983年9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廖汉华为革命烈士。
  伊君正
  (1920~1982)
  伊君正,满族,辽宁省复县人。民国35年(1946)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班、排、连长及营副教导员,参加过辽沈战役和渡江战役,1950年参与邵阳龙山剿匪。1957年5月调任新邵县兵役局副政委。1959年任新邵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11月,当选为中共新邵县委员会书记。1964~1967年,伊君正在严塘公社马何大队办民兵工作点,组训三个男班,一个女班的武装基干民兵排,涌现出何凤莲等一批射击能手。是年何凤莲参加邵阳军分区女子组(共4人)赴湖南省军区比武,获团体总分第二名,何凤莲获优秀射击能手称号。
  1968年,伊君正以县人民武装部部长身份,参加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3月被结合担任新邵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任县工业基建领导小组组长,11月主持架设邵阳至新邵的35千伏输电线路。1970年筹建新邵氮肥厂、新邵机械厂、新邵农药厂,很快建成投产,为新邵工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982年2月24日因患高血压等疾病在长沙陆军一六三医院医治无效逝世。
  李呈祥
  (1930~1982)
  李呈祥,车峙乡峙溪冲人,历任本村农业生产互助组长,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195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任潭府公社竹田大队党支部书记。1961年任车峙公社永兴大队党支部书记。1975年任车峙公社党委书记。1977年当选为中共新邵县委委员并出席中国共产党第11次全国代表大会。
  李呈祥常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在担任永兴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带头率领群众通过5年的艰苦劳动,搬开两座山头,截直两段河道,从乱石堆中,刺蓬窝里,旧河滩上开出粮田103亩,梯土46亩。经过大干农田水利,确保该队85%的农田实现旱涝保收,同时封山育林4000余亩,改进种植业技术。永兴大队改变了吃饭靠统销,用钱靠贷款的面貌。
  他任车峙公社党委书记以后,仍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每年达200天以上,群众赞他是“赤脚书记”。曾先后获得省、地、县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十余次。
  李呈祥由于长期艰苦工作,积劳成疾,于1982年9月12日病故,终年52岁。
  谢玉元
  (1906~1983)
  谢玉元,小塘乡大庙边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生。中共党员。15岁即开始学木匠,专攻花凿,勤学苦练,技术精湛,风格典雅,毕生从事雕塑,以是技冠一时。
  30年代,谢玉元就业于武冈,他雕刻的宁波床、花板床,制作精巧,工艺超群。武冈县木货街36家木业铺,有20多家聘请谢玉元当花凿师傅,专门从事成品加工修饰。产品一经谢玉元修饰,即成俏货。
  60年代,武冈县木工厂制作出口竹木艺术品,谢玉元创作的竹雕品帽筒、笔筒、木雕品花鸟、寿星、太公钓鱼等等,造型独特,雄奇清丽,深受外商赞赏。他和杨远来合作的主体浮雕龙柱,高1.8米,直径38公分,被誉为巧夺天工的珍品。他为主设计雕刻窗花3000多平方尺,每平方尺创汇10美元,创作的大型精雕狮,高1.92米,宽0.7米,长1.1米,每只创汇1100美元。远销欧美和南洋等地。
  70年代末,谢玉元参加修复邵阳市水府庙和双清公园工程。他雕刻的“狮子哺崽”、“双龙抢宝”、“丹凤朝阳”等作品,栩栩如生。
  1983年4月27日,病逝,终年77岁。
  石任球
  (1910~1984)
  石任球,名耀先,潭溪乡兴家村人,清宣统二年(1910)生。民国25年(1936)8月在武汉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9年。民国30~38年(1941~1949)在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任讲师,副教授。
  1951年任湖南大学物理系主任兼教授。1953年任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教研室主任。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湖南省委委员、常委、中央委员,湖南省政协常委。1956年曾出席全国科普工作者大会。后任湖南大学基础部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他是湖南省物理学会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并兼任湖南省科技委员,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他治学严谨,在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等基础科学方面造诣甚深,编著有《理论物理》、《物性论》、《热力学原理》、《理论力学》等教材,为扶植中青年教师和培养研究生贡献了力量。
  石任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1983年2月他和彭肇凡副教授向《人民日报》写信反映湖南大学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的一些问题,《人民日报》以显著地位刊登他俩的来信,并配发评论。从而推动了湖南和全国知识分子政策的进一步落实。1984年3月《人民日报》再次发文总结和肯定了石任球信件对知识分子政策落实工作的推动作用。同年6年,石任球在长沙病逝,享年74岁。
  陈绍毅
  (1922~1984)
  陈绍毅,车峙乡小白水村人,民国11年(1922)11月生。贵州中央测量学校毕业,先后任芷江测量队见习员,贵阳测量三队准佐员。解放后,任贵州军区测量大队测绘员、新邵县工交科技术员等职。
  1949~1952年,他担任贵阳城市街道建设图、五兵团作战科的机要图、营房平面图的测绘工作。1953年在云南边疆参与国防军事地图测绘,完成“精、速、险、要”任务,获三等功臣称号。
  1950年,家乡减租反霸,他父亲陈毅(国民党宪兵营长)畏罪潜逃贵阳。他大义灭亲,将其父送贵阳军区政治部,后解回家乡,镇压。
  1955年,陈绍毅从部队转业回新邵工交科工作。先后主持设计、勘察、测绘和指挥修建酿溪至新田铺等13条县级公路,长164千米。后又测绘设计新邵共青团地方铁路,绘制酿溪街道图、磷肥厂地形图并设计新邵县一艘机帆船与桥石滩石拱桥等。
  陈绍毅毕生致力于测绘事业,在新邵工作期间,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为家乡的公路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4年因病于家乡去世,享年62岁。
  谢祚永
  (1903~1985)
  谢祚永,坪上乡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生。民国14年(1925)毕业于长沙雅礼大学,获理科学士学位,翌年留学美国,专攻有机化学,先后获密西根大学硕士及俄亥俄大学博士学位,他完成“在三氯化铝的存在下脂肪族醇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缩合”(Condensation of aliphatic alcohols with aromatic compounds in the presence of aluminum chloride)的论文,填补世界有机合成化学上的一项空白,荣获美国科学促进会的金钥匙,因而一举成名。
  民国24年(1935)回国后,任塘沽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员。“七七”事变后,转重庆西南化学联合工业研究社任副社长。民国29年(1940)应湘雅医学院院长张孝骞之聘,任化学教授。不久,因日军入侵,学校西迁贵阳,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谢祚永担负起化学科的全部课程,并兼任物理、生物、生理三个科的主任。时,学生大部来自沦陷区或作战区,经济来源断绝,无法坚持学习,学院成立贷金机构,谢祚永主持,筹措资金,审发贷款,使不少学生免于失学。
  1955年,学院增开物理化学、胶体化学课程,指定谢祚永主持组建教研组,他采取培训师资编写教材,筹建试验室等齐头并进的办法,按期完成组建工作及时开课。中央卫生部邀
  请全国有关教授专家共同编写的全国高校统编教材《有机化学》。由谢祚永审核。
  谢祚永精通英语,又通德、法、日、俄等国文字,学识渊博。他虽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错受打击,但终不改对祖国的热爱,始终积极工作,毕生致力培养医务人才,传播医学技术,蜚声中外。
  1985年因病在长沙去世,享年82岁。
  戴文
  (1898~1987)
  戴文,名子荷,壕塘乡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生。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在校加入国民党与共产党。在讨伐反动军阀陈炯明时,英勇作战,初显才能。毕业后留校任入伍生排、连长。
  民国15年(1926)3月,戴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五十八团营长,参加北伐。他领兵从广东出发,经湖南,直捣武汉,屡立战功。次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军队“清党”,戴文在清除之列,即潜回湖南,其族叔戴岳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师长,任命他为十八团团副兼第三营营长,驻长沙。时,中共湖南省委派滕代远与彭公达组织彭德怀团与戴文团同时起义。戴文佯病住入湘雅医院暗与联系起义事宜。后事泄,国民党当局判处彭、戴等6人死刑。戴岳以戴文病重住院岂能参加起义为由,向鲁涤平力保,乃改判有期徒刑9年,解回邵阳监禁。于民国19年(1930)6月乘军阀混乱之机逃至南京,入南京中央军校任入伍生连长,高等教育班区队长,中队长等职。
  一次,蒋介石偶然从军官名册中见到戴文名字,在庐山召见戴文,对他说:“你现在还是共产党吗?我的学生,黄埔一期的有半数是共产党员,主要是我对你们教育不够。如今你是能够在这里做事的。”戴文要求出国,蒋却任他当委员长侍从室上校副官主任。
  民国24年(1935),调任江西空军少将大队长。当时江西“剿匪”指挥官熊式辉,要派飞机轰炸苏区。戴文说:“只能派飞机去侦察,不能去轰炸,老百姓损伤太大。”熊只得作罢。民国25年(1936)任陇海铁路警察署长、专员。在此期间,戴为从陕北到内地来工作的革命同志开绿灯,签署护照,秘密保护八路军西安物资仓库。
  民国35年(1946),调川东师管区司令。在一次全省兵役会议上,省参议长向省主席王陵基提出质问:“中央颁布的征兵政策是实行“三平”原则,我省被征去当兵的是穷人,出钱的也是平民百姓,是否符合中央的“三平”政策呢?”王陵基无言可答。戴文当即发言:“请问在座的省参议、专员、县长,你们的儿子去当兵没有?你们家出过钱没有?其所以不能实行“三平”原则,就因为征兵的权力控制在地方恶势力手中……”问得在座的权贵目瞪口呆,无言以答。参加采访这次会议的《中央日报》驻成都记者,用长篇通讯发表戴文的讲话,引起轰动。
  民国37年(1948),程潜主湘,将戴文调回湖南任湘西师管区司令。他坚持执行程潜的主和路线,任期内没有向湘西各县征集一名壮丁,也没有向各接兵部队输送一名士兵。1949年4月,戴文任湘西纵队中将司令,兼任邵阳城防指挥官,司令部设邵阳。同年8月,戴文随同程潜起义,为和平解放湖南作出了贡献。
  起义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兵团五十二军副军长,参加广西剿匪,1952年8月调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54年4月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委员会常委、武汉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他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在黄埔军校校庆60周年之际,他在报刊、电台发表力促祖国统一的文章,在海内外产生良好影响。
  1987年3月2日,戴文因癌症在武汉去世,武汉市人民政府及各界人士为戴文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
  李伯屏
  (1931~1989)
  李伯屏,字叙藩,今洪溪乡沙坪村人,民国20年(1931)11月21日生。初中文化。民国36年(1947)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参加淮海、平津和渡江战役。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南京警卫区教导三团文化干事。
