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副食品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56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副食品加工
分类号: TS205
页数: 2
页码: 387-38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副食品加工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豆制品、糕点、糖类、姜制品等。
关键词: 食品工业 副食品加工 新邵县

内容

一、豆制品
  境内传统豆制品有豆腐、豆皮、豆笋、豆豉等,均以黄豆为原料,一般是一家一户生产,串乡叫卖。巨口铺的水豆腐,细嫩可口,全县闻名。1952年,酿溪镇集资入股建小河街豆腐店,1956年划归县商业部门管理,名为“满意豆腐店”。1970年初,该店改用电动机磨浆,日磨黄豆200公斤,定量供应县城居民。1988年,县南货加工厂所产豆豉,在首届全国食品博览会展出。1989年初,国家停止城镇居民黄豆定量供应,满意豆腐店因此停办。年末,全县有豆制品厂20家,户营1205家,年产豆制品2169吨。
  二、糕点
  民国时期,酿溪有合胜斋、三星斋等制作糕点的斋铺6家,品种单一,产量少。农村食用的糕点,多从新化、邵阳、蓝田等地购进。1949年,糕点加工仅两家。1953年9月,建立“新邵县南货加工厂”。1956年,职工21人,生产各种糕点54种,年产112.9吨,以后逐渐增加到年产400吨。1981年冬,新田铺供销社建副食品加工厂。1982年,一个体户在酿溪镇开设“回味斋”食品加工厂。1983年,陈家坊、孙家桥、坪上、严塘区供销社兴建副食品加工厂。1984年后,言栗、高桥、花桥、武桥等地先后建立乡办食品厂,私人经营的厂家发展更快。至1989年底,全县有糕点加工厂77家,产桃酥、花生酥、冬瓜糖、蛋糕、饼干等120个品种,年产量513吨。
  三、糖类
  民国时期,民间以大米、红薯为原料,用麦芽发酵,熬制饴糖。集镇与大的村落都有熬糖作坊。三民乡塘口(今属土桥乡)一条街30多户,几乎家家熬糖出售。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熬糖者大减,塘口也只有个别户间歇性地熬糖。是年,县南货加工厂生产饴糖,用于食品加工。1976年,用饴糖和桔子糖混合熬制成牛皮糖。后又用白糖、漂麻仁、生粉等为原料生产精制牛皮糖,具有香甜适口、韧性强、耐嚼不沾牙等特点,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全县产各类糖50余吨。
  四、姜制品
  民国时期,境内盛产生姜,少量用手工加工成干姜出售。20~40年代,年加工干姜14~21吨,远销南洋。
  1956年,供销部门收购鲜姜托县联合工厂加工干姜,是年产干姜28.95吨,经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长沙站出口。1957~1966年,共产出口干姜522.4吨,年均52.24吨。1958年县联合工厂用生姜制成姜油。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供销部门停止干姜加工出口。1976年,恢复加工。1981年,出口156吨。后因鲜姜价涨,国际市场干姜价跌,停止加工。是年,新田铺区供销社创办“红姜加工厂”,年产红姜25吨,实现利润12000元。1985年,投资32100元扩大生产。1986年,生产6个品种,其中五味红姜砣、五味红姜片为邵阳市优质产品。1989年产红姜70吨,远销北方各省,纯利42000元。新田铺区供销社被评为邵阳市财贸系统产值、利润、人平劳效优胜单位,所产红姜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