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62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
页数: 7
页码: 564-57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邵县群众文化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文化馆、站、民间文艺等。
关键词: 文化艺术 群众文化 新邵县

内容

第一节 文化馆、站
  一、文化馆
  县文化馆于1952年9月始建,定编3人,租用酿溪镇小河街民房为馆舍。主要任务是下乡放映幻灯,宣传中心工作。1954年,建两层楼房馆舍1栋,设图书室、排练室、游艺室,面向群众开放。1969年文化馆被撤。1972年恢复并新建馆舍。1989年,有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书法、摄影等专业辅导干部10人。置有彩色电视机、录像机、照相机、收录机、扩音机、乐器、美术展览框架板、戏剧服装导具、舞台灯光幕布等设备。建馆以来,在中共新邵县委宣传部领导下,曾多次组织业余剧团、业余文艺宣传队参加文艺会演或调演,上山下乡巡回演出;收集整理民间文艺资料;先后创办《映山红》、《新邵文艺》、《野菊花》等文艺刊物;发表大量反映现代生活的文艺作品,演唱资料,繁荣群众创作;开办各种文艺创作学习班,培养了一批业余文艺骨干;配合各项政治、经济活动和中心工作,广泛开展文艺宣传。
  二、文化站
  1954年6月建陈家坊文化站。1957年1月建坪上文化站。文化站举办图书阅览、幻灯放映、墙报、会演等项活动,并对所在区属乡、队俱乐部、业余剧团、文化室进行业务辅导。1959年全县建40个文化站,同时将公办改为民办公助体制。每站配备半脱产辅导员1名。1960~1962年,文化站相继被撤。1963年复建32个,站辅导员每月领取误工补贴费12元。1966年文化站再度被撤。1972年复建34个,辅导员补助费每月提为16元。1979年撤销半脱产辅导员编制,全县留下17个辅导员转为全脱产,享受公社干部同等待遇。太芝庙乡文化站辟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电视室、体育场、电影放映场,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他们写的《竹乡音乐会》、《山区跳起迪斯科》二文,在文化部编辑的《群众文化》杂志上刊出。1985年该站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单位。1989年,全县有乡文化站17个。
  第二节 民间文艺
  一、民间文学
  (一)、民歌
  境内流传的民歌有劳动号子、山歌、田歌、儿歌、风俗歌曲。劳动号子有船夫号子、打夯号子、伐木号子、矿山炼铁号子、井下拖煤号子、石工号子等。石工号子比较成套,分长号、短号、急号三大类。长号用于拉石头,短号用于撬石头,急号用于抬石头上坡过坳。呼号歌词即兴编唱,做什么唱什么,见什么唱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陆续产生许多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的山歌、民歌。1956年始,对民间音乐资料进行普查收集。1964年、1972年、1980年三次整理民间音乐资料1500余首,编印《新邵县民间音乐资料选》三期。1980年重点整理上送,其中资江船夫号子、石马江石工号子及其它民歌共125首被选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附:民歌选辑
