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篇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610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八篇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64
页数: 16
页码: 513-528
摘要: 本篇概括了新绍县科技组织与队伍、科技管理、科技普及与服务、科技成果、预测预报等。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学政策 新邵县

内容

清朝、民国时期,新邵境域无科技机构,专业科技人员极少,但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农业、矿业、建筑、陶瓷、纺织、造纸技术有所发展。地方名医有少量著述传世。民国2年(1913)龙山天禄公司引进赫氏炼锑技术。民国31年(1942)西医免疫和治疗技术始在龙溪铺、坪上、酿溪等地应用。
  1953年县政府调查登记农、林、牧、医等专业技术人员97人,量才使用。1956年设置农业、林业技术推广站各9个。农业开始推广使用化肥,种植双季稻,使用内燃机抽水。1958年4月,中共新邵县委、县人民委员会首次召开全县科学工作会议,成立新邵县科学工作委员会。随后县工业局、农机局、卫生科等11个单位成立科学工作研究委员会,农村有12个公社建立科研机构。大力推行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全面实施畜禽免疫注射,广泛开展工具改革活动。1961年11月,县科委撤销,科技工作由中共新邵县委宣传部领导。
  1962~1977年,县科委和各级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机构相继恢复和建立,专业科技人员增加到2397人,为1953年的24.7倍。水稻品种大面积推行“高秆改矮秆”,开始“常规稻改杂交稻”,三熟制面积不断扩大。工矿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科技人员受歧视,科技事业发展受到阻碍。
  1979年9月,中共新邵县委召开全县科学大会。随后,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县以技术推广为主的科技网络逐步形成,科技队伍迅速壮大,科技管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至1989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57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6项。各类科技人员达6030人。1985年起县科委先后4次被评为市级、3次被评为省级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第一章 科技组织与队伍
  第一节 科研机构
  一、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建于1958年12月,与新邵县鸟山农场合一,下设科研小组承担科研工作,有农技干部6人,试验基地9亩。1970年科研小组改为农科队,配有种子、植保、栽培、畜牧干部各1人,技工4人,普工15人,试验基地60亩。1979年4月农科所单独设立。1980年投资10000元,新建200平方米科研楼1栋,拥有实验室和常用仪器设备80余件,价值20000元。1981年3月,所、场再次合并。1989年有技术干部7人,试验基地60亩。
  二、县农机研究所
  1971年11月设“新邵县农具研究所”,地址在土桥公社栗山大队,归属县二轻工业站。1974年9月转归县农机局管理,更名为县农机研究所。1987年3月改为县农机技术推广站。
  三、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县林业科学研究所于1977年建于高桥苗圃,归口县林业局管理。全所面积110亩,其中标本植物园10亩。1989年技干2人,工人7人。
  四、县食用菌研究所
  县食用菌研究所于1978年4月建于酿溪镇黄家坝。始归县供销社日杂果品公司管理。1983年1月直属县供销合作社,是全省建立最早的食用菌研究所之一。1979年首批加入全国食用菌科研中心。1986年干部、职工30人,其中有技术职称和大、中专学历的7人。1988年与县营养食品厂合并。
  五、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于1979年2月建立,直属县科委。1989年有技术干部4人。
  六、县柑桔研究所
  县柑桔研究所于1979年3月创建于原种场,有技干2人,工人4人,属县农业局管理。1981年3月迁至新田铺公社严村,与县农民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附属农场合并,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归口县教委管理。
