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酿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5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酿造
分类号: TS26
页数: 2
页码: 386-387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6年至1989年新邵县食品工业酿造的情况。
关键词: 食品工业 酿造 新邵县

内容

境内大部分乡村集市历有酿酒售酒者。酿溪曾有10家酿酒作坊。农户自酿自食者甚多。
  1956年5月,县人民委员会拨款12.64万元,筹建“地方国营新邵县联合工厂”。厂长余尧生率领78名职工从手工加工罗卜丝、姜片等做起,靠“三把菜刀起家”,因陋就简建起酿酒、加工等6个车间,年底投产。1957年,为节约粮食,利用茨茯苓(又名金波萝)、金樱子、栗子肉等野生植物为原料,采用固体发酵,酿造白酒成功。年产值65.65万元,实现利润61900元,上交税金35.7万元。1958年3月11日,在全国第二届酿酒会议上轻工业部、全国总工会授予奖旗一面。但野生植物酿造的酒,饮后头昏,人称“懵脑壳酒”。1959年派员赴外地参观学习,研制出“加酸、清蒸、二排清”的新工艺,提高了质量。1965年,年产饮料酒303吨。1966年4月18~25日,轻工业部在新邵县召开有19个省(区)市代表参加的现场会,推广野生植物酿酒经验。1967年,厂工程技术员谢国汉、赵子偀、曾其凡等改固体发酵为液体发酵,采用双塔蒸馏。将粗馏塔改用斗笠式泡帽,由45层增至63层,每层泡帽由11个增至13个,提高质量和出酒率。谢国汉撰写的“茨茯苓酿酒液体发酵工艺”论文,被中国科学院收入《微生物学革命》第二集。1970年产酒1000吨。
  1971年,开始研制黄酒、药酒、果酒等多种产品。1973年,改泡帽式铝质粗馏塔板为泡帽式铝质塔板,改精馏塔板为浮阀不锈钢塔板,形成年产3000吨酒精的能力。1974年停用野生植物代粮酿酒。
  1981年11月,助理工程师王乔英研制的“灵芝酒”,获省轻工业厅“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和“地方名牌产品”称号。1982年2月,在涟源地区评酒会上,灵芝酒、桂花酒、原桔酒均被评为第1名。1983年6月,厂名改为“新邵县酒厂”。1988年12月,三级酒精获“省优产品”称号。是年,全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45万元,职工327人,生产40多个品种的饮料酒,年产3335吨,产值1246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
  1989年底,全县有酒厂11家,其中私营和乡办10家。年产饮料酒3667吨,产值1441万元,实现利税170万元。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