  麻雀子
  麻雀子,尾巴长,打起鼓,嫁姑娘,去时梅花飘,归时梅子黄。眼泪汪汪挂念娘。
  麻雀子,尾巴长,讨了婆娘不要娘。……
  麻雀子,跳呀跳,跳到姐姐屋门口,姐姐你莫笑,如今老弟当了皱(贫困),没有钱呀米也要,没有米呀谷也要。
  大月光
  大月光,细月光。挑担水,洗学堂。洗得学堂耀耀光,学堂背后一眼塘。捉个草鱼尺半长,娘一边,爷一边,公公奶奶没一边,背起蓑衣喊皇天。
  懒汉懒
  懒汉懒,织毛毯。毛毯织不成,要想去搓绳。搓绳搓不紧,要想去烧饼。烧饼烧不熟,要想去破竹。破竹破不细,要想织斗笠。斗笠织不好,要想去扯草。扯草扯得慢,只好吃光饭。光饭吃不成,只好苦一生。
  放船出了岣嵝门
  放船出了岣嵝门,艄公放了胆,客人定了魂。
  黄牛仔
  黄牛仔、水牛仔,牵到蓝田兑麦子。麦子黄,兑凤凰。凤凰飞,兑只鸡。鸡不啼,兑架犁。犁不转(zhuan),兑把扇。扇没风,兑皮棕。棕没毛,兑个桃。桃不甜,兑包盐。盐不咸,兑臭坛。臭坛苦,兑只鼓。……
  萤火虫
  萤火虫,屁股光,偷我钥匙开我仓。仓里没有粮,萤火虫眼光光。
  仓里有蝙蝠,萤火虫喊姐夫,姐夫饿着肚,要把啊舅捕,萤火虫吓得直磕头,后悔不该当小偷。
  长工歌
  正月里,去起工,银子写不得二三两,衣衫穿不得两三身。
  二月里,去写工,背起包袱雨伞去,丢落妻子在家中。
  三月里,三月三,长工难做粪难担,〓箕放在田埂上,扁担钉在桐子山。
  四月里,艳阳天,浑浑天亮去耙田,耙田耙了三亩三,还冒回去吃早饭。
  五月里,是端阳,支了钱米回去养爹娘,前头银子称二两,后头银子冒落当,不肯称来不肯称,留下长工伢子保本身。
  六月里,去尝新,老板杀了肥猪百多斤,精肉肥肉都不煮,只把骨头哄长工,三根骨头夹一根,咽得颈骨里头伸。
  七月里来看水天,年年有个七月半,看见茅蔸就是鬼,看见影子吓掉魂,伤风头痛靠何人。
  八月里,扮禾天,老板送饭到田边。双手捧起谷子看,喜得东家眯起眼,哪管我长工累死口朝天。
  九月里,是重阳。重阳美酒桂花香。老板煮酒拌沙糖,长工得不到半点尝。
  十月里来十月十,又打霜来又吹风,叹长工,不得空。晴天要把土来做,雨天就把田来冬。
  十一月里来担柴天,一肩担到老板门前,老板娘,嫌轻哩,筛杯茶来扮起脸。
  十二月里来是年底,老板待酒一桌吃。口口相劝多吃杯,明年帮工是现的,长工回敬老板说,明年长工请别个,一路牛屎一路屁,长工再不受你恶狗气!
  情歌
  唱支山歌给妹听 看妹知情不知情
  月圆要待十五夜 唱歌还要妹接音
  你看天上那朵云 又象下雨又象晴
  你看路上那个妹 又想唱歌又怕人
  两厢菜园一堵墙 苦瓜丝瓜种两样
  郎吃苦瓜苦想妹 妹吃丝瓜思想郎
  高山点荞不用灰 小郎恋妹不要媒
  成双成对我和你 多个媒人惹是非
  唱首山歌给党听
  歌儿越唱越起劲 唱首山歌给党听
  不是党的领导好 哪得今天日月明
  社会主义是明灯
  唱了一声又一声 哪些歌儿最时新
  开放改革党引路 社会主义是明灯
  好前程
  好前程呀花似锦 妹妹一听就知音
  开放改革明灯照 四化建设步不停
  人民与党心连心
  火车沿着铁轨走 江河向着东方流
  地球绕着太阳转 人民跟着共产党走