  第二节 科技推广机构
  1955年春,在高桥乡烟竹村成立全县第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956年8月,设立严塘、花桥等12个农技站。尔后,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农机、气象等部门相继成立技术推广机构,逐步形成县、区、乡三级技术推广体系。工业、财贸、医卫、文教等部门主要由县级科局内设股、站或下属单位兼管技术推广工作。1989年全县共有各类科技推广机构148个,拥有科技人员818人。
  第三节 科技队伍
  1953年县人民政府清理登记农林、畜牧、医卫等专业技术人员97人(其中有职称的6人),每万人中仅2.4人。此后,分配来县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陆续增加。1956年开始分配大专毕业生来县,加上县内专业培训和自学成才者,1964年科技人员达339人,每万人中7.4人。1977年509人,每万人中8.4人。1979年确认有技术职称的110人。1981年县人事局对65名具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全民所有制“以工代干”人员进行考核后,全部转为国家科技干部。1983年4月,中共新邵县委决定每年对工程师以上科技人员进行一次健康检查,7月1日起对在农村工作的农林院校毕业人员上浮一级工资。1984年对社会闲散和自学成才科技人员摸底考试,择优录用2人为国家科技干部。同时对389名科技人员家属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到1989年末,全县拥有各类被评聘专业技术人员6030人(其中高级77人,中级1303人,初级4650人),每万人中达85.9人,比1977年增加9倍。其中中共党员1364人,占22.6%;女性1236人,占20.5%;年龄在45岁以下3733人,占61.9%。大学本科、专科及相当大专文化程度的占58.5%。此外,民间尚有713名技术人员评定了职称,其中中级48人。
  1983~1984年,县科委对在外工作的新邵籍科技人员进行普查,登记1148人,其中在国外的35人,在港澳台的59人,在大陆工作的1054人。在大陆工作的人员中,有工程师552人,会计师16人,农艺师24人,主治医师36人,正、副教授70人,正、副研究员16人,高级工程师7人。他们中有204人与县科委建立密切联系。在天津工作的新邵籍高级工程师柳文明,1987年帮助家乡兴建金刚石工具厂,生产人造金刚石聚晶拉丝模,产品通过省级鉴定,填补省内空白。
  第二章 科技管理
  第一节 计划管理
  1958年县科委首次编制《新邵县1958~1959年科学技术工作规划(草案)》,报中共新邵县委批准实施。因《规划》指标脱离当时实际,未能实现。1973年,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科学技术办公室编制《新邵县1973~198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共安排科研与推广项目244项,至1976年完成153项。1978年春,县科委编制和组织实施科研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4月,县科委编制《新邵县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县革委会于1979年8月批转实施。《规划》提出“六五”期间全县科技发展的重点是:杂交水稻推广,土肥研究,新技术育种,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林木速生丰产技术,食用菌研究,工业节能技改,“三废”利用,电子技术应用等。1983年11月,县科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新邵县1981~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纳入全县整体规划之内。1985年10月,县科委参照此规划编制了“七.五”期间科学技术发展项目35项,列入“七.五”计划。1986年增制“星火计划”。1988年,县科委研制《新邵县1988~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纳入全县同期综合发展规划。
  1979~1989年,累计科技计划项目310项,实际完成269项,其中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88项,有56项列入省(11项)、市(45项)科技计划。
  第二节 成果管理
