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55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铁
分类号: F427.64
页数: 2
页码: 378-37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矿冶铁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采矿、炼铁等。
关键词: 矿冶 新邵县

内容

一、采矿
  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境内采矿、炼铁手工作坊兴盛,配套生产。民国时期,有分水坳、螺丝洞、大坳、财宏塘、炉滩、柴码头、曹家坝、山塘冲、金竹山等11处开采过铁矿。分水坳、财宏塘系低磷低硫高品位富矿,其余系宁乡式铁矿。20世纪40年代初仅开采分水坳铁矿。1944年宝庆铁厂被日机炸毁,铁矿停采。
  1952年2月,县组织开采财宏塘铁矿,当年产铁矿石430吨。1956年新邵铁厂开采分水坳铁矿,翌年产铁矿石28160吨。1958年经省冶金二四六地质队钻探,认定储量丰富,省即投资156万元,修建酿溪栗山至大坝口的共青团铁路,以运输矿石。当时采取露天剥离采掘,后因塌方严重又改为硐采。1961年,全县有喻家桥、傅丝、柴码头、炉滩、金竹山、石洞冲、山塘冲、棉花塘、分水坳、财宏塘铁矿,产铁矿石53395吨。1962年5月因县办3家铁厂停办,所有铁矿随之停采。
  1969年,省冶金局为供应涟源钢铁厂矿石,投资30万元,恢复分水坳铁矿,成立“地方国营新邵铁矿”。后又在财宏塘、武桥、白云铺建立工区,1976年各工区停采。1984年,省冶金厅投资24万元,在分水坳建立洗选车间,年产精矿粉7000吨左右,供应邵东、涟源两钢铁厂。1986年8月,因资源枯竭停办。
  二、炼铁
  清乾隆九年(1744)朝廷准许农民于农隙时开采铁矿,挑往都邑售卖,免其科税,炼铁工业有较大的发展。境内右溪湾、财宏塘、大坝口、炉滩、山塘冲、信义坳、金竹山等地相继办起甄炉炼铁。民国24年(1935)天和铁厂(在今严塘乡大坝口村)建炉4座,水力鼓风,日产铁3~5吨,日军入侵时停办。
  1952年2月,县长龙仲从邵东县、邵阳市招聘技工20名,从机关经费集资1.2万元,在蔡家乡财宏塘村开办“地方国营新邵县财宏塘铁厂”,金志任厂长。建土炉3座,炒炉(熟铁炉)1座,烧木炭冶炼。同年7月15日,迁至栗山村,建土炉2座,年底产生铁115.5吨,产值85130元,盈利7300元。1954年改名新邵铁厂,将土炉改建成日产5吨土高炉。1956年初又将土高炉扩建为11.82立方米小高炉,配管式热风炉,以木炭为燃料,4月24日投产,最高日产铸造生铁14.6吨,产量、质量等技术经济指标跃居全省小高炉前列。1956年9月,省投资72万元,兴建湖南第一座27.5立方米机械化钢壳高炉,翌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1957年全厂产铁6165.7吨,比1952年增长52.4倍。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工业以钢为纲”。2~5月,省、县投资106.44万元,建设新邵铁厂1、2、3号(投产的钢壳高炉排为4号)27.5立方米砖壳高炉和4座6立方米土高炉,全厂职工由656人增加到2226人。6月,县接收手工业联社小溪铁厂,投资57万元,银行贷款48万元,在厂区新建22立方米砖壳小高炉1座,4.25立方米“虎溪山式”矮高炉6座,土甄炉12座,在矿区炉滩建土甄炉8座,职工由86人增加到813人。8月,在陈家坊桥石滩建县、社联办卫星铁厂,县投资28.15万元,建“虎溪山式”矮高炉6座,土甄炉110座。后转为县办,有职工547人。8月6~14日,冶金部以新邵、涟源两县铁厂为现场,在邵阳市召开全国高炉炼铁现场促进会,与会代表高度评价新邵的炼铁经验。会议期间,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院长陆达以新邵铁厂半机械化砖壳高炉为模式,主持设计一套22立方米砖壳小高炉结构图,命名“邵阳式高炉”,在全国推广。新邵铁厂列为全省6个重点铁厂之一。同时,动员全民炼铁。全县调集98000人挖矿、建炉、烧木炭、炼铁。据当时报表记载:“截至1958年9月14日止,建成土甄炉599个,正在兴建的67个,投入生产的309个,日产铁46.02吨。到1958年10月20日止,参加钢铁生产的人数85000人,其中干部4700人,有炉子1049座。10月20日全县日产生铁901吨,10月11~20日,平均日产860吨”。实际所采铁矿石质量差,木炭消耗高,产铁少,完不成任务,只好将农家铁锅、铁鼎锅等铁器打烂熔炼。后矿石缺乏,无料投炉,大部分土炉停工。年底,全县只有财宏塘、坪上、小溪、炉滩等61个土炉维持生产。1959年8月,开展“反右倾”斗争,又恢复了一批土炉生产,终因原料无着,旋复旋停。年底仅有铁厂15家(其中县办3家,社办12家),职工5255人。1960年冬,社办铁厂全停。3年炼铁,搞群众运动,农民、居民、干部、教师、学生投入炼铁洪流,造成极大的损失。土法炼的铁实际只38000吨,国家每吨补亏60元,计228万元。其他人力、物力的浪费更大,仅木材就烧掉50多万立方米。1961年元月,县办小溪铁厂停办,1962年新邵、卫星两铁厂停办。10年时间,县办3家铁厂产铁10.2万吨,投资722.16万元,亏损598.96万元。
  1970年县决定重建铁厂,由县磷肥厂投资,在厂内兴建8立方米砖壳小高炉,1971年11月投产,年产铁1500~2000吨。1980年冬因能耗过高而停办。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