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医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62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医药
分类号: R19
页数: 3
页码: 560-562
摘要: 本章概括了新邵县医药药店、药品经营、制药、中药材资源调查与种植的情况。
关键词: 医药卫生 新邵县 医药

内容

第一节 药店
  宋皇祐年间(1049~1054),境内龙山太芝庙建有康济堂,为采集、制作、销售中药之所。并有大夫坐堂应诊。后宝庆府赐额“普济”。嘉熙元年(1237年)2月,由尚书省牒赐“普济碑”。清末至民国初年,境内一些集镇有药店近40家,抗日战争期间多数倒闭,日军投降后逐渐恢复。1949年境内有药店101家。1953年坪上区9家,栗滩区1家和酿溪两家归口于工商联,少数几家倒闭,大多数投股于联合诊所。归口工商联的药店于1956年过渡为公私合营。1959年并入公社卫生院,1962年分出。坪上区重建10家公私合营药店,归口于县药材公司管辖。1970年坪上区10家药店撤销。1989年全县有药店49家,其中私营42家。
  第二节 药品经营
  民国时期,新邵境域没有药材批发商行。药店经营的药品分别到邵阳、蓝田、新化等地进货。但也有部分本地产品经制作后出售。1954年成立新邵县供销社供应经理部药材批发门市部,经营中、西、成药和医疗器械及兽药批发业务。1956年5月,该门市部更名为“中国药材公司新邵县购销站”,归口于商业局。1957年更名为“新邵县药材公司”,归口于卫生科管辖。负责全县药材生产采购和销售任务。1962年,药材收购任务11万元,完成13.5万元,品种有前胡、续断等108个,药品购进总额21.3万元,其中中、成药14万元,西药和医械73000元;药品销售总额22.5万元,其中中、成药13.6万元,西药及医械89000元。1963年,县药材公司归口于商业局。1965年元月,邵阳地区制订全区中药材统一加工规范,是年6~9月全县组织一个中西药检查小组,对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包括医疗点)的中、西药逐样进行检查验证,对过期、变质、伪劣商品一律予以销毁。共销毁120多个品种,值人民币17098元。其中中、成药10068元,西药7030元。此后,县每年检查一次,并将“五好”(政治思想好、药品储藏保管好、依法炮制好、剧毒麻醉药“三专”保管好、清洁卫生好),“三无”(药品无虫伤鼠咬、无霉坏变质、无灰屑杂质)、“三齐全”(加工炮制工具齐全、贮藏器皿齐全、加工炮制辅助材料齐全)等作为商品质量检查的标准。1974年12月,邵阳地区药政管理和药品质量现场会在陈家坊公社召开,充分肯定和推广了新邵的经验。是年,药品购进总额为108.94万元,其中中、成药为12.01万元,西药及医械为96.93万元;药品销售总额为113.6万元,其中中、成药为13.01万元,西药及医械100.59万元。1983年县药材公司划归邵阳市医药局管理。1984年6月,晋升为正科级单位,设业储、人教、生产、财计股和企业、行政办公室。1985年10月成立药品管理的专设机构——“新邵县药品检验所”。1986年7月,开始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从此,药品管理实行法治。1987年,全县组织药品执法检查,受检面50%,中药检查8440个品种(次),合格率达92.2%;西药检查8337个品种(次),合格率达99.6%。发现中药伪品8个,计296公斤,劣药55个品种(次),计350公斤。从西药中发现非药品2件,价值930元,劣药40多个品种(次)。共销毁伪劣药价值7000余元,罚款900多元。全年共做中药材性状显微镜检验品种47个,检出伪劣药品23个。1988年又查处销毁伪劣药184公斤,值4029元。1989年全年购进药品总额637.35万元。其中中、成药165.6万元,经营品种1040个;西药、医械471.75万元,经营品种1230个。药品销售总额606.79万元,其中中、成药220.22万元,西药、医械386.57万元。
  第三节 制药
  民国时期,境内各药店对中药材基本上能依法炮制,并能根据病情需要加工制作膏、丹、丸、散。但没有专设制药机械。1958年4月,成立新邵县制药厂,有职工25名,属集体所有制性质,设中成药和西药车间。中成药车间制作六一散、济众水、冰硼散、保和丸、当归精、全鹿丸、五积散、神曲等16个品种,在邵阳地区内销售;西药车间则配置碘酊、红汞、龙胆紫、颠茄合剂、橙皮酊等简单酊水剂和外用软膏等,在本县内销售。1961年2月制药厂转为地方国营,有职工32人,属全民所有制性质。1962年因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关闭。60年代后期县人民医院建立大输液制剂室,供本院使用。1975年1月,县药材公司在新涟街建立中药饮片加工厂,加工品种有260多个。
  第四节 中药材资源调查与种植
  资源调查 1959年3月,成立新邵县医药科学研究所,调查县境中药材资源,采得标本465个品种,其中历代本草学可查阅到的235种,编辑《新邵县中草药汇编》12万字,共载药物172种,分别记述了药味功能和临床运用配方以及生长特性,栽培技术采收季节等。并附方350余个;还汇集历代本草学的有关论述,每种药附有图谱。1963年县医科所撤销。1970年县抽调3名工作人员参加全省“薯蓣”调查,对全县的薯蓣资源取得了详细的资料。1986年抽调人员组成药材普查工作队,查清全县共有中草药765种,1050味,分属202科,其中全国重点普查品种有270种,蕴藏量为3879吨,编出《新邵县中药材资源普查资料集》,录标本643种,彩照112幅,记叙较全面。
  种植 民国时期,扶锡、枫高、严塘一带种植玉竹、白芍、丹皮等品种,面积约300亩;陈家坊一带种有枳壳100多亩。庭院栽植数株者,各地皆有。1959年县药材公司成立药材生产组。1961年从安徽购进丹皮种苗(籽),在坪上等公社试种成功,种植面积300余亩。以后陆续引进三七、天麻、白术等均获成功。并改银花、栀子、茯苓为家种。1965年全县种植药材850余亩,20余个品种。至1983年全县药材种植发展到2309亩,计34个品种。从1952~1986年止,县境的家种药材品种42个(即玉竹、栀子、枳壳、银花、木瓜、白芍、丹皮、杜仲、厚朴、黄柏、枣仁、天麻、白术、三七、牛子、白芷、桔梗、菊花、前胡、黑故子、瓜蒌、百合、瞿麦草、黄芪、党参、独活、射干、花粉、防风、生地、川芎、西芎、银杏、草决明、苡米、玄参、贝母、土鳖、白花蛇、蜈蚣、僵蚕、附子),北药南移品种黄芪、生地等,由于产量低而淘汰。1989年尚存品种38个,面积2000亩。其中在100亩以上品种有玉竹、枳壳、栀子、银花、白芍、丹皮和属林木药材的杜仲、厚朴、黄柏等。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