  1958年科技成果由县科委以现场会等形式进行总结推广。60年代起,对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等科技成果,分别由县科委和有关业务局会同上级科技、业务主管部门组织评议,推广应用。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新邵县始对科技成果进行鉴定登记。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成效的项目,由本单位向县科委申报,县科委报请上级科委组织鉴定。至1989年共鉴定157项(省鉴定10项、市75项、县76项),作为科技成果登记。发给证书的143项(农业84项、工业41项、医药卫生等18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项,省内先进水平9项,地市先进水平64项。获得各种奖励的科技人员有15438人次。成绩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者,上浮一级工资一年。县农科所农艺师毕先杰曾上浮两级工资,粟拔都、孙广生、王乔英、粟绍源、谢长仟、陈石铨都曾浮动一级工资。
  第三节 经费管理
  科技事业费 1964年,县科技事业费由省财政厅、省科委下达到地(市)、县。1980年起,科技事业费由县财政拨给县科委和县科协掌握使用。1987年始,县财政按全县总人口人平3分钱核算,划拨科普经费。1964~1989年累计拨款69.074万元,年平33000元。
  科技项目费 1978~1989年上级科委和县财政拨给县科委掌握使用的科技项目经费共77.01万元,其中指定项目经费59.35万元。此外,11年中县各业务部门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科研经费65.1万元,未列入科委管理。1985年,实行科技体制改革,科技经费由无偿拨款改为有偿回收,但仅回收10%。1989年,县财政局按全县财政总支出的0.5%,增拨科技项目费90000元。
  第四节 专利管理
  民国33年(1944)5月,国民政府公布《专利法》,境内未实施。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保护发明权和专利暂行条例》,也未执行。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开始生效以后,县科委确定由科技计划成果推广组承担专利管理工作。副组长罗崇保参加中国专利局在湖南举办的专利代理人培训班学习,由中国专利局发给“专利代理人证书”,为新邵县第一位专利代理人。至1989年承办专利申请13项,获得专利权的8项。在县级有关单位确定兼职专利联络员17人,并开办业务培训班2期,62人次。
  第五节 技术市场管理
  1985年7月,成立“新邵县技术市场”,由科技情报所兼管,归口县科委。当年组织有关领导和科技人员200人参加全国和省、市技术市场交易活动,获得有价值的科技信息77项,签订技术贸易合同6项。新邵水泥厂与湖南省材料研究所、省计算技术研究所签订“水泥生料配料微机控制技术研究合同”,由厂方投资12万元,两所派出技术人员共同研究,1986年成功。1987年投入使用,当年获益22万元。1988年1月,成立“新邵县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同年,县政府制订了《新邵县技术市场管理暂行办法》。1989年12月,县科委、工商局、税务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联合颁发《关于新邵县技术市场管理若干具体事项的规定》,技术市场由自发状态逐步走上统一管理轨道。
  第三章 科技普及与服务
  第一节 科普宣传
  民国时期,境内科学技术未被重视。新邵建县初,结合“抗美援朝”,向群众进行防毒、防细菌等科学知识宣传教育;配合“取缔反动会道门”,进行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宣传。60年代至70年代,科普宣传的主要形式,农业是蹲点办样板、现场示范、印发资料,推广农业高产技术,宣传“八字宪法”;工业是现场练兵,技术比武等科普活动,宣传“鞍钢宪法”。到80年代,科普宣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1983年3月,县科委组织农业、林业、畜牧、水产、新华书店等单位24人,举办巡回展览。出动科普巡展车2台,运送实物、图片等,到坪上、洪溪巨口铺、严塘、陈家坊、新田铺、雀塘、酿溪镇流动展出7天,宣传科学技术及生产成果。共接待群众15000人,为群众解答各种疑难问题770多个,现场技术指导2次,送发科普资料15种13万份。群众盛赞这次巡展是为他们送“财神爷”,展出内容是不说话的“哑巴老师”。展览后,农村中学科学、用科学的多了。是年,全县有17929户采用新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一般都比上年增收15%左右。壕塘乡长塘村科技示范户刘吉生采用配合饲料养猪92头,出栏45头,获纯利13045元。1984年湖南省科协给予表彰,在全省推广其经验。
