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63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宗教
分类号: B929.2
页数: 3
页码: 587-58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邵县宗教的记事,其中包括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
关键词: 宗教 新邵县 宗教组织

内容

境内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晋时有文斤在高顶山(今五星乡文斤山)修道。明代佛教盛行,同时传入伊斯兰教。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县境有寺、庵60余所,庙、观30余所。时高凤村(今迎光桥、十字路一带)广10里,袤24里地即有寺庵殿观10所。民国时期,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解放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1950年,境内有各派宗教活动场所368处,宗教产田517亩,各教教徒1500余人。1951年土地改革,没收教会产田,僧尼道士大多分得田地,还俗归农,部分寺观改建学校或民房。1953~1955年,取缔披着宗教外衣进行反革命活动的反动会道门组织,宗教界实行“三自”(自给、自养、自传)革新。1958年不适当地拆毁一些庵寺,抑制正常的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中,焚神像、毁牌坊,宗教活动统被当作“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破除。1978年后,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些名庵古寺逐渐修复,正当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1989年,全县有宗教活动场所20处,教徒400余人。
  第一节 道教
  今五星乡文斤山尚存的文仙观是县境历史最久的道观。文斤号超然,江西南昌人,东晋咸康中(335~342)为高平令时弃官隐于高顶(鼎)山,谓其得道羽化,后人称文仙。高顶山改称文仙山(又称文斤山)。有文仙观、灵真观、元宵观,历代皇朝多次敕封,石碑林立。元至正年间(1341~1368),观殿毁于兵。明永乐三年(1405)重修,隆庆六年(1572)又毁于火,万历四十八年(1620)修复。清代及至民国时期,除文仙山殿观外,境内尚有石埠观、朝源观等10多所道观、宫、殿。
  1950~1958年,多数道观改作别用,道士改业。1989年,存道观4处,即:五星乡文仙观、寺门前乡白鹤观、花桥乡莲池观、长冲铺乡烟山观。共道教徒127人,在家务农为主,有的间或为人打醮,做道场。
  第二节 佛教
  县境佛寺始建于宋。龙溪铺大名寺(又名大名禅院)于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建,三溪桥兴福寺于宝祐年间(1253~1258)建,巨口铺白云岩妙音寺于宝祐年间(1253~1258)建。壕塘万松庵规模宏大,殿堂上塑有几吨重的佛祖铜像。清末县境较大的寺庵有60多所。
  民国时期,兴福寺改建为学校,其他寺庙仍香火旺盛,除长年坐庵敬神念经的僧尼外,每月有十几日由地方人士轮值“还佛会”。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习信拜佛居多。各人带香楮和米,由还佛会者供应菜油豆蔬办好中餐。俗话“上庵堂讲媳妇,下庵堂论豆腐”,即指拜佛老妇上下山唠叨情景。民国20~30年(1931~1941)龙山药王殿每年农历七、八、九月,香火鼎盛,邵阳、湘乡、安化、新化朝香客络绎不绝,住持僧每年纳香火资40余元银洋给龙山镇。
  建县初,全县有和尚250人,尼姑92人。以后相继死亡、还俗。多数寺庵毁于1958年。至1989年有和尚22人,尼姑34人。此61人中,有19人是解放后皈依佛门的弟子。他们有的只在家念经供佛,长年坐庵的有和尚4人,尼姑32人。县内佛教分属南岳南方堂和清云堂两支根系。南方堂以白云岩毗卢寺住持唐明德为家师,龙溪铺天龙庵、巨口铺天台庵、迎光乡翟家庵、新田铺保命寺、田心乡兴隆殿均属南方堂所派生;清云堂以龙溪铺大名禅院住持释灵觉为家师,派生妙音寺、牧云寺、周家庵。