  妈爱儿女纯又纯 党爱人民真又真
  儿女爱妈亲又亲 人民爱党深又深
  竹根长笋皮贴皮 大蒜出生身挨身
  玉米结籽颗挤颗 人民与党心连心
  柴禾越多火越旺 大树越高根越深
  改革越好民越富 共产党越来越英明
  (二)故事、传说
  县文化馆搜集民间故事资料2000多件,180多万字,1986年从中精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212件,编印出版《新邵民间故事》一书,20万字。兹摘选三则:
  陡岭烟叶
  明正德皇帝访江南时,一天来到宝庆北乡严塘的石山园。这地方有三个小岭,路虽不长,却十分陡峻。正德爬上岭,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回头一看,不由啧了一声:“好陡的岭”!“陡岭”从此得名。当正德找到一块石板就坐歇息时,烟地里有位老农歇工招呼他,双手递过烟筒请抽烟。正德接过烟筒连抽几口,疲劳顿失,精神大振,连连赞道:“好烟、好烟!”。以后,陡岭烟叶便驰名开来。宝庆城乡流传:“扯着西坪山、盖上洞庭湖”的民谣,意指陡岭方园十几里即西坪山一带,烟叶远销益阳、汉口,运烟船只如云,填满洞庭湖。
  严塘永兴桥故事
  民国13年(1924),湖南陆军第二师三旅六团第一营代理营长彭德怀率领几名士兵往严塘执行公务,行至拱桥铺(今严塘乡坳背村)时,但见泥泞的河岸上挤满人群。彭德怀上前探问,当地一长老说:这里是北路通道,河上原有一座石拱桥,前几天龙王老子发怒,连降暴雨,洪水把石拱桥卷走了。彭德怀说:要是在这里再修一座坚固的桥就好了。旁边一位面带菜色的村民说:长官,桥是想修,只是青黄不接,连锅都揭不开,哪有钱来修桥罗。彭德怀听了默默无语。少顷,他从身上掏出个小小布包,将包里的五块银元交给在场的当地人何南山,并请何充头为地方百姓做件好事。然后说声“失陪”就走了。何南山不负重托,与乐于行善的何上诗一起奔波筹措,终于募集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两年后,一座坚实壮观的两孔石桥竣工,命名为永兴桥,桥北有一块八尺高的石碑,正面镌刻着彭德怀及其他捐款人的姓名。
  保印
  中国革命博物馆存放有颗易易乡农民协会用过的长方形大印。保存这颗大印,有段不寻常的故事:民国15年(1926)冬,邵阳县易易乡(今新邵县太芝庙乡)成立农民协会,刻制了“易易乡农民协会”印章,用它
  签署布告、封条、行使农会一切权力。不料风云突变,民国16年(1927)农历5月29日深夜,易易乡农会会员李雁丰睡得正甜,急促的敲门声把他惊醒,听得出是农会委员长陈致清的呼唤,雁丰忙起床迎委员长进屋。陈致清急从怀里掏出个长方形的铁盒子交给雁丰说:“敌人追杀我们了,上级指示我们暂时离开这里,我们决定将这个铁盒交你保管。里面的东西贵重呀!”。“好!有我在,就有铁盒在”雁丰立刻答应。“我们相信你!”致清转身就走。雁丰闩上门,点亮桐油灯,揭开铁盒一看,只见里面放着一个长六寸,宽三寸、高五寸的楠木木条,底边沾满鲜红的印油,哦,原来是农会的大印!雁丰找来红布,把铁盒包好,藏在楼上墙里。“清乡团”多次抄农会会员的家也没找到这颗大印。1949年10月易易乡解放,李雁丰把大印取出来,送交区委书记李桐林,再转送北京,就是我们今天在革命博物馆里看到的这颗长方大印。
  (三)对联、趣话
  龙山药王殿门联
  宫阙生虚空天章云汉
  造化钟神秀仙露金茎
  妙音寺岩门联
  云郁山峨云是山山是云云卷云舒山自在
  风清洞古风生洞洞生风风嘘风吸洞无心