  1989年是全省科技成果推广年。9月25日,由科委、科协负责组织城乡各级科技机构,统一行动,以是日为“科普日”。县城30多个科技单位和21个专业学会的科技人员一齐上街,开展“科普一条街”活动。展示科普挂图619幅,科技成果照片1048张,设置科技咨询服务台18个,印发科普资料2240份,展销科技新产品、新良种336种(件),发布科技信息245条。参观人数逾万,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年底,县政府决定将科普活动日改为科普活动周。
  第二节 科技情报
  50年代,农业、林业等局和部分厂矿企业为发展生产,开始收集利用科技情报,有的单位建立简易科技图书资料情报室。1958年,全县12个公社建立科技情报组,每组10~15人。县科学工作委员会创办四开四版《科学小报》,报导工农业生产经验及科学知识,不定期铅印发行。1971年,县属部分厂矿、学校、医疗卫生部门及区、社、大队建立科技情报点71个,有兼职情报员95人。1974年4月,县科委、县科协合办不定期《新邵科技》,一为16开铅印本。刊登党的科技政策、县内科技成果和论文;一为8开铅印小报,刊载科技信息、科技动态。1979年2月成立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1年办《科技动态》。1985年《新邵科技》停办,《科技动态》改为《科技与信息》,由县科委与情报研究所合办,分县内、县外两种版本,不定期编发。县内版为油印16开期刊,县外版为铅印8开小报。县情报所与全国29个省、市(地)的411个单位相互交流科技报刊、技术资料、科技信息,并与新邵籍在外的科技人员进行情报交流,开展情报调研。
  1986年,情报工作开始有偿服务的探索,并从以往单一的产前服务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多环节、多层次服务。逐步形成以“项目筛选——可行性论证——技术引进——协助实施”为主的科技情报“一条龙”服务。是年,县情报所收集发布长沙矿山研究院冷嵌柱齿钎头技术信息,酿溪镇大塘村要求引进。情报所派2名干部到省内外进一步调查考察,写出可行性论证报告。然后提供中介服务,协调双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并帮助筹建新邵县矿山钻具厂,生产出合格产品,远销省内外。从1979~1989年,县科委编印科技刊物53期,发行48800份。收集购置各种科技图书资料12000余册,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科技情报2980条(其中实物情报5条),被采用370条,创产值386万元。
  第三节 技术承包
  1983年,长冲铺公社以公社种子员、植保员为骨干,和6名有技术专长的人,组成技术服务公司,与全公社20个大队3000多农户签订水稻病虫防治技术承包合同,面积共10420亩,占水田面积的93.3%,每亩收服务费0.2元。公司积极开展综合防治,推广抗性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发病虫简报。全公社水稻产量比1982年增产128.8万公斤,每亩农药费由上年8.3元降到4.7元,节省农药开支36700元。1984年,全县推广长冲铺乡经验,建立县农业技术服务公司1家,区公司5家,乡镇公司21家。到1989年技术承包项目从承包水稻扩大到柑桔等作物。
  第四章 科技成果
  第一节 成果综述
  1952~1977年,全县群众和专业干部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农业方面有水稻改制、良种引进、推广使用化肥、农药、家鱼人工繁殖,农具改革,以及石马江梯级开发等100余项;工业方面有野生植物酿酒、“四无”(无矽钢片、无铜线、无励磁机、无滚珠轴承)发电机的研制,双曲拱形薄壳粮仓的建筑等71项;医药卫生方面的传染疾病防治,草药避孕等。
  1978~1989年,科技成果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经过技术鉴定和登记的成果157项,累计增加产值1.6306亿元,创税利3771万元,为国家科技投资151万元的25.6倍。
  第二节 成果选介
  一、农业
  新粳四号 县农科所毕先杰于1970年从晚粳“68—166”中穗系选育而成的水稻品种。经6年试验,比对照“农垦58”增产15%左右,高的增产32%,1975年定名为“新粳四号”,全省推广。1977年邵阳地区种植近100万亩,是全地区主要当家品种之一。粤、苏、川、皖等省也引种推广。该品种全生育期125~130天,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杆粗壮,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平均每穗谷50粒左右。空壳率10~20%,千粒重30~40克,糙米率80.3%,是一个增产性能稳定,适应性强,耐肥抗倒的优良晚粳品种。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香菇代用生料栽培 1977~1978年,县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何敏利用玉米芯、高梁秆、杂树叶为原料,进行生料栽培香菇试验。据10批小试,获每平方米31.5公斤的稳定高产。平均每50公斤干料收鲜菇32.3公斤,折合干菇4公斤左右,相当1立方米木材产菇量,比熟料栽培减少用工60%,降低生产成本29%,产量提高27.3%。1981年获涟源地区科研成果三等奖,198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科技成果四等奖。至1989年,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普遍推广应用。
