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608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教学
分类号: G424
页数: 3
页码: 507-509
摘要: 本章概括了新邵县教学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关键词: 教育 教学 新邵县

内容

第一节 教育思想
  清末,县境私塾、义学教育学生都从死记硬背开始,进而读经习礼,培养忠君、尊孔的封建思想。民国时期,学校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陶冶学生,使之养成“智、仁、勇”的品格,也不离半封建半殖民地思想体系。民国28年(1939),推行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训育学生的准则。每周第一节课举行“纪念周”,唱国民党党歌,读总理(孙中山)遗嘱,然后由校长或训育主任宣讲“四维八德”和校规。大同高小订立暂行学则15章共33条,其中第二章宗旨:“本校遵从中华民国教育宗旨,按照儿童发展之程序,施以道德及其他基本知识和技能”。学则中规定晚间自修完毕即举行反省,每生备有反省册,逐日登记善恶,以备查考,学校设有“反省堂”(即禁闭室)动辄施行体罚。民国29年(1940),萌棠小学改为三民乡中心小学后,将训育处直接领导的学生组织——学生会编为乡、保、甲,校称乡、班称保、学生小组称甲。遴选学生为乡、保、甲长,体现国民政府所谓“政教合一”的教育思想。
  解放后,废除训育制度,禁止体罚学生。学校贯彻“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1949年冬,同大中学在校学生162人,参军参干的109人,占该校学生总数的67%。1950~1952年,全县动员大批青少年入学,并普遍进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教育。各小学相继建立“少年先锋队”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1957年后,全县中小学学习、贯彻“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示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63年开展向雷锋学习活动以后,学校好人好事大量涌现。第一、二中学和坪上、太芝庙、新田铺等完全小学分别举办“学雷锋展览馆”,县召开表彰大会。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给林彪的信(被简称为五七指示)中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1969年起,全县缩短学制,先后组织两批“宣传队”进驻中学。小学由公社选派贫下中农管理。从此,“五七指示”逐渐成为学校办学和教学的指导方针。学校合理的规章被视为“管、卡、压”,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被视为“小绵羊”。1980年,贯彻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学校建立政治思想领导小组,小学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随后进行真理标准的学习讨论,学习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简称“四有”)的培养目标教育,全县青少年守纪好学风气逐渐恢复,但也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1984年,增开法制课,深入开展法制教育,以学习雷锋,创“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和“五讲”、“四美”、“三热爱”(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中心环节。至1989年,全县6000余名教师学习了《德育文件选编》,11.6万余名学生学习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出现有枫高小学周芝情舍己救人的小英雄和安义学校“一人有难,众人相帮”的先进集体。
  第二节 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教师包堂的“注入式”,但也有善教者。湖南高等师范学堂毕业生李芸新(1861~1941年),今太芝庙乡潭家湾人,他在乐贤山等地设馆40多年,善于因材施教——对智力高的学生,只画龙点晴,讲解重点,并在份量上加码;对智力平平者,鼓励学生“勤学苦思,亦可成才”。他的学生莫叶坚信李先生的话,刻苦攻读,后经深造,到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成为当代名家。石醉六(陶钧)在大树学校教书时,提出“两不”,即不出汗的莫吃饭,不读书的莫讲话。他安排学生轮流当班长,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竞争能力。
  解放后,倡导运用“启发式”教学。1952年,成立小学教师学习会,编辑出版《新邵小教》月刊,总结交流教学经验。1953年,《新邵小教》月刊改为《新邵教师》半月刊,由县教育工会主编,主要交流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县以酿溪完全小学为重点,推行五环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和“五级分制”,低年级教师刘彩霞、高年级教师曾资范等,讲课步骤清楚,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1954~1955年,基本上纠正了以往“忙、乱、杂、空”的教学弊端,但也出现了脱离实际、机械搬用的形式主义倾向。1956年,强调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发挥个性,反对固定模式和繁琐哲学。1957年,《新邵教师》半月刊改为《新邵教育》,由县教育科主编。1958年开始强调“多、快、好、省”,课堂教学单纯追求速度,提出所谓“放卫星”,上“双高”(高速、高质)课。1963年,县文教科根据中、小学工作条例(中学50条、小学40条)精神,强调全日制中、小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保证师生有充分的时间,充沛的精力用于教与学,妥善安排教学、劳动、社会活动和假期时间;不准任意改编教材、增减课程和教学时数。杨柳小学胡莲所教班级的教案和作业,送邵阳地区展览。县教研室总结她的教学经验在《新邵教育》上发表。1964年全县教师学习毛泽东主席的“十大教授法”,普遍推行“精讲多练”。1965年,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并减少考试次数和作业份量,恢复百分制记分法。1966年6月后,以“斗、批、改”代替正常教学。1970年又推广所谓“小字眼里讲出大方向”的“经验”。1979年始行重新肯定三个中心,即课内外以课堂为中心,师生以教师为中心,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以书本为中心;两个作用,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双基”,即基本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1982年,县教研室开始在小学进行“注音识字提高读写”实验,在初中推行“作文双轨训练”实验,全县35个试验点。并组织11名优秀教师深入山区送教上门,举行业务讲座31场,登门帮教16次,上示范课48节。听讲听课教师3600人次。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注意改革学生学习的方法,邵阳市教育局于1984年在新邵召开学法研讨现场会,编印了《学法调研专辑》。1988年下学期,省里有8位专家参加邵阳市教育委员会在新邵召开的教改研讨会。同时县教委针对“教为了考”的倾向,要求各科教学不超《大纲》,不超阶段,不超教材。新邵第一中学进行作业整体改革,纠正机械重复的倾向,克服作业的盲目性、随意性,提高了课堂教学密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语文教师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初见成效,得到语文教改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
  第三节 教学手段
  1982年开始推行电化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1983年,邵阳市在新田铺中学召开理化实验现场会,强调推广传统和现代化的相结合的教学手段。1984~1985年,由县电教仪器站派员到各乡镇巡回放映教学录像1200多课时,被评为市仪器、电教先进单位。1987年5月,北京市电教馆派员到新邵参观电化教育工作。同年11月,邵阳市电化教学试验交流会在新邵召开。1989年,有29所中、小学的实验教学条件,经省验收合格。全县有录相机52套,幻灯机640台,录音机580台,10瓦教育收转台1座。被评为省电教工作先进县。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