  白云岩福德堂门联
  白云点头迎远客
  云山深处住尊神
  三溪桥亭联
  古刹近宫墙于焉咏于焉游山色溪声堪悟道
  故园成市镇或欲藏或欲憩霜晨月夜免迷津
  岣嵝门亭联
  到此便招凉何须多竹
  欣然能止渴殊胜望梅
  铜鼓岩张真人殿门联
  铜柱锁资江卓卓乎一方保障
  矿山齐泰岳岩岩然万姓翘瞻
  刘策成挽蔡锷联
  松老藏龙化身自应归东海
  坡高落凤余威犹足震西川
  新建赛双清亭联
  漱石枕流山水争雄极目江天歌盛世
  新亭踞岭台阁竞秀怡情风月赛双清
  山女择婿
  早年,陈家坊有个年轻姑娘名叫李玲慧,生性聪明,心灵手巧,许多财主少爷找她求婚,她不理睬。有天,同时来三个后生——裁缝、屠夫两个穿戴整齐,故作斯文,想讨玲慧喜爱;第三个身穿老土布衣,大头裤,腰系汗布,看得出是个地地道道的种田人。玲慧问:“三位在家做何生意?那个的事业好,谁讲得好,我就……喜欢他。”说完,脸红到脖子,急于用手捂着脸。
  只见第一个裁缝,整整衣服,抖抖精神说:“手拿剪刀锋锋快,尺码压条随身带;人家没衣穿,我丝绸缎绵当被盖。”第二个屠夫接着说:“手拿屠刀锋锋快,刮瓢挺棍随身带;人家没肉吃,我猪肝心肺当小菜。”第三个庄稼汉说:“手拿锄头锋锋快,蓑衣斗蓬随身带,人家没饭吃,我荞麦谷子还有卖。”玲慧看看三人,暗自思忖,三人都讲得好,但这庄稼汉似乎更朴实,便开口说:“裁缝、屠夫你莫怪,两人手艺也不赖(不错),我不论家财,种田大哥是我的爱”。后来,山女与这庄稼汉完婚。
  二、民间演唱
  (一)民乐
  民间乐器一般在婚、丧、喜庆节日使用。管乐有锁呐、笛、箫,弦乐有二胡(包括高胡、低胡、板胡)、京胡、大筒、月琴、琵琶、三弦等;打击乐有铜鼓牌子、夜鼓、耍锣鼓、八音铜鼓、七打(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云锣、木鱼)等。民国时,白宁(今属岱水桥乡)唐醒之(士洪),以拉京胡和弹七弦琴著称。解放后,名乐师有吕昆山、陈东阳等。七十年代,酿溪有十几个工人,居民自费办起各类西洋乐器和扩音器材,成立业余铜管乐队,常年为婚、葬、典礼服务。
  (二)曲艺
  流传曲艺有小调、丝弦、渔鼓、莲花闹、打土地、霸王鞭等。小调各地流行,农闲时,村民自拉自唱,自我娱乐。主要曲目有《正月子飘》、《采茶》、《十双鞋子》、《孟姜女寻夫》等。丝弦一般采用武冈丝弦小曲,流行于言栗、小塘一带。渔鼓又称唱道情,渔鼓上带一钹,艺人边唱边敲,走乡串户乞赏。莲花闹又称快板,一人手拿竹板或铜钱一串,边敲边唱,节奏快,语言生动流畅富有韵味。打土地又称赞土地,表演者手持扎有草把的红香棍,头带土地神像面具,上门就将香棍插在堂屋中,以便主人敬香。“土地神”边唱边敲小碗锣、脚踩舞步,形态憨厚。土地唱词是一串招财见喜的恭维韵语,如“两扇财门大打开,招财土地送财来,一步二步莲花朵,三步四步进香火……”。以上这些曲艺形式,解放前多用于自娱或乞讨谋生,解放后,厂矿、学校移植改作宣传形式,大量反映新人新事,群众喜闻乐见。
  (三)舞蹈
  龙灯 俗称舞龙,又称舞故事。地方建醮求雨,族间清明扫墓或新春流行龙舞。“龙”有布龙、纸龙、草龙三种,从头到尾三至五丈长,一般7到11人操纵。基本动作有双龙抢宝,青龙戏珠,腾云驾雾,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舞龙队配有口齿伶俐、文思敏捷的人进行即兴对断,名曰“断龙”。断龙语为赞新郎、赞新居、贺生产兴隆等类韵语。1989年,县内有民间舞龙队380个。