  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任志愿军某部坦克四团助理宣传员。经过战场上血与火、生与死的搏斗,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多次在战场上含泪掩埋过战友的尸体,也多次将烈士的遗物寄给他的亲人。我自己也多次死里得生幸存下来。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幸存者,我有责任,有义务讴歌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要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兵写兵,反映革命战斗生活,歌颂他们的高贵品德和献身精神。”他参加战斗,现场采访,发表战地通讯,曾两次立三等功。其中反映抗美援朝激烈战斗生活的长篇报告文学《英雄坦克》载入《志愿军英雄传》。
  1954年李伯屏从朝鲜回国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某团俱乐部主任、师文化科科长、团政治处主任、某部党委书记等职。他坚持兵写兵,坚持业余创作。作品由纪实性的通讯、报告文学逐渐转入小说、戏剧创作,并注重反映部队现代化建设生活。1956年参加解放军建军30周年征文写作,出版了革命回忆录《两年剃好一个头》、《渡海奇袭》等作品。散文《微山湖上彩云飘》获全军优秀作品奖。1957年出版中篇小说《兄弟俩》,被原苏联红军出版社翻译出版。1973年去海防部队体验生活,任某部党委书记。边带兵,边写兵,与人合写长篇小说《黄海红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相继发表的主要作品还有独幕话剧《十月的春雷》、大型话剧《向阳红》和小说《在新任务面前》等。
  1979年10月,李伯屏从部队转业到青岛市文联任《海鸥》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主编及创作室主任。他还是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山东分会理事。他在主编文学刊物与负责作协工作的繁忙岁月里,仍孜孜不倦地创作,终于在1989年5月完成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魂梦》文稿。因晚期胃癌住院治疗,在病床上仍忍着剧痛口授夫人范起凤修改文稿。同事和亲友劝他静养,他笑答道:“作为一名军人,死都不怕,何惧癌症!”9月底,李伯屏将文稿交给前来探望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同志后,即在病榻上着手修改另一部长篇小说的提纲。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电告《魂梦》决定出版。时李伯屏已不能进食,他潸然泪下:“想不到这是我对党对人民对军队的最后奉献了!”1989年12月27日,李伯屏病逝于青岛,时年58岁。
  1991年,人民文学社出版了《魂梦》,胡德培在序言中评价《魂梦》这部作品“是李伯屏几十年人生命运的写照,是他几十年艺术探索的结晶”。
  第二章 烈士英名录
  第三章 英模表
  第四章 名人录
  马业棣 严塘乡人,1937年2月生。大专文化。历任邵阳市一中党支部书记、校长,邵阳市委宣传部科长,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现任政协邵阳市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市志编委会主任。
  马续援、严塘镇人,1930年4月生。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甘肃省工程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管理数学简明教程》等。
  文丝(女) 湖南醴陵人,1928年3月生。吉林师大毕业,新邵六中生物教员。中学高级教师。
  王杰 小塘乡人,1937年12月生。毕业于江西工学院。江西新余钢铁厂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王幼民 小塘乡人,1941年10月生。江西矿业学院毕业,兖州矿务局高级工程师。
  王岂凡 邵阳市人,1939年10月生。武汉大学毕业,新邵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新邵县三、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兼职副主席。发表过30余篇儿童文学作品。
  王英明 邵阳县白仓乡人,1933年1月生。新邵县水电局高级工程师。
  王国藩 小塘乡人,1929年12月生。武汉大学毕业。西华山钨矿高级工程师。编有《凿岩爆破与掘进》等8部矿山职工教材。
  王金甫 新田铺镇人,1931年2月生。毕业于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与人合著《钒铁磁铁矿分析》。
  王春涛 陈家桥乡人,1936年6月生。湖南农学院毕业。双峰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与人合作的《潜育性水稻土成因及改良技术研究》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原儒 广西合浦县人,1933年8月生。湖南医学院毕业,邵阳职工疗养院院长,主任医师。主持“卡介苗多糖核酸配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临床效果研究”,获1990年湖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编写《慢性病疗养康复手册》。
  王适存 新田铺镇人,1926年9月生。浙江大学毕业。留学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为南京航空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六十年代发表“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被国际称为“王适存涡流理论”,有多种译著和多项成果获国家、部级奖。是我国直升机专业创办人和科学带头人之一。
  王贯彻 洪溪乡人,1936年5月生。邵阳师专毕业。邵东七中中学高级教师,创“三结合教学法”。
  王维武 新田铺镇人,1938年11月生。华中工学院毕业,邵阳工业专科学校副教授。曾承担“电子轰击炉”等6个项目试验研究。
  王潄男(女) 双峰县人,1936年4月生。湖北医学院毕业,邵阳职工疗养院主任医师。
  著有“IHNPZA”治疗复治肺结核60例观察报告”等论文。
  历承忠 龙溪铺镇人,1928年9月生。长春地质学院毕业,长期从事地下水勘查、评价工作。197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现任辽宁铁岭九队总工程师、顾问。
  邓柏林 新田铺镇人,1933年5月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武汉石油化工厂高级工程师。
  邓辉楚 雀塘乡人,1944年1月生。湖南师范大学毕业。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期刊室主任,副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邓辉楚山水册》。
  厉光陵 巨口铺乡人,1943年12月生。湖南大学毕业,资江农药厂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石杰 陈家坊镇人,1926年10月生。东北人民大学毕业。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省外语学会顾问。编著有俄、英语教材6种9册。
  石洵 潭府乡人,1930年5月生。甘肃师范大学毕业,先后在新邵县一中、邵阳市二中等校教学。中学高级教师。
  石超 邵阳县人,1926年4月生。湖南师范学院历史专科毕业,新邵县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石程 原籍新邵陈家坊,现籍美国。1916年生。1947年留美,在芝加哥大学研读,1953年获机械化科技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丹佛市马丁公司任职。。
  石书济 爽溪乡人,1941年10月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机械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参与或主持的科研项目中,有2项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质量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质量银奖。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石宁庚 陈家坊镇人,1934年3月生。新邵三中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石立勋 陈家坊镇人,1948年4月生。邵阳师专毕业。现任县教委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石生朝 坪上镇人,1933年1月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干部学校毕业。从事部队文艺工作,1954年转业,先后在湖南省歌舞团、省艺术研究所从事创作与研究,副研究员。曾任《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副主编。与人合著《湘剧高腔音乐研究》获省“优秀作品”奖。与人合作创造了大型舞剧《刘海》音乐。
  石乐生 陈家坊镇人,1931年6月生。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北京煤矿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煤矿专用铁路设计、审核、施工工作,参与制定《煤炭工业设计规划》和《煤炭地面窄轨铁路设计规范》,多次获部、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石宝光 车峙乡人,1941年2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先后在新邵一中、邵阳市三中任教。中学高级教师。
  石明星 爽溪乡人,1942年12月生。中南矿冶学院毕业,新邵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石荣卿 潭溪乡人,1933年7月生。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娄底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
  石晓斌 潭溪乡人,1936年11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先后在新邵县第一中学、娄底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92年晋升为教授。曾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两次被评为湖南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石道乐 车峙乡人,1953年2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湖南大学副教授。曾获湖南大
  学优秀教师特等奖。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艾慰心 岱水桥乡人,1936年10月生。武汉大学毕业。抚顺钢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其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冶金部、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龙文 坪上镇人,1939年10月生。南京林业大学毕业。新邵二中中学高级教师。曾获湖南省园丁奖。
  龙显佑 岱水桥乡人,1941年9月生。湖南省电力学院毕业,湖南金竹山电厂等单位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论文收入《华中汽轮机专业论文集》。
  龙显杰 岱水桥乡人,大专文化,1926年12月生。新邵县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
  卢达志 寺门前乡人,1926年3月生。武汉大学毕业,中南矿冶学院教授,1987年离休。研制热固齿硬质合金钎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录《金属工艺学》教材获全国电视教材一等奖。
  刘铮(女) 祖籍新邵雀塘铺,现籍美国。联合国史丹福大学教授、医学博士、联合国公共卫生顾问。美国大学教授学会特优教授。获选全美州24个国家的模范母亲。著有《生活环境与公共卫生》、《食物、营养、清洁、运动与健康》、《世界卫生展望》。
  刘凯 陈家坊镇人,1932年3月生。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副教授。主编《机械设计基础》,有机械控制调速电机等三项科研成果。
  刘小华 坪上镇人,1951年3月生。高中毕业。历任坪上七四煤矿生产班长、采区主任、副矿长、矿长等职。1993年经省批为农民企业家。