  1989年全县有15所寺庵。其中旧庵8所,即巨口铺乡白云岩妙音寺(顶庵)、毗卢寺(中庵)、牧云寺(花庵)、迎光乡庆法禅院(翟家庵)、五星乡万寿庵、太芝庙乡黄龙寺、扶锡乡复兴庵、洪溪乡凤形庵;新修复7所,即巨口铺乡周家庵(护国庵)、天台庵、龙溪铺天龙禅院(天龙庵、朝脚庵)、大名禅院、栖云禅院、田心乡兴隆殿、新田铺乡保命寺。白云岩被列为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接待上万人次的香客与游人,山上毗卢寺住持唐明德被选为邵阳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新邵县政协委员。周家庵和大名寺香火较盛。其余寺院除观音诞辰,成道日,涅槃日香火较盛外,平日门院冷落,香客稀少。
  附:新邵县境晚清时期寺庙道观名
  白云庵、净心庵、慈云寺、湖城庙、中止观、石埠观、西莲观、白鹤观、昆山庵、龟峰庵、春城庵、南岳庙、极乐庵、松石林、祇树林、海幢庵、玉屏峰庵、护国寺、最胜庵、三宜庵、灵应山寺、桃仙庵、龙会庵、中庵、迎仙观、罗汉寺、关圣殿、禹王庙、风子庙、万松庵、岳平顶庵、康济庙、张真人殿、狮子岩寺、黄皮冲寺、黄花洞寺、回龙寺、石龙寺、观音阁、西竹庵、朝阳阁、城衡庙、兴福寺、静乐庵、东岳庙、罗黄庙、撞水庵、杨家庵、碧云庵、希福寺、妙云庵、潮源庵、潮源观、大觉寺、烟竹庵、福庆庵、白浪寺、大凌峰寺、天螺庵、朝阳观、镫笼庵、日兴庵、玉屏庵、翟姓庵、望日庵、和兴庵、福寿庵、朝阳庵、白社庵、岩下观、开通寺、南山寺、梅峰观
  第三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俗称回教,又称清真教或天方教。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回族人民迁居境内传入。1989年,全县有穆斯林361人,主要居住在1镇3乡,即酿溪镇55人,壕塘乡162人,长冲铺乡63人,陈家桥乡38人。县境无阿訇和清真寺,只有寺董2人,老师傅9人。教徒的宗教活动分别在邵东县仰山殿清真寺、邵阳市东寺、邵阳市南寺、邵阳市郊茶元头清真寺进行。伊斯兰教老师傅马国伟被推为县政协委员、邵阳市伊斯兰教协会常委。
  第四节 基督教
  县境基督教系邵阳基督教联合会分支,有中华内地会、真耶稣教会、循道公会三个派系。民国4年(1915)起三派先后传入,相继设10处祈祷点,发展教徒220人。新中国成立后,外籍传教士先后回国,本地传教士至1956年停止传教,1959年下半年始,全部停止活动。80年代恢复正常活动,现有教徒37人。
  中华内地会 民国4年(1915),邵阳内地会总堂德籍牧师梅叶尔、管仁恩派罗松林(陈家桥人)和李希贤(今花桥乡人)在酿溪和柳家桥分别设立分会。民国7年(1918),牧师苏学博创巨口铺分会,胡湘泉在龙溪铺石源(今龙溪铺朝阳村)创福音堂祈祷所。民国12年(1923),德籍牧师在铜鼓岩(今属巨口铺乡)修建避暑别墅。民国22年(1933),梅叶尔创建龙口溪支堂,管仁恩创建高桥支堂。民国31年(1942),刘蒙爱在今小塘乡大井塘设横板桥祈祷所。以上7处先后发展教徒143人,现有15人。
  真耶稣教会 民国25年(1936)周达泉在专塘铺成立邵阳真耶稣教会专塘铺区会,发展教徒36名,后又在潭府一带发展教徒31名,设潭府区会,现两地共有教徒20名。
  循道公会 邵阳联区派人在今新田铺小水江设立过祈祷聚会点,教徒9人;雀塘乡有2人在邵阳市郊田家栗山参加循道会,解放后无活动。
  基督教徒毕典,现为县政协委员,邵阳市基督教协会和“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
  第五节 天主教
  民国18年(1929),匈牙利籍司锋叶多义在龙口溪村黄协堂家设立天主教龙口溪分堂,直属邵阳监牧区管辖。民国19年(1930),匈牙利籍神甫方正德、龙博义在时荣桥设天主教时荣分堂,直属新化本堂管辖。各发展教徒21名,因乡民多不信“洋教”,教徒越来越少,时荣分堂民国21年(1932)、龙口溪分堂民国33年(1944)停止活动,现存原教徒8人。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