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粮油储藏 调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58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粮油储藏 调运
分类号: F762.1
页数: 3
页码: 442-44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邵县粮油储藏、调运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仓库、油罐、粮油保管、粮油调运等。
关键词: 粮油储藏 调运 新邵县

内容

第一节 仓库、油罐
  仓库 清代县境内有社仓4处,储谷3665担。民国34年(1945)邵阳县集云乡(今属新邵县)有2座县分仓和4座乡仓,总储谷40465担。民国37年(1948)新化县田赋粮食管理处三溪桥办事处辖12处仓,其中属新邵县境的10处仓,容量9000担。田心办事处所辖仓库属今新邵县境的有16处仓,容量4881担。永固镇所辖仓库属新邵县境的有4处仓,容量3450担。1949年10月解放后,新邵境域借用祠堂、寺庙、庵堂、民房、民仓储藏公粮,仓容1026万公斤。1951年新化县粮食局在龙溪铺新建木板仓2栋,储量100万公斤,1952年1月划归新邵县粮食局。1953年7月县粮食部门在酿溪乡栗山村建第1栋150万公斤仓容的简易木板仓。1958年建成砖墙瓦结构仓7栋,仓容478万公斤。1960年曾名扬与邵阳地区粮食局徐伯扬仿照苏式落地式双曲拱形仓的仓型,在酿溪粮站设计建成1栋长42米、宽16米、高7.5米,容量150万公斤的双曲拱形仓。不用钢材、木材、瓦,四周封闭性能好,利于储粮,受到省、地粮食部门的赞扬。1960年6月曾名杨被推选赴北京参观人民大会堂建筑。1982年建仓共5栋,容量597.5万公斤。1989年,全县有粮食仓库85栋,占地面积37717平方米,总容量4914.5万公斤。其中旧民房仓1栋,仓容95000公斤;砖拱仓9栋,仓容500万公斤;苏式仓6栋,仓容231万公斤;基建房式仓69栋,仓容4174万公斤。
  油罐 1957年前用木油柜(桶)盛油。是年新田铺粮站试制第1个容量2000公斤的白铁皮油柜。后各粮站相继制作。1979年油脂收购增加,5月酿溪粮站首制容量50000公斤的钢板油罐。白铁皮油柜被淘汰。至1989年,全县共有钢板油罐50个,容量104.7万公斤,其中酿溪粮站8个,容量46万公斤,占全县容量的43.9%。
  第二节 粮油保管
  一、粮食保管
  民国时期田赋粮食保管,主要是防偷盗。库丁到各仓库检查时,检查门锁、封条是否有变动。1952年建县初,粮食仓库设施简陋,无检测仪器,对储粮安全全凭感官判断。1952年仓
  储保管执行“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提出“仓库卫生赛医院”。入库前,对空仓采取“扫、刷、掏、刮、堵”,扒仓底搞卫生,除虫害,做到仓库上下和四周六面光。粮食入库后,实行三天一粗检,五天一细检的“三粗五细”检查制度。1955年开展“四无”(无虫害、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粮仓活动。1963年执行“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保粮方针,空仓采用“六六六”粉和滴滴涕药剂消毒,对储粮采取扒粮堆,埋草把(草把上洒甜酒、白糖水),引诱仓虫,用氯化苦熏蒸毒杀仓虫。1972年普遍采用敌敌畏或三磷(磷化钙、磷化锌、磷化铝)薰蒸剂杀虫。1979年推广“双低”(低氧、低药量)及三低(低氧、低温、低药量)储粮。1980年始用机械通风降粮温,运用马拉硫磷作保护剂,抑制害虫发展。1985年执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采取清洁卫生、物理机械、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1987年在仓内埋竹篓,仓墙设通风洞,仓台安装排风扇通风降温储粮,既节约费用,又保证储粮安全。1981~1989年连续9年实现“四无”粮仓县。
  二、油脂保管
  油脂保管主要采取沉淀倒鼓法降低水份(水份比重大于油脂而沉积于底层),以细目钢丝筛过滤去杂质,提纯油脂,减少酸坏,以及密封,推陈储新等办法保管油脂。1979~1989年连续11年实现油脂“四无”县(无变质、无混杂、无渗漏、无事故)。
  三、储藏机械
  1952年1月接收新化县粮食局水份测定仪1台、喷雾器1个、喷粉器1个、米温计2支、手压抽水机3台。下半年购置油蒸式水份测定仪等设备,以后陆续购置储蓄机械。到1989年,全县共有检化仪器1800台(件)其中快速水份测定仪58台、电子测温仪110台、电动粉碎机6台、容重器32台、各式天平28台、电冰箱1台、分样器9台、电烘箱10台、水溶锅4台、电动离心机1台、包装插样器250支。萝筐插样器150支、米温计909支、害虫选筛80套、防毒面具50套、降温鼓风机6台、排风扇85台、干湿温度计10支、油脂比色计1台。酿溪粮站还建立中心化验室。
  四、仓库保卫
  建县初,为防止反革命分子、坏分子破坏粮仓,县成立护粮委员会,各区成立相应的护粮机构。各粮食仓库组织所在地民兵晚上驻仓守护,并配备三八式、中正式步枪和梭标等武器(1964年上缴)。节假日,粮食职工和护仓民兵站岗放哨,并发动“四邻小组”护仓。1978年,全县组织护仓民兵76人,“四邻小组”32个、363人。建消防储水池41个,购置消防桶111个,泡沫灭火器71件。1981年后,因仓库保管员增多,加强了仓库保卫工作,护仓民兵和“四邻小组”自行消失。
  第三节 粮油调运
  一、粮食调运
  解放前,新邵境域粮食不能自给,粮食商贩多从益阳、武冈等地购进大批粮食入境销售。50年代,县人民政府大力抓粮食生产,产量有较大增加,但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粮食仍满足不了需求,需从益阳、邵阳、隆回、武冈、新宁等地调入粮食。1956年因旱灾粮食减产,从外地调入粮食1051.4万公斤,其中益阳调入688.8万公斤。为保障水运粮食安全,全县抽调30多名干部在筱溪、龙口溪、酿溪设立调粮指挥站,维护调粮安全。1963~1969年粮食产量增加,略有余粮调出。1970~1986年发展成拉锯式的调入调出。1987年起实行粮食调拨包干,开始议价调出,调出的粮食按议购价加费用作价。1954~1989年的36年中,有20年纯调出粮食4965.1万公斤;16年纯调入粮食5165.6万公斤,纯调入大于纯调出200.5万公斤。
  二、油脂调运
  调运油脂从1955年始有记载,至1989年的35年中,有25年调出食用油脂344.5万公斤,1982年最多调出67.5万公斤。10年调入45.9万公斤,1957年最多调入11.6万公斤。调出多于调入298.6万公斤。
  三、运输工具
  建县初,县境只有邵新(邵阳市至新化县)公路和资水河运两条主要运输线。粮食调出、调入主要靠人挑畜拉、少量车运、船运,粮食二步集运,全系人挑。1963年后,随着公路增加,社社陆续通车,粮食运输由公路运输部门的汽车和社队的拖拉机担任,辅以少量人挑。1974年邵阳地区粮食局分配新邵粮食局1台3吨汽车,粮食部门始用汽车集运粮油种子和少量粮油。1976年人挑二步集运消失。1983年成立粮运车队,到1989年有东风牌、解放牌汽车9辆,载重量33吨,承担全县粮油运输任务。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