  刘汉洋 坪上镇人,1937年生。天津大学毕业,国防科技大学银河计算机厂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有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和科技进步三等奖,曾荣立三等功一次。
  刘汉熙 坪上镇人,1938年5月生。北京医科大学毕业。邵阳中心医院传染科主任。主任医师。1988年、1989年先后两次出席国际肝病、热带病学术交流会。
  刘石桥 雀塘乡人,1938年7月生。武汉水利电力学校毕业。长沙黑色冶金矿山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刘世雄 洪溪乡人,1941年生。湖南医学院毕业。新邵县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
  刘仲基 陈家坊镇人,1929年12月生。湖南农学院毕业,中南林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副教授。湖南省林学会副理事长。
  刘先曦 岱水桥乡人,1936年1月生。1951年入伍,1954年转业地方工作。现任湖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参编有《湖南普通学校成人教育论文选》、《当代公共关系学》等书。
  刘师成(女) 雀塘乡人,1941年3月生。1961年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先后任助教、讲师、教授。
  刘自英(女) 岱水桥乡人,1940年4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先后在长沙市第十四中学、长沙市校办企业公司工作。198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先后创办6个校办企业,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全国勤工俭学先进个人”称号。
  刘自良 岱水桥乡人,1945年8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先后在新邵县委宣传部、娄底地区党校工作。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
  刘志决 雀塘乡人,1935年4月生。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太原机械学院副教授。著有现代控制理论方面的论文十余篇。
  刘秀容(女) 邵东县人,1935年6月生。邵阳卫校毕业,邵阳职工疗养院副主任护师。
  刘学圃 坪上镇人,1936年2月生。武汉大学毕业。衡阳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湖南数学学会常务理事。衡阳市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成果获湖南省“六五”科研成果三等奖。
  刘志坚 新田铺镇人,1936年7月生。湖南师大毕业。邵阳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兼市志办副主任、副总纂。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新花》文学杂志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先后编辑出版的书刊约1000万字,创作发表各类文艺作品约100万字,出版的散文集有《小巷的音符》、《山川风采》、《宝庆风情录》。
  刘季伯 雀塘乡人,1911年生。厦门大学毕业。曾任福建省训练团教育长、福建田粮处人事处长。1949年去香港,曾在《星岛日报》、《大公报》、《新晚报》、三联书店任编辑主任。
  刘国清 洪溪乡人,1930年1月生。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毕业,后留学苏联,回国后在对外贸易部、电力工业部勘测设计院等单位从事翻译工作。有译作近200万字。现为电力工业部中南勘测设计院副译审、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刘香成 祖籍新邵雀塘,现籍美国。1951年11月生。1957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叶立大学新闻系。1976年任美国时代周刊记者。1979年任驻北京记者。1983年离开北京,驻印度新德里。1989年至今任驻莫斯科记者。
  刘建中 陈家坊镇人,1919年10月生。华中师大毕业。邵东八中中学高级教师。编有《直线和平面基础知识直观传授法》。
  刘荣先 潭府乡人,1935年10月生,湖南师范学校毕业,新邵五中中学高级教师。
  刘健行 坪上镇人,1934年1月生。湖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湖南大学教授,建筑结构专家。著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设计》、《给排水工程结构》、《建筑师与结构》等。
  刘秋根 爽溪乡人,1963年3月生。1986年获河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后留校历史研究所工作。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出版有学术专著及论文。
  刘保程 雀塘乡人,1937年10月生。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先后在国防科委二十一研究所、河南省计算机中心工作。198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有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委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刘胜祥 陈家桥乡人,1937年5月生。武汉大学毕业,邮电部第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先后三次出席日内瓦国际电联的CCIR研究组会议。有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大会奖和邮电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刘得懿 坪上镇人,1937年7月生。新邵二中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1991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会积极分子,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奖章。
  刘隆旺 龙口溪乡人,1924年11月生。江西农学院毕业后长期在高校任教。1987年于江西农业大学晋升为副教授。参加的科研项目有4个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1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康和 花桥乡人,1943年9月生。1961年7月入伍,现任长沙军分区参谋长。大校军衔。先后获嘉奖十余次。
  刘维新 寺门前乡人,1937年8月生。武冈师范学校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刘最宏 雀塘乡人,1943年3月生。武汉测绘学院毕业,长沙交通学院副教授。曾获“湖南省科教优秀党员”称号。
  刘翠娟(女) 河北省秦皇岛市人,1946年1月生。湖南省耒阳师范学校毕业,现为新邵县酿溪第一完全小学特级教师。自1982年以来,任小学语文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有40余名学生在全国省、市、县作文与卖写竞赛中获奖。
  吕邦基 壕塘乡人,1939年10月生。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广西地质局技术开发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国金属学会会员,先后主持或参与20多个项目研究,在比利时鲁文大学与库伯教授合作完成的大新碳酸锰选矿具国际水平。
  朱齐来 壕塘乡人,1950年生。湖南医科大学毕业。现任新邵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内科副主任医师。
  朱吉吾 太芝庙乡人,1947年6月生。邵阳师专毕业。现在新邵县教育委员会从事教学研究和电教仪器工作。中学高级教师。多次获省市教研及电教成果奖。出版有《小学电教指南》等三部专著。
  朱花桂 花桥乡人,1949年1月生。自幼随父习武,后参拜名师。1979年受聘为新邵县体委教练,国家一级拳师,散打一级裁判。现任武当武术学校校长兼总教练。编著有《武当轻纵门拳械录》。
  朱湘洲 严塘乡人,1937年4月生。1956年参加工作,历任邵县职工疗养院医务科长、院长。1988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研制的“风湿宁”、“四草汤”、“肝得安”、“邵阳止血1号、2号”等药物有较好的疗效。
  孙勇 酿溪镇人,1937年4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邵阳市一中中学高级教师。1989年获第六届中学生物理竞赛湖南赛区园丁奖。
  孙广生 酿溪镇人,1946年2月生。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湖南中医学院、天津医院全国骨科医师提高班学习。现任县中医院院长。创“孙氏正骨法”。1988年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有4项成果获湖南省科研成果奖。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孙孝思 高桥乡人,1942年7月生。湖南农学院毕业,历任新邵县雀塘乡党委书记、县人事局局长、县委副书记、邵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现任邵阳市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199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
  孙晓初 酿溪镇人,1944年11月生。武汉体育学院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孙舜祥 酿溪镇人,1953年8月生。湖南农学院毕业。新邵农业局高级农艺师。1989年获省农业丰收奖。
  杨云锦 新田铺镇人,1935年1月生。抚顺煤炭工业学校毕业。湖南省煤炭工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主持“湖南省煤炭工业系统应用通信网总体规划设计”等工作。撰有《变压器年电能损耗比的意义》等论文。
  杨正吾 新田铺镇人,1939年6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八中高级教师。著有《青少年自学丛书高中物理分册》和《中学物理家庭教师》。
  杨柏华 新邵人,1927年6月生。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国际私法研究生毕业。现任外交学院一系外国政治制度教研室教授,人事部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工作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外国人事制度》、《美国公务人员的考绩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制度概要》等。
  杨自元 坪上镇人,1945年8月生。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部测绘局工作,历任翻译、情报室主任、副师级参谋。
  杨芹规 壕塘乡人,1945年12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
  杨初春 邵东县人,1941年10月生。武冈师范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中国阅读学会常务理事,创“快速作文教学法”。获湖南省教改成果二等奖。著有《实用快速作文法》、《快速作文方法运用70例》、《求异作文技巧》等。
  杨湘荣 坪上镇人,1938年12月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曾任河北省柏乡县副县长。现任河北省邢台地区行署副专员。
  杨笃维 新化县坪溪乡人,1926年8月生。湖南大学毕业。新邵县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
  芦赞庭 邵阳市火车站乡人。1935年6月生。新邵县供销联社副主任。高级政工师。曾两次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获国务院扭亏增盈先进工作者奖章。