  土壤普查及应用 1959年、1973年、1979年先后3次开展土壤普查和调查。1979年第二次普查时,成立土壤普查专业队、174人。挖剖面14392个,采土样852个,分层诊断623个。整理了包括土壤理化性状、生产性能、土壤肥力特征等内容的统计表13种,636个项目,147万多个数据。编印《新邵县土壤普查数据集》和近100万字的《新邵土壤普查报告集》。绘制了公社、大队土壤普查图851幅和土壤图、土壤改良利用图、土壤养分图、土壤酸碱石灰反应图、土壤生产力评级图、土壤利用现状图等专业图。1982年获娄底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
  推广农机节油技术 1982~1984年,县农机局和小塘公社农机站,推广应用综合节油技术,采用密封胶和通用胶防治拖拉机漏油;拖拉机机具清洗,改柴油清洗为洗衣粉和金属清洗剂清洗;油罐、油桶上,采用沉淀过滤、浮子取油、密封计量加油等简易净化装置;对20号柴油采用预温装置;负压节油和动力机械部件分析检查;改造195型柴油机回油管;推广锯木屑纸浆机油滤芯;设立节油试验车51台。三年内合计节油314吨。1982年获娄底地区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 1981年5月,成立“新邵县农业区划委员会”。8月组成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216人区划工作队,分16个专业组。经29个月的野外考察和室内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于1983年12月基本结束,完成《新邵县农业区划报告集》(19篇20万字)、《新邵县农业区划数据集》(数据600万个)、《新邵县农业区划图件集》(图幅47种235幅)。土地资源详查获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详查九县试点工作”一等奖,土地资源详查和综合农业区划,获省科委科研成果一等奖。还有18项单项成果获地、县奖励。
  生猪免疫改革及应用 1976年县农业局刘湘源等人经过调查,提出改革生猪“春秋两季普注”的免疫制度。实行“春季普注、夏季补注”,当年生猪死亡率下降到0.77%,继又下降到0.22%。后又改为“春季普注,月月补注”,“春季普注,双月补注”,保证了较高的免疫率。1982年全省生猪传染病大流行,县境仅有局部性疫点50处,死猪3750头,死亡率为0.62%。1985年12月,通过邵阳市蔬菜畜牧水产局组织技术鉴定,1986年获湖南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杂交水稻推广 1975年引进和试种杂交晚稻成功。1976年多点示范2500亩,亩产比常规稻增18.8%。1980年推广19万亩,占晚稻面积的68%,1981年获涟源地区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1983年进行双季杂交早稻多点示范。1984年全县推广双季杂交早稻39000亩,平均亩产392.1公斤,比常规稻亩增151.35公斤。1985年以“双季杂交水稻配套栽培技术”课题获邵阳市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1987年县农业局朱新柏等针对双季杂交稻栽培中季节矛盾大,有效穗数少,结实率低,生产成本高等技术难题,立题“双季杂交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1988年列入县科委重点科研计划。经过三年实验与调研,写出试验应用总结18篇,调查报告6篇,研究出双杂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模式。1989年底鉴定,获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稻田大、小麦免耕密点播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自1985年冬起,在湖南农学院麦类专家盛承师教授指导下,县农业局、县科委、邵阳市农业局科技人员主持开展本课题研究、示范和推广。1986年先后列入县、市科委重点科研计划。经过三年努力,实施试验项目22个,写出试验总结和论文27篇,从筛选高产多抗良种,确定播种适期,播种方式,播种密度,探索出施肥、除草、压麦、防病和抗倒伏技术诸方面,成功地研究出亩产250公斤大、小麦免耕密点播栽培技术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小麦穗数少、病害重、花工多、产量低、效益差的问题。