  狮子舞 俗称耍狮子。1人掌握狮头,1人操作狮身和尾部,前动后跟,配合默契。狮子前面还有1人挥动彩绸扎成的绣球逗狮起舞。基本动作有摇头、伸腰、摆尾、搔痒、舔足、滚翻、狮子滚球、狮子拜月、雄师下山、雄狮出洞、双狮抢宝等。鼓乐配奏动听,憨态活现,深受群众喜爱。1989年,县内有舞狮队220个。
  采莲船 一男一女,一船一浆,动作形象风趣,分为荡船、飘船、撑篙、点篙、双摇浆、单摇浆、横摆浆、跑步撑篙、云步摆浆等各式舞步。
  渔翁戏蚌 表演渔翁和蚌壳女精调弄的舞蹈,有摸拿、撤网、夹头、夹臂、夹手、夹脚等类动作。
  送春牛 坪上、龙溪铺一带,随龙舞或狮舞表演之后,往往继演“送春牛”舞。犁田、耙田动作贯穿整个舞蹈过程,乡土气息浓。
  车马灯 一丑推车,一旦坐车,一丑骑马,三人表演。丑旦居两面旗中,饰坐车状;骑士身前饰竹绸马头,身后饰马臀马尾,手执马鞭和大刀,身着古典大靠,表现出车马上坡、下坡、陷沟、急行、缓步等各种行进中的动作,维妙维肖。解放后,乡间多运用此种民间艺术形式,宣传各项中心工作。
  宗教祭祀舞蹈 陈家坊、孙家桥、坪上、龙溪铺一带,解放前流行一套巫道庆贺法事。如庆家主、庆娘娘、庆梅山、庆土地、驱傩等。庆家主又称庆太公,做法官、巫师发鼓吹角、戴法冠、插花牌、衣赭色灵衣,且舞且唱。庆娘娘的法事,日间与庆家主相类似,入夜则内容更多,有各色迷信故事歌舞,如“凤凰摆渡”、“假背真”、“元娘劝酒”等,通宵达旦,歌舞缠绵。据传娘娘神属女性,常附于女身,使之昏迷不省,言行异常,信奉者延巫道接待娘娘,择期庆贺,故名“庆娘娘”。庆娘娘全套法事要七天七夜才能做完。庆梅山法事中,有扮演打渔的、打猎的、看鸭子的。庆土地则扮演“土地游春”。驱傩俗名充傩,又名作大福,每因人罹疾,诊有妖鬼作祟,故作驱傩法事驱灾,巫师于昏夜行之,彻夜不辍。此类法事歌舞,解放后明显减少。
  (四)木偶戏
  县境木偶戏也较为流行,解放前夕有10副戏箱,50多名艺员。50年代都转入农业生产。1963年,有苏先棣、唐来生经批准成立两个木偶剧团,共有艺人20名。1965年12月,因在旧祠堂危楼上演出发生伤亡事故予以取缔。80年代,农村木偶剧团又逐渐恢复旧业。1989年有4副戏箱,艺人30名。县境还流传一种“扁担戏”,又称“被窝戏”。布围内一人操作,吹拉弹唱,双脚踩动锣鼓敲打,手顶木偶表现。
  三、民间工艺美术
  (一)雕塑
  新邵民间雕塑源流已久,一些祠、庙、桥、亭,尚留有部分民间艺人制作的泥塑、木雕、石雕精品。原大同高小(今新邵第二中学)门前有一对白石狮,工艺精美,清道光初年修建文昌宫时雕成,堪称传世之作。20世纪50年代,巨口铺、言栗、五星等地有版画、年画、图案花纸、门画和制作印花布被面、头巾、围裙的雕板艺术。60年代,小塘花凿师谢玉元制作的竹木雕品,远销海外。80年代,潭府民间艺人制作的螃蟹、青蛙一类石雕虫鱼成品,销往广东沿海城市。1986年,袁胜初的版画《绣》入选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版画技法集》。1991年7月,县文化局举办“李仙凡根雕艺术展览”。
  (二)剪纸、扎纸
  县境内有为死者焚化灵屋、花圈习俗,民间纸扎艺人各地皆有。新田铺邓惠冬兄弟和酿溪孙茂林父子皆为纸马世家,他们所制灵屋、花鸟、狮子、龙头、技术精巧。李生华创作的剪纸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入选1987年省美展获奖。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