  李杰 车峙乡人,1930年3月生。1952年参加工作。新邵八中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李星 小塘乡人,1938年2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先后在海军某部、湖北咸宁医院工作。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主编有《医学英语阅读与会话》、《英汉汉英大学英语实用词汇手册》、《英汉汉英实用医学词汇》。
  李惠清(女) 洪溪乡人,1927年9月生。沈阳农学院毕业。辽宁省农科院研究员,长期从事辣椒育种,培育辽椒一号(杂种)等十一个系列新品种,其中“辽椒三号、四号”被国家重点攻关课题组认定为优良品种。
  李敦蔚 新邵人,1917年8月生。湖南大学毕业后在云南省电信局工作。解放后历任云南省邮电局科长、总工程师等职。198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通信学会荣誉会员、理事,云南省通信学会、邮电学会副理事长,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考评委员。研制环路载波技术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曾赴越南工作,获越南政府劳动奖章。
  李志康 洪溪乡人,1947年10月生。湖南教育学院毕业。新邵二中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李德复 高桥乡人,1932年2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先后任武汉作家协会专职作家、湖北电影制片厂专职编剧、文学部主任。现任武汉市《书刊导报》社社长、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通俗文学学会会长等职。1992年晋升为编审。出版有《典型报告》、《鄂北记事》等18部作品。
  李旭初 坪上镇人,1926年10月生。复旦大学毕业。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与人合著有《国际法概论》、《国际法自学指导书》、《国际法词典》。
  李传映 洪溪乡人,1937年3月生。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主编《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基础》,研制“发酵测控系统”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李传巍 洪溪乡人,1934年10月生。苏联基辅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回国从事教学和设计工作。1986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现为浙江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副站长。
  李先连 高桥乡人,1949年去香港。1970年赴日本学习制胶技术。后回港发展制胶业,为香港制胶行业创始人。任香港怡利透明胶制品厂有限公司永远董事长,香港胶筒业厂商会会长,香港李先连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八达实业公司名誉董事长,在香港拥有41家公司,业务发展到世界许多国家。
  李齐贤 新邵县人,1928年4月生。武汉大学毕业,曾在南京林学院随苏联专家进修
  现任梧州松脂厂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用增产灵—2号作中长期采脂刺激剂的研究”获1983年国家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另有两项成果分别获广西林业科技与新产品开发一等奖。著有《松脂加工工艺》等专著。
  李典贤 洪溪乡人,1945年7月生。高中毕业。现任洪溪乡企业办总支书记兼洪溪水泥厂支部书记、工程师。1993年经省批为农民企业家。
  李国正 巨口铺乡人,1945年10月生。湖南师范大学毕业。新邵八中中学高级教师。
  李国斌 巨口铺乡人,1937年12月生。武汉测绘学院毕业。现为新邵县城建办高级工程师。
  李绍姜 洪溪乡人,1930年10月生。华中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湖南金竹山电厂高级工程师。
  李叙逸 洪溪乡人,1937年12月生。第二炮兵技术学院毕业,先后在炮兵科学技术研究所、国营七二四厂研究所工作。198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曾参与反坦克导弹研制。
  李海涛 巨口铺乡人,1939年11月生。1956年参加工作,现任湖南省地方铁路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1991年晋升为高级政工师。著有《联运经济学》、《联运函数概论》。
  李海鹏 邵东县人,1935年11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八中中学高级教师。
  李瑞初 邵阳市田江乡人,1941年6月生。邵阳师专毕业,现任龙溪铺区联校数学辅导员、中学高级教师。
  李桂中 岱水桥乡人,1936年8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李情义 陈家坊镇人,1936年8月生。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先后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工作。1992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参与或主持5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大庆油田科技发明奖、胜利油田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原油田科技进步三等奖。
  李维佳 龙溪铺镇人,1937年10月生。任新邵县政法委员会副书记。1991年晋升为高级政工师。
  李维恕 龙溪铺镇人,1942年8月生。湖南医学院毕业,邵阳市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曾获湖南科技进步四等奖。
  李维锡 龙溪铺镇人,1937年9月生。现任武汉工业大学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高级工程师。
  李魁群 巨口铺乡人,1934年4月生。毕业于湖北大学,邵阳市化纤厂任股长、副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
  吴月堂 龙口溪乡人,1935年9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后即留校任教,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主编或参编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新编公关语言艺术》等6部著作。
  何平 原名何藏坝,寺门前乡人,1936年12月生。湖南省冶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主持或参与30多项大型工程设计与审核。
  何淳 雀塘乡人,1933年9月生。1953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学习。后入邵阳师范专科学校学习,现为邵阳市十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何一民 原籍新邵严塘,现籍美国,1928年1月生。70年代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78年定居美国,大学教授。
  何文华 寺门前乡人,1937年10月生。华中工学院毕业,桂林量具刃具厂高级工程师。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理事。
  何文彬 严塘镇人,1943年11月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何长庚 严塘镇人,1948年2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涟源市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何汉杏 严塘镇人,1939年8月生。中南林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中国林业成人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
  何业祯 严塘镇人,1938年4月生。西北工业大学毕业。1964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从事科研工作。现为北京市空军军训器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内科技进步三等奖。
  何亦治 陈家坊镇人,1929年7月生。中南矿冶学院毕业,株洲冶炼厂高级工程师。
  何师贤 严塘镇人,1945年7月生。湖南大学电机系毕业。现为邵阳市液压件厂高级工程师。
  何志扬 严塘镇人,1937年3月生。中南矿冶学院毕业,邵阳市水泵密封件厂高级工程师。有成果获湖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何良成 小塘乡人,1942年9月生。湖南师范大学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何伯素 严塘镇人,1939年5月生。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岳阳市教科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省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著有《中小学作文系统论》。
  何松柏 严塘镇人,1910年10月生。上海劳动大学肄业。1936年湖南大学物理系毕业。曾在东北工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和北京中国科学院参加科研工作。50年代回湖南大学任物理教授。
  何国述 小塘乡人,1938年7月生。郴州师专毕业。新邵三中中学高级教师。
  何国楚 严塘镇人,1943年3月生。湖南中医学院毕业。现任新邵县中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何前庸 严塘镇人,1933年7月生。毕业于海军航空学院。转业后回新邵从事教育工作。1988年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曾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
  何复征 严塘镇人,1942年10月生。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去南京金陵大学进修。现任广西师范学院物理教授兼物理系副主任。
  何俊杰 原籍新邵雀塘铺,1917年生。现籍英国。1935年在北京辅仁大学毕业。1937年在英国习城留校获博士学位。1942年就业于曼彻斯特钢铁企业,对钢铁研究有突出成就。
  何致潇 严塘镇人,1918年12月生。国立师范学校语文系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1949年考入中南军政大学。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的医疗工作。其医学师承其父何舒。曾任严塘卫生院院长,县中医院内科医师。为县中医学会副理事长。1981年获涟源地区卫生局授予的“名老中医”荣誉证书。主要论著有《五十年临床经验回忆录(医案、医话)》、《中医急症验方集解》等。
  何晋瑞 严塘镇人,1928年9月生。清华大学毕业。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在航空航天部所属研究所工作,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航空部六二一所研究室主任,为中国航空动力、结构强度学会委员,理化测试学会理事长,《理化测试信息》杂志主编。著有《金属高温疲劳》等。创办龙翔适用技术研究所。
  何景云(女) 雀塘乡人,1940年3月生。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新邵教师进修学校
  高级讲师。
  何端臣 陈家坊镇人,1936年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四中中学高级教师。
  汪时哉 高桥乡人,1931年1月生。湖南医科大学毕业。邵阳市卫校高级讲师、副主任医师。邵阳市政协委员、市医学会常务理事。主编《传染病学》等教材。1984年参加农工民主党。
  邹毕兆 高桥乡人,1915年1月生。1930年2月入红六军一纵队参加长征。1933年获中央军委三等红星奖章。1937年任前总(十八)集团军总部三分队队长。1944年任南下支队副参谋长。解放后历任邵阳军分区司令员、邵阳地委副书记、湖南省科委副主任、湖南省电子工业局副局长、省国防工业办副主任。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
  张一奇 坪上镇人,1927年9月生。北京工业学院毕业。兵器工业部第五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IE”工程专家。曾获国务院“工艺乙等奖”和兵器工业部二等奖。