经325亩连片示范,亩产达263公斤,比常规栽培亩增130.5公斤。1985年冬至1988年春,全县推广稻田大、小麦免耕密点播42550亩,平均亩产达182.7公斤,比常规栽培亩增60.85公斤,增49.9%。1988年4月,省农业厅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是我省农业上的又一成果,达到了省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鉴定后,先后获县、市、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农业厅丰收一等奖。
  新邵麻鸭品种考察 1981年农业区划工作中,县农业局畜牧技术人员在小塘乡发现一个新鸭群,暂名“小塘麻鸭”。经六年保种、选育、推广,使数量增加,质量提高。1987年中心产区种鸭群由1981年的8349羽发展到16668羽,增加99.6%。孵房13处,年孵量109.54万羽,增加100.4%,饲养范围扩大到南部丘岗区为主的大部分乡镇和周围邻近县区,年成鸭数84.24万羽。并根据全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提纲》内容要求,对该鸭群的形成历史、外貌特征、生产性能、饲养效益等开展全面考察和专题研究,写出《新邵县麻鸭研究》等论文,认为该鸭群是在特定自然、经济条件下,由农民自发利用邵阳土鸭与苏淮鸭杂交,经长期闭锁繁育而成,现已构成一个肉蛋并用型新品种。其主要生产性能指标为:成年公鸭体重2176.30克,母鸭2136.65克,150日龄内料肉比3.76:1;母鸭500日龄羽单产蛋201个,年产蛋238个,蛋重71.23克,料蛋比3.21:1。150日龄半净膛屠宰率公鸭84.67%,母鸭86.54%;全净膛屠宰公鸭73.3%,母鸭74.07%。1987年12月由邵阳市科委邀请省、市专家进行品种鉴定,认定为湖南省优良地方鸭种,正式命名为“新邵麻鸭”。这种在杂交基础上有计划选育的鸭种,在我省还是第一个,该项成果处于省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二、工业
  硫化锑矿中回收黄金 县冶炼厂根据本厂锑冶炼过程中硫化锑原矿所含黄金(8.67~20.07克/吨)被白白丢弃的情况,于1976年从湘西金矿引进火法鼓风炉挥发熔炼,水熔液电解提炼黄金的工艺技术。工程技术人员蒋意奇分别于当年2月、1977年5月和11月进行3次工业性试验,获得成功。从含金辉锑中回收黄金13.2公斤,直接回收率63%,总回收率80%。金锭品位90~96%,每两黄金加工费27~36元。1978年获涟源地区科学大会奖。1980年周德安等改进工艺技术,黄金直接回收率提高到85~90%。1981年获新邵县工矿技术革新竞赛奖。
  酒槽废液高温厌氧发酵制取沼气 1977年12月,县酒厂在省、地(市)、县沼气办公室指导下,设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沼气池。池总容积650立方米,其中装料容积450立方米,贮气容积200立方米。采用二级发酵,三级过滤,涂料防腐,底层供料,倒虹吸上层出料,中层增温,连供连排,反馈搅拌,电子检测、生物平衡,水压密封等建筑工程技术和发酵工艺。两期工程总投资38万元。1980年第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日处理酒糟废液70~80立方米,日产沼气900~1500立方米。第二期工程于1985年10月完工,日处理酒糟废液150~240吨,日产沼气900~1700立方米,供应300人职工食堂和46户职工生活用气。同年获娄底地区科研成果三等奖。
  口服葡萄糖酶法工艺 1979年前,县葡萄糖厂生产口服颗粒葡萄糖,采用高温、高压、强酸水解工艺流程。产品色泽黄,溶解速度慢,质量差,不适销。1979年底,厂工程技术人员谢国汉等3人,引进淀粉酶水解新工艺,在常温常压下,试产合格粉末葡萄糖。其糖值(DE)高达95%以上,糖浆浓度35%W/W左右,出糖率90%(以无水计算),一次合格率100%,优级品率30%。1981年12月通过省级验收及涟源地区科委鉴定。批量生产后,产品畅销10个省市,新增产值933.90万元,创税利138.60万元。1984年获邵阳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井岗霉素生产工艺改进 1978年,县微生物厂生产井岗霉素,因杂菌污染造成菌种退化,效用降低,企业亏损。1980年以石春如为首组成井岗霉素高产菌种筛选攻关组,采用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技术,经一年多的筛选和提纯复壮,获得15—9号、8304—44号和8303—45号三个高产菌种。同时改进摇瓶流量和工艺配方,提高发酵水平,使摇瓶效价达28000MG/mf,发酵能力从原来的12000MG/mf提高到18000MG/mf。最高水平达27000MG/mf。澄清度、色泽、效价稳定性均达到省颁标准。产量由1979年的17.15吨提高到200吨。1984年扭亏为盈,获利41768元,居全省同行业第二位。是年获邵阳市科技成果推广四等奖。