  张人义 坪上镇人,1936年10月生。武汉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在航空部青山电工厂工作。现为东风汽车公司电器厂产品开发部副部长、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曾荣立二等功。获航空航天部先进工作者称号。
  张人光 坪上镇人,1933年3月生。1951年参加解放军,入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毕业后从事军事科学研究。198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
  张人敬 岱水桥乡人,1933年4月生。1949年入邵阳军分区干校学习。毕业后历任新邵县武装部干事、邵阳县武装部部长,县委副书记,湖南省人事局处长等职,现为湖南老干部局副局长。
  张三庆 坪上镇人,1938年6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一中校长、中学特级教师。
  张化平 迎光乡人,1955年7月生。迎光乡狮塘村村委会主任,省工商业联合会第七届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县第四届政协常委。经营私营企业致富,热心于公益事业,扶贫济困,乐于助人。1991年为家乡捐款72万元,修建双江桥。还先后为本村修建校舍、电排、防洪堤及东塘村修桥捐款35000元。资助困难户80余户,金额达18.5万元。而其全家仍保持俭朴生活。
  张汉堂 岱水桥乡人,1943年10月生。湖南大学毕业。现为湖北省荆门市磷肥厂厂长,高级工程师。
  张映泉 坪上镇人,1936年11月生。中南工业部第五工业学校毕业。柳州钢铁厂设计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有3项设计项目先后获广西省优秀设计一等奖、省冶金系统设计一、二等奖。
  张奠成 岱水桥乡人,1926年3月生。1949年始先后在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任教。曾在苏联科学院访问、研究。现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阿道明大学、中国江苏大学等5所学校兼职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微机学会理事长。出版4部专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张新昌 坪上镇人,1940年1月生。武汉大学毕业。山西大学物理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有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呙小兰(女) 邵阳市人,1950年10月生。湖南医学院毕业。现为邵阳职工疗养院副主任医师。
  苏嗣峨 坪上镇人,1937年11月生。邵阳师专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金和求 潭府乡人,1938年2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新邵五中中学高级教师。
  陈文湘(女) 寺门前乡人,1932年7月生。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入中南矿冶学校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化学工业部设计院、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作。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著有《设备管理工程学》等。
  陈云湘(女) 寺门前乡人,1937年7月生。东北工学院函大本科毕业。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环保室主任,高级工程师。1982年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参加“8m2竖炉改造工程”攻关研究,获冶金部二等奖。
  陈双全 扶锡乡人,1937年11月生。大专文化。1954年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济南铁路局军事代表办事处政治委员、党委书记,济南军区后勤部党委委员,大校军衔。
  陈玉怀 土桥乡人,1943年3月生。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陈正文 陈家坊镇人,1938年11月生。湖南省煤炭学校毕业。牛马司煤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井井筒钢结构件搪瓷防腐的应用》获湖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陈正贤 陈家坊镇人,1941年11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陈进民 寺门前乡人,1945年2月生。南开大学毕业。河北省邯郸地区城建环保办公室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陈宏规 太芝庙乡人,1942年3月生。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留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获应用科学博士学位。现为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省政协常委,兰州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任职资格专家、研究员。在自动阀和非完全自动阀理论和试验方面研究成果填补世界空白。先后在国内外出版论著20余篇(本)。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陈宏硕 太芝庙乡人,1937年4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毕业。湖北省公安专科学校副教授,三级警监。著有《文章阅读分析法》、《审题、立意、运思》等4部著作。
  陈来仪 陈家坊镇人,1927年5月生。武昌中华大学肄业。新邵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
  陈佑如 陈家坊镇人,1936年1月生。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毕业。衡阳市清水塘铅锌矿经营矿长,高级工程师。
  陈青连(女) 新邵人,1939年5月生。贵阳医学院毕业。总后勤部第八职工医院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陈忠云 雀塘乡人,1945年1月生。武汉大学毕业。邵阳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与人合编《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教材。
  陈坤华 1936年11月生,寺门前乡人。湖南冶金地质勘探学校毕业。冷水滩市城乡规划办公室高级工程师,擅长于大地控制测量。
  陈国民 巨口铺乡人,1934年8月生。中南第五工业学校毕业。赣州钴冶炼厂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56年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研究钴、砷冶炼新工艺取得重大成果,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陈国基 土桥乡人,1941年1月生。大专文化。新邵八中中学高级教师。
  陈莱洲 陈家坊镇人,1935年5月生。华中学院毕业。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有2项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优秀设计一等奖。与人合著有《小型水电站水力机械》、《农村电气化指南》。
  陈道成 言栗乡人,1939年2月生。中南矿冶学院毕业。现为湖南省地质矿产局四〇七队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曾获地质矿产部找矿四等奖及勘察四等奖。
  陈崇平 衡山县人,1947年2月生。湖南医学院毕业。邵阳职工疗养院副主任医师。曾参与编写《慢性病疗养康复手册》。
  陈绪生 太芝庙乡人,1925年6月生。中南政法学院毕业。湖北蒲圻市司法局高级律师。1985年被评为全国司法系统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全国律师从业清廉先进分子。
  陈湘楚 土桥乡人,1936年8月生,华中工学院毕业。湖南金竹山电厂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陈敖祥 太芝庙乡人,1937年5月生。湖南农学院毕业。城步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研制的“城步峒茶”为省优质产品。
  陈竟贤 陈家坊镇人,1930年10月生。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院党委委员,教授、主任医师、校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神经外科学会名誉顾问。有2项成果获军队科技成果奖,主编有3部专著。
  陈然达 壕塘乡人,1929年8月生。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新邵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陈新宪 太芝庙乡人,1907年12月生。大革命初期曾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先后任团省委宣传委员。中共衡山地委书记兼军委书记。土地革命时期,在湘西南组织农民运动,任省委特派员、湘西南特委工运书记、军委书记、龙山特委书记。后受党派遣往日本留学。1932年回国。抗日战争时期,入国民党军队任师长、军政治部主任、书记长、军部军法处处长,领少将衔。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湖南省政府参议,曾参与地下党策反工作。解放后,历任邵阳专署督察、市政府文教科长、市政协四、五、六届副主席等职。著有7本专著,90篇回忆录,计200万字。
  陈镇湘 陈家坊镇人,1921年2月生。1938年湖南省第四工业学校毕业,后从事汽车修理、驾驶。解放后在湖南运输管理局所属单位从事汽车驾修及汽车部件制造。198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研制成功电动千斤顶、汽车油路、气路电器、仪表检测试验台等10余种汽车修制工具。著有《汽车前桥》、《汽车修理》等。
  陈德益 壕塘乡人,1939年2月生。大专毕业。邵东第一职业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陈儒雅 太芝庙乡人,1939年6月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毕业。湖南省测绘局地图出版社高级工程师。其研制的的确良地图制印、PS版再生获湖南省测绘局科技奖。
  郑恢桂 耒阳市人,1936年10月生。现任新邵县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
  易伯邑 隆回县斜岭乡人,1940年11月生。新邵县六中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1989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罗洁 寺门前乡人,1939年8月生。大专毕业。新邵八中中学高级教师。与人合著《中学语文新增篇目导读》。曾获全国作文比赛辅导一等奖和三等奖。
  罗特 花桥乡人,1922年6月生。大学文化,194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
  先后任衡阳市干部训练班副主任、中共衡阳市委办公室副主任、长沙农校校长、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等职。1982年后任湖南省农学院党委书记,1987年离休。
  罗光凤 花桥乡人,1933年11月生。参加过抗美援朝。后入空军航空学校学习。现为新邵县供销社高级政工师。
  罗金陵 迎光乡人,1931年11月生。兰州大学毕业。中南林学院副教授,湖南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从事环境污染生理课题的研究,著有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
  罗贵达 壕塘乡人,1940年10月生。中南矿冶学院毕业。现为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有4项成果分别获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和部、省科技成果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罗耀光(原名罗守崐) 坪上镇人,1927年4月生。湖北农学院毕业。安江农校副教授。有研究成果分别获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农业部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岳亚丁 雀塘乡人,1963年9月生。华中理工大学毕业。1992年获博士学位。现任深圳新华宇海洋环境技术工程公司海洋部经理。
  岳系伯 雀塘乡人,1926年9月生。湖南大学毕业。邵阳市第二技校高级讲师。著有《高等代数辅导讲义》。
  岳树湘 雀塘乡人,1940年7月生。衡阳师专毕业。湖南省建筑总公司第四工程公司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岳莹玉(女) 雀塘乡人,1936年11月生。华中农学院毕业。长期从事专利微生物菌种保藏、分类和鉴定研究工作。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现为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放线菌保藏室主任、世界培养物保藏联合会(WFCC)会员。参加编写《中国菌种目录》、《生物技术与专利》,与人共同发现类微生物一个新种和一个亚种,有4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及部级奖励。
  周杰 坪上镇人,1936年12月生。武汉水力电利学院毕业。河南中牟县水利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河南省政协委员。
  周庠 爽溪乡人,1928年2月生。东北工学院毕业。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在矿井通风和消声方面有突出成就。
  周乃武 爽溪乡人,1944年5月生。湖南中医学院毕业。古丈县中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周乐道 小南乡人,1940年10月生。湖南中医专科学校毕业。新邵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与人合著有《三指禅校注》。
  周华清 爽溪乡人,1952年5月生。上海医科大学毕业。新邵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周后永 岱水桥乡人,1938年生。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现为山东滇黔桂钻探公司技术服务站站长,高级工程师。
  周良霄 坪上镇人,1931年12月生。北京大学毕业。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宋辽金史、元史分册副主编。著有《元代史》、《忽必烈传》、《中国通史》(第七册)等。
  周妙峰 坪上镇人,1931年3月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入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在海军旅顺基地、湖南省冶金规划设计院工作。198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周述积 岱水桥乡人,1939年11月生。华中工学院毕业。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金属材料工艺系主任,副教授。编有《机械制造基础》。
  周治华 原籍新邵县时荣桥,现籍美国,1916年9月生。湖南大学毕业。曾任湖南省立主中训育主任。1947年去台湾后留美,获医学博士,定居美国。著有《中医与针炙》。
  周〓金 桂阳县人,1939年10月生。大学毕业。现为邵阳职工疗养院副主任医师。
  周明星 雀塘乡人,1936年9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县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曾参与编写湖南省高中《农业基础知识》教材。
  周继武 爽溪乡人,1938年2月生。湘潭大学专科毕业。新邵二中中学高级教师。
  周继柏 岱水桥乡人,1939年12月生。湖南省电力学院毕业。现为葛州坝工程局审计处副处长,高级会计师。
  周继祚 坪上镇人,1929年8月生。初中毕业。现任坪上七四煤矿支部书记、工程师。1989年经省批为农民企业家。
  周德初 小南乡人,1936年8月生。江西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毕业。在航空航天部所属设计院从事技术工作,高级工程师。曾参加某型机测绘设计荣立二等功。
  孟晋 小塘乡人,1930年9月生。中南矿冶学院毕业。,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持科研项目有3项成果分别获中共东北局一等奖、全国科技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三等成果奖。
  柳志远 花桥乡人,1939年2月生。中南矿冶学院毕业。长沙冶金机械厂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有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胡雪梅(女) 邵阳市人,1936年1月生。湖南医学院毕业。邵阳职工疗养院副主任医师。
  胡耀夫 陈家坊镇人,1936年2月生。冶金部武昌钢铁工业学校毕业。四川自贡硬质合金厂高级工程师。曾获四川自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钟六华 洪溪乡人,1949年4月生。1969年入伍,历任战士、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现任广州军区某部师副政委,大校军衔。曾被评为广州军区“模范共产党员”,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2次。
  钟立章 洪溪乡人,1936年11月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连长、营长、副师长、军区纪委书记等职。大校军衔。1992年于海南省三亚警备区离休。
  钟平安 洪溪乡人,1923年10月生。大学毕业。湖南安江农校高级讲师。著有《生物统计》,主编有全国数学教材。曾获湖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钟平乐 洪溪乡人,1930年1月生。1960年台湾清华大学研究所毕业。1960年获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博士学位。先后在Morehouse College和Georgia State Government任教。1980年后自营企业。钟本华洪溪乡人,1965年7月生。1986年美国GeorgiaTech电机系毕业。1993年在美国Emoryuniversity获博士学位,后任该校研究员。
  钟志光 洪溪乡人,1939年1月生。娄底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副教授。与人合编有《法律基础》、《国情教育》、《大学生人生观导论》。
  钟松涛 洪溪乡人,1944年9月生。湖南农学院毕业。娄底地区农机学校教务科长,高级讲师。编有《中等农业学校各科技能考核标准》、《生物能源——沼气》等中专教材。
  钟胜辉 洪溪乡人,1938年9月生。湖北医学院毕业。湖北浠水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从1981年起,历任浠水县各届政协常委。
  钟陵麟 洪溪乡人,1940年8月生。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新邵二中校长,中学高级教师。1989年评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
  钟梓衡 寺门前乡人,1935年6月生。初中毕业。寺门前乡沙湾经济开发公司总经理。1988年经省批准为农民企业家。
  钟辑安 洪溪乡人,1931年9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后,即留院附中任教至今。1988年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长沙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钟耀怀 坪上镇人,1921年11月生国防医学院毕业。解放后先后在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卫生队,第一八九、一八七医院工作。1981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曾任广州军区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姜盛文 邵阳市人,1935年5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动物学会会员。
  段益群(女) 长沙县人,1938年9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八中中学高级教师,省遗传学会会员,邵阳市九届人大代表。
  侯宽夫 壕塘乡人,1929年1月生。中共东北局党校毕业。本溪教育学院副教授。与人合著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统一战线》。
  赵清许 邵阳县人,1936年生。华中师范学院毕业。新邵二中中学高级教师。
  赵曼云(女) 邵东县人,1934年1月生。武冈师范毕业。曾任新邵县酿溪镇二小、一小教导主任、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姚家娟(女) 邵阳市人,1932年11月生。1949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毕业于北京政治学院。现为新邵八中中学高级教师。
  贺元轩 田心乡人,1933年2月生。湖南大学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邵阳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参编《邵阳历史教材》。
  袁中成 雀塘乡人,1938年11月生。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现为新邵八中中学高级教师。与人合著有教学著作2部。1989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
  莫叶 太芝庙乡人,1914年11月生。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美国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1951年于上海交通大学晋升为教授,现在山东大学任教。为山东省政协常委。1990年获国家教委颂发的从事高校工作40年荣誉证书。著有《复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教程》、《勤襄特函数论》等著作。他的名字与主要著作收入《英国剑桥国际有成就人名字典》。
  莫楚屏 太芝庙乡人,1923年11月生。湖北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该院教授、中国解剖学会会员、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总会副秘书长。与人合著《运动医学解剖学》、《局部解剖学题解》、《揭开“野人”之谜》。
  徐斗文 武桥乡人,1942年2月生。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新邵县教委教研室英语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编著有《英语入门与能力培养》、《英语阅读与应试指导》等。
  徐建新 隆回县三溪乡人,1946年4月生。华中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毕业。曾任新邵县广播局副局长、局长等职。现为新邵县广播局高级工程师。
  徐景友 新宁县人,1938年7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新邵七中校长。
  唐文斌 坪上镇人,1928年11月生。大学毕业后历任一一二厂(现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副总工艺师,贵州云马飞机制造厂总工程师、厂长,航空工业部贵州飞机公司经理、党委副书记,航空部贵州航空管理局总工程师。1981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研制歼教7型飞机有突出贡献,荣获航空部一等功,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中国航空学会理事,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飞机专业组成员。
  唐友为 坪上镇人,1940年7月生。中南矿冶学院毕业。涟源钢铁总厂高级工程师。
  唐守中 新化县人,1938年生。湖南师范学校毕业。新邵五中中学高级教师。