  CM2.RS4特种耐腐蚀不锈钢 1985年11月,县机械厂引进上海冶金研究所CM2.RS4特种不锈钢新材质精铸技术,与长沙通用机电研究所合作,试制耐腐蚀泵等系列产品,填补省内空白。该产品为IH型单级悬臂式离心泵,采用国家新标准(“iso”国际标准)设计泵的过流部位,流量25立方米/时,扬程32米,功率3.6KVA。1987年11月,湖南省科委委托邵阳市科委主持鉴定,技术质量合格,批量生产。
  三、医药卫生
  心包剥离术 1985年12月22日,县人民医院李赞模医师主刀,对一病期三年的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女性,9岁)施行心包剥离术,术后精心处治与护理,临床一期痊愈出院。1986年1月,县科委主持鉴定,县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
  尺骨鹰咀撕脱性骨折固定方法的改进 县中医院骨伤医师孙广生,积多年临床经验,改进尺骨鹰咀撕脱性骨折固定方法。利用弹性带加合骨垫,胶布固定牵引,肘前侧放置整形托板,有效地控制肱二头肌牵引力,使分离骨折块能紧固地附着在远侧骨折端上,有利于早期活动,促使骨折复位愈合。具有治疗时间短,病人痛苦少的良好效果。1979年12月通过地区级鉴定,获涟源地区科学大会奖。
  四、综合
  1988年4月,成立新邵县综合发展规划委员会,葛汉栋任主任,龚佳禾、柳德锡、黄诗达、粟绍源、刘湘源任副主任。随后组建160余人的专业班子,并聘请省农科院农业区划和农业经济研究所专家担任技术指导,6月正式铺开,至次年4月基本结束,共收集数据10多万组,建立数据模型6群465个。首次应用系统工程、模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法进行规划编制。通过对新邵近城区位优势的研究和县情论断,提出“依托城市,配套服务”和“依靠改革开放,依靠科学进步;深度开发资源,广度开发市场;发展配套工业,发展城郊型综合农业”的战略构思。1989年5月此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和验收,认为是“县级规划中又一新的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第五章 预测预报
  第一节 地震
  境内有六条主要破碎带横贯,处在两个多雨中心和少雨中心交界面上,具备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背景和触发地震的外部条件。据《邵阳县志》记载:“咸丰八年(1858)五月二十六日,北乡下耶溪(即今下渔溪)地震”。1976年12月,湖南省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新邵县被列为华南五省重点监测区之一。是年建立地震办公室,开展地震测报工作,先后在新邵第八中学、第五中学等9所中学和红日机械厂、大花塘煤矿、七〇三厂、县科委、扶竹桥大队等处建立36个微观和宏观观测点,有专职和兼职测报员360人,进行经常性测报。1976年12月16日观测到洪溪公社峡山大队一口山塘突冒汽泡,塘水沸腾,泥土外翻,翻起的泥土最大一块重5公斤多,并有大量油状泡沫飘浮水面,每天数次,最长一次持续2小时之久,属地震活跃期的客观现象。1979年6月12日,五七八处测报点根据磁偏角变化情况,向县地震办公室预报,在北面1000余公里处将有4至6级地震发生。6月19日陕西发生4.6级地震。从1976年至1978年共观测到微观和宏观现象43起,预报省内外大小地震14次。1979年2月地震办公室消失。
  第二节 气象
  1957年前,新邵气象由邵阳中心气象站预报。1958年10月建新邵气象站,每天8、14、20时三次观测气象变化,定时收听抄录省、地区及临近县站气象预报,绘制简易天气图,结合本地历史资料综合分析,制作县内长、中、短期天气预报。1972年引进运用统计学预报方法和“MOS”预报方法,应用东亚天气图,又陆续添置无线电传真机,PCk1500型袖珍计算机,甚高频电话机,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计算分析的能力,使观测预报逐步准确。1983年起实行气象有偿服务,县鱼苗场、造纸厂、种子公司、电力局等30多个需要掌握气象信息的单位与气象站签订了服务合同。气象站认真提供气象信息帮助他们趋利避害。1984年入冬后,县食用菌研究所根据往年每到11月中下旬气温低不宜于磨菇生产的经验,准备停止种菇。后接到县气象预报11月底气温尚高,便继续生产磨菇,得到丰收,增收10万元。1988
  年5月20日前连晴数天,土桥红砖厂抓住好天气制作砖坯40多万个,20日气象站预测到21日将有大风雨,并向全县发出预报,派专人将预报送给红砖厂。砖厂立即组织力量将砖坯抢搬到避雨处或盖好,及至风雨来时安然无恙,减少损失15000元。7~8月久晴未雨,气象站派技术员在言栗协助“高射炮降雨”,8月4日观察到当地有降雨云层,立即打炮,结果降下大雨,使缺水田全部插下晚稻。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