  唐安平(女) 岱水桥乡人,1953年9月生。1970~1979年为湖南省羽毛球队、国家羽毛球队运动员。现任湖南省羽毛球女队主教练,高级教练员。省三、四届政协委员。所培养运动员唐九红多次获世界冠军。
  唐孝培 岱水桥乡人,1936年4月生。南京工学院毕业。包头钢铁学院副教授。
  唐祥珑(女) 新田铺镇人,1937年11月生。邵阳师专毕业。新邵三中中学高级教师。
  凌绍勋 双峰县人,1935年12月生。湖南师院毕业。新邵八中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晏胜利 坪上镇人,1945年11月生。湖南大学毕业。曾任新邵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邵阳市计委党组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邵东县委书记等职。现为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黄甫生 迎光乡人,1945年12月生。武汉大学毕业。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哲学硕士。国防科技大学政治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著有《脑力劳动的效率与技巧》、《生命的回旋与奋进——现代青年生活方式新论》等。
  黄明正 岱水桥乡人,1940年6月生。武汉大学毕业。南昌齿轮厂高级工程师。从事业余美术创作近40年,出版连环画作品上千件,获国家级奖励2次。
  黄叙伦 爽溪乡人,1922年9月生。法政大学肄业。从事中学教学30余年。现为中华诗会会员,美国纽约《四海诗社》、新加坡全球汉诗诗友联盟总会会员,湖南书法协会会员。诗词作品曾获东峰碑林国际赛特级佳作奖,全国文学三等奖,诗词、书法作品获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国际赛奖。出版有专辑《牧笛》。
  黄能凤 龙溪铺镇人,1938年8月生。华中农学院毕业。现任荆门市农机科研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农机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曾获农业部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黄清泉 迎光乡人,1937年5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1986年主持怀化地区修志工作。现为怀化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怀化地区志》常务副总篡,副编审。湖南省地方志学会理事,怀化地区地方志学会会长。主编《怀化史志》和《怀化今古》。负责终审定稿的《沅陵县志》、《黔阳县志》、《新晃县志》等获1993年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萧敏 土桥乡人,1929年10月生。郑州铁道学院毕业。先后在铁道部沈阳桥梁厂、电气化工程局等单位工作。高级工程师。
  萧越 土桥乡人,1934年生。1950年赴香港定居。1953年赴美国留学,1958年返回香港任香港大学教授,后又两次赴美深造。现任美国驻香港石油公司杂志社总编辑。
  萧友安 邵东黑田铺人,1938年生。湖南大学化工系毕业。新邵县教委教研室化学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萧节文 洪溪乡人,1947年9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萧贞堂 言栗乡人,1937年生。大专文化。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特种兵部副部长。少将军衔。1964年参加全军军事比武,获坦克驾驶和教练员标兵称号。1972~1974年出任马里共和国坦克专家。1979年参加指挥一线坦克部队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荣立战功。撰写的《南战区装甲兵使用的探讨》等两篇论文分别在总部和军区获奖。
  萧自诚 原籍新邵寺门前,现籍美国,1907年生。肄业于东南大学。1924年在邵阳创办景文中学,任校长。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秘书。1949年去台湾接长《中央日报》。1956年任《中华日报》常务董事,旋接任发行人兼董事长。交通大学教授。著有《国际关系学》、《三民主义世纪》等书。
  萧伊莘 洪溪乡人,1914年4月生。1938年大学毕业后在湖南大学任教,现为数学系主任,教授。《湖南大学学报》和《湖南数学年刊》主编,省数学学会理事长,省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主编《数学竞赛专题讲座》。
  萧全贵 陈家坊镇人,1940年3月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毕业。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从事有色金属冶金和热喷涂粉末材料的研究。有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大会奖,2项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7项获部级三等奖。
  萧孚悦 洪溪乡人,1917年2月生。解放前与人合资开店办厂,任过经理。解放后积极参入社会主义改造,历任邵阳市工商联合会副主任、主任,市商业局副局长,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萧孟坚 双峰县人,1931年10月生。吉林大学法律系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萧绍文 巨口铺乡人,1937年3月生。1955年应征入伍,历任排长、营教导员、团长、师党委委员。后入北京军政大学学习。1982年转业到湖南邵阳八五三一厂任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
  萧顺松 洪溪乡人,1944年9月生。高中毕业,现任新邵洪溪乡胜利煤矿矿长、支部书记、工程师。1993年经省批为农民企业家。
  萧顺贤 严塘镇人,1941年1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萧剑云 洪溪乡人,1938年11月生。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新邵二中中学高级教师。
  萧真英(女) 严塘镇人,1944年1月生。武汉体育学院毕业。新邵八中中学高级教师。
  萧焱山 龙溪铺镇人,1943年4月生。湖南师范大学毕业。新邵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萧绿程 严塘镇人,1933年3月生。1953年参军,后入衡阳医学院学习。新邵县卫生防疫站副主任医师。
  萧新宇 土桥乡人,1939年4月生。湖南医学院毕业。城步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龚洵洁 岱水桥乡人,1938年1月生。武汉大学毕业。历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助教、讲师、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现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校长、教授。主编《毛泽东教育思想概论》、《热力设备的腐蚀与防护》等。
  隆辉(原名隆丁生) 新田铺镇,1938年11月生。1960年5月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同年被保送入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现为技术物理系党总支书记,高级政工师。主编《西电之光》,还主编、导演《春风吹暖少女心》等三部电教片。
  隆义清 巨口铺乡人,1944年生。苏州医学院毕业。县人民医院院长兼书记,高级讲师
  彭求华 迎光乡人,1937年12月生。武汉地质学校毕业。山东地矿局实验室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有科研成果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彭润芝(女) 湘乡县人,1934年10月生。常德卫校毕业。邵阳职工疗养院副主任护师。
  彭毓敏 迎光乡人,1933年4月生。东北工学院毕业。湖南省邵东钢铁厂副厂长,高级经济师。
  章铁成 湘乡县人,1934年1月生。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入津市农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新邵工作。曾任新邵种子公司经理,高级农艺师。
  粟拔都 长沙市人,1927年10月生。湖南农学院大专班毕业。新邵县林业局高级林业工程师。曾获林业部科技推广荣誉证书。
  蒋和清 岱水桥乡人,1939年11月生。南昌航校毕业。航空航天部六二五所高级工程师。有成果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蒋和温 岱水桥乡人,1929年11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先后在新邵一中、二中、娄底师专任教。副教授。
  蒋和墉 岱水桥乡人,1929年4月生。湖南省立新化高级工业学校毕业。长期从事地质探矿工作。为湖南省地矿局技工学校高级工程师。与人合编有《坑探凿岩》、《坑探爆破》等丛书。
  蒋晚珍(女) 岱水桥乡人,1942年10月生。湖南中医学院毕业。邵阳第二中医院副主任医师。著有《男科诊治指南》。
  傅忱 陈家坊镇人,1937年12月生。华中工学院毕业。现任邵阳市化纤厂副厂长。高级工程师。曾参与全国彩色电视攻关,获部级表彰。
  曾阳 花桥乡人,1931年2月生。1950年于中山大学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毕业于天津大学。长期在化工部部属设计院工作。现为西南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研究、设计、开发变压吸附法制氢工程。获化学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经委金龙奖、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曾云辉 花桥乡人,1938年3月生。汉口机器制造学校毕业。湘潭电机厂高级工程师。有科研成果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子英 隆回县人,1928年10月生。湖南安江农校毕业。曾任新邵县农业局局长,高级农艺师。
  曾日新 花桥乡人,1950年3月生。湖南教育学院毕业。新邵八中中学高级教师。
  曾志诚 花桥乡人,1946年3月生。湖南医学院毕业。湖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全国《局解手术学》杂志编委。曾获长沙市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奖”。
  曾绍裘 寺门前乡人,1922年1月生。少时随父学医。1957年负责创办新邵中医院,任院长。1979年调湖南省中医院工作,1990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有成果获湖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湖南省五届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成员。
  曾素兰(女) 洞口县人,1953年生。湖南教育学院外语系毕业。新邵二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谢涵 酿溪镇人,1963年生。肢残,自学获大专学历。现为邵阳市残联副主席、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县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8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已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50万字。曾13次获省内外文学作品奖。1991年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获
  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
  谢长仟 坪上镇人,1941年9月生。湖南大学化工系毕业。新邵环保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
  谢长湘 坪上镇人,1937年5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二中中学高级教师。
  谢友文 坪上镇人,1934年10月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历任秘书、记者、师组织科长、军区宣传部科长等职。现任新疆军分区宣传部部长,大校军衔。
  谢四成 曾用名谢家计、谢家樵。龙口溪乡人,1935年2月生。大专文化,1951年6月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历任战士、通讯员、班长、侦察参谋、师侦察科长、团长、师参谋长、副师职顾问等职。
  谢四伦 坪上镇人,1933年10月生,江西锂厂高级工程师。参与制订锂云母锂辉石和锂盐《国家标准分析方法》,获国家标准局四等奖。
  谢光德 洞口县人,1934年4月生。长沙林校毕业。新邵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曾获林业部科技推广奖、中国林业学会劲松奖。
  谢旭乾 新化县人,1927年6月生。1956年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曾任新邵二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谢沅清 坪上镇人,1932年11月生。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现为北京邮电学院教授。北京市高教学会理事兼电子线路研究会理事长。获有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编著的有《最新电子电路应用》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谢克中 坪上镇人,1936年2月生。北京大学毕业后又入清华大学进修。先后在核工业部、冶金部属高校任教。1980~1983年在加拿大蒙特尔大学、康考迪亚大学任访问学者。后于中南工业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历任中南工业大学科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城市经济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九、十、十二届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美国国际中文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等职。“谢氏高压缩精密汉字库”等两项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获北京首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银牌。著有《广义逆矩阵》。
  谢若翰 原籍新邵坪上,现籍美国。1953年生。1973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为美国新泽西州电脑公司研究员。
  谢国汉 涟源县枫坪乡人,1941年1月生。湖南省轻工专科学校大专毕业。历任新邵县葡萄厂厂长、县经委主任、县轻工业局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1989年晋升为高级经济师。
  谢国运 坪上镇人,1930年6月生。1949年10月参加工作,历任中共新化县委组织部部长、湖南省委组织部处长、省橡胶厂党委副书记等职。现任中共湖南省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省直工委常务副书记。
  谢国铭 坪上镇人,1933年生。大专毕业,长期在冶金部所属地质队工作。现为西南勘查局昆明地质调查所高级工程师。
  谢国联 坪上镇人,1937年8月生。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通讯设备研究工作。198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有2项成果获济南军分区科研成果三等奖和邮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谢国涛 坪上镇人,1931年10月生。湖南大学毕业。先后在铁道、煤炭部属设计院工作,历任工程师、总工程师兼任煤炭部运输科技情报站站长、运输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85年调任广州穗美工程承包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1989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谢国蕃 坪上镇人,1905年10月生。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湖南省农业厅副总农艺师,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水稻良种选育与水稻栽培技术研究。选育出“万利秈”等良种。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湖南省政协常务委员。
  谢秀华 洞口长塘乡人,1935年3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新邵三中中学高级教师。
  谢征勋 洪溪乡人,1927年4月生。西北工学院毕业。海口市二建公司、海口市质量监测站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委员。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谢炳明 坪上镇人,1950年5月生。湖南省教育学院毕业。新邵七中中学高级教师。
  谢树棠 陈家桥乡人,1929年1月生。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娄底师专任物理系教授。著有《基础物理基本概念辨析》、《启动式教学初论》。1989年获湖南省劳动模范和娄底地区特等劳模称号。
  谢锡棋 洪溪乡人,1936年1月生。北京工业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副教授。与人合作编著有《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现代学科辞典1。
  谢家汉 坪上镇人,1921年1月生。1946年重庆大学毕业。解放后,先后主持或参与抚顺铝厂等数十个大型厂矿的建设设计工作。现为化学工业部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谢家泽 坪上镇人,1911年生。1934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工科大学。1940年任中央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是我国水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谢祚孚 坪上镇人,1931年12月生。1949年参加“新民主主义研究会”从事地下革命工作。解放后先后任湖南大学学生会主席、《长沙晚报》记者、副总编辑、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潇湘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现任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谢祚浑 坪上镇人,1933年5月生。武汉大学毕业。大连水产学院副教授。有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一等奖,3项成果获部级奖励。与人合著有《淡水生物学》、《黄河水系渔业资源》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谢祚咸 坪上镇人,1943年1月生。湖南农学院毕业。娄底地区茶叶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主编《茶树栽培技术》、《涟源茶叶》(期刊)。主持完成5项重大科研课题,均获部、省、地区科研成果奖或技术进步奖,其研制“月芽茶”评为1988年全国名茶。
  谢祚淳 坪上镇人,1934年12月生。华中理工大学毕业。湖南化工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湖南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化工部自动控制设计技术委员会委员。曾获湖南“优秀设计工作者”称号。
  谢清安 坪上镇人,1954年2月生。湖南农学院毕业。新邵县物资局局长兼党组书记,高级政工师。
  谢清桂 坪上镇人,1936年9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历任新邵二中、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谢偶生 新田铺镇,1934年10月生。毕业于邵阳军分区卫生学校。邵阳医药站高级工程师。编有《常用化学试剂手册》。
  谢湘生 坪上镇人,1938年7月生。新邵县文化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发表音乐作品50余首。
  谢喜凡 坪上镇人,1937年9月生。湖南医学院毕业。邵阳职工疗养院副主任医师。
  谢新安 扶锡乡人,1930年9月生。新疆俄语专科学校毕业。兰州市外语学校高级教师。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甘肃省分会会员、兰州市教育工会职工书画协会常务理事,兰州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其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内外的大型书法展览并被选送至日本展出。
  谢颖新 扶锡乡人,1937年11月生。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北京科技大学史志编纂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真、行、篆、隶、草皆能,笔法秀丽遒劲。作品远传日本和欧、美各国。有作品收入《千家诗四体书法丛书》和《唐诗三百首四体书法丛书》。编辑出版有《钢铁摇篮四十年》等。
  谢福隆 坪上镇人,1923年12月生。大专文化。解放后历任北京煤矿设计院办公室主任,河北邢台地区矿物局副总工程师等职。1981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有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984年离休。
  谢衡山 原籍新邵坪上,现籍加拿大。1925年生。1925年生。1954年留美。1958年留学加拿大获微生物博士学位。1962年任加拿在渔业部驻哈利法克斯海岛研究室主任。
  雷仗义 新田铺镇人,1934年10月生。邵阳师范学校毕业。新邵教师进修学校协理员。高级讲师。
  廖振华 土桥乡人,1932年1月生。毕业于辽宁大学。历任汕头、长沙海关科长、处长、关长等职。1986年晋升为高级关务监督。著有《海关查私学》。
  廖敦录 土桥乡人,1939年5月生。武汉测绘学院毕业。先后在国家测绘总局、河北省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工作,为河北省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测绘行业协会理事。1988年晋升为副编审。主编有《河北省交通地名图册》,与人合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北省》卷等。
  谭士珍 下源乡人,1933年5月生。大专文化。1949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转业从事文学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军事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怀化地区文联副主席。先后出版长篇、中篇小说,散文、电视剧本八部。其中《袁隆平浑名考》获全国报纸连载作品特等奖。
  谭如芬 祖籍新邵下源,现籍美国。曾任台湾省海军中将舰长。1985年定居美国。
  颜海涛 岱水桥乡人,1943年7月生。湖南师范学院毕业。现为邵阳师范学校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主编有《可爱的邵阳》。
  潘 严塘镇人,1909年6月生。黄浦军校高校班五期毕业。曾任国民党部队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少将参议,湖南郴县县长,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少将政工处长,湖南省绥靖总司令部少将政工处处长。解放后任湖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新邵县政协副主席。
  潘伦桃 雀塘乡人,1942年3月生。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有色金属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90年出席稀有金属加工国际学术会,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中青年专家。有2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戴雄 双峰县人,1930年10月生。1957年东北工学院毕业。新邵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