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矿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54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矿冶
分类号: F427.64
页数: 4
页码: 376-37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邵县工业矿冶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锑、金、铁、其他有色稀有金属等。
关键词: 矿冶 工业经济 新邵县

内容

第一节 锑
  县境锑藏较富,共8处,以龙山为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当地一莫姓农民于露头处捡得矿样,经化验为锑矿。光绪二十七年(1901)蓝田、杨家滩商人在龙山成立“天宝珍”采矿公司,开采山腰露天富矿。宣统三年(1911)又有天禄、大丰、佩记、荣记、福记、福利公司在龙山采矿,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民国2年(1913)天禄公司引进新化锡矿山刘铁逊改造的赫氏炉技术,建锑氧炉4对,纯炉(炼锑反射炉)5座,生锑炉1排(共5罐),开始锑品冶炼,年产能力1500吨。民国6年(1917)厚里冲发现锑矿,外地人在矿区买山开采,成立三元、美济、承顺、富顺4家采矿公司,一家冶炼厂,开采2500米矿脉走向内露天矿。手工打炮眼,黑硝爆破,竹筒车水,巷道式开采,运输、排水、通风困难。民国10年(1921),龙山天禄、福记公司合并,成立福禄公司,在沙子坑790米标高处开穿脉大平巷,长760米,历时10年打通,产量大增,年产锑矿石万吨以上。当时,靳树桐著《湖南邵阳龙山锑矿调查勘察报告》称:“斯时买山开矿者达五、六十家之多,堪称盛极一时,矿区有矿工近一万人”。民国19年(1930),坪上陡山冲发现锑矿,新化人在矿区建立光大、金竹采矿公司,年产锑富矿150吨左右,挑运至麻溪码头,转运锡矿山冶炼。同年龙溪铺牛山卡发现锑矿,李主一雇工200余人开采,并建小型冶炼厂,年产锑品150~200吨,民国26年(1937)停办。民国33年(1944),日军侵入,各锑业公司相继停办。到1949年,仅福禄公司小规模生产。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到民国37年(1948)的48年间,龙山矿区采出锑金属逾30000吨。
  新中国建立后,中南军政委员会有色金属管理局接收龙山锑矿,建立“国营龙湘工程处”,国家投资400多万元,调集职工900余人进行基本建设。矿区建有厂房、办公楼、职工宿舍、医院、招待所、电影院、干部学校等房屋近30000平方米。井下采用风钻掘进,轻轨矿车运输,由一台588千瓦飞机引擎改装的发电机组供电。1953年9月,中央重工业部决定龙山锑矿作为国家后备矿区而停办,职工调往湘东、湘西、汝城等钨矿,留一班武装士兵护矿,1958年撤离。1965年经省冶金厅批准,由龙山林场开采,职工70多人,年产手选富矿石200余吨,销日本。是年又建立“地方国营龙溪铺锑矿”,职工65人,在旧巷道内采矿,年产矿石500吨左右,销锡矿山。1967年龙山林场锑矿规模扩大,太芝庙、壕塘、陈家坊公社参与联营,职工增至165人,年产矿石800吨左右。
  1968年经省计委批准,将县联合工厂长滩冶炼车间改为“地方国营新邵冶炼厂”,独立核算。1969~1970年,建成反射炉、生锑炉、硫化锑粉车间,年产锑品能力500吨。1973年3月,龙溪铺锑矿停办,社、场联营的龙山锑矿由县接管,成立“地方国营新邵锑矿”。因龙山锑矿石含金,1975年改名“新邵县龙山锑金矿”。是年新邵冶炼厂新建0.84平方米挥发熔炼鼓风炉,扩建反射炉,安装铸定机,精锑年产能力达1000吨。1976年再次扩建,年产精锑能力达1500吨。
  是年省、县筹资280万元,对龙山锑金矿进行扩建改造,日采、选矿石能力达100吨。1981年龙山锑金矿由冶金部接收,更名“龙山金锑矿”,归口黄金工业。重点勘探资源,调整采掘比例,继续扩大采、选能力。当年产锑金属605吨,其中黄金含量约30公斤。
  1981年,根据“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的指导思想,采锑工业允许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到1986年全县有小锑矿井70口,年产锑金属450吨,加上龙山金锑矿产量共985吨。小锑矿单纯追求利润,采富丢贫,造成资源浪费,县矿管部门对此进行整顿,关闭一些违法开采的小锑矿。1989年,全县有大小锑矿16家,年产锑金属660吨,其中龙山金锑矿产440吨。新邵冶炼厂年产出口二号精锑1260吨(从外地收购部分矿石),工业产值1012万元,实现利税315.72万元,为县属企业之首。是年,二号精锑被评为部优产品。
  第二节 金
  新邵是湖南10个重点产金地之一。境内龙山、板子山有较富的金矿分布,远景储量在15吨以上。其中龙山和高家坳两矿区,已探明储量9.526吨。石马江、龙口溪、潮源河、麻溪河、车峙河都蕴藏砂金。清初有湘潭人在淘金桥河淘金,获利较多,后该地淘金者日众。民国26年(1937),龙溪铺李主一开办采金公司,雇农民在潮源河风井段淘金,最多时达400余人,年淘砂金400市两左右,但农民获利不多。民国29年(1940)采金公司停办。石马江、资水等处,有隆回人淘金,民国38年境内有淘金点30多处。
  1952年2月,省工业厅成立湖南省新邵虎形山铅锌矿试探工区,在车峙乡虎形山旧矿井中探采铅锌矿。翌年4月掘出大块粗金,职工误作废石丢弃,后被淘金桥一裁缝发现,工区因此将废石清理,得含金80%的手选矿金35公斤多。1954年铅锌矿因探采效果不明而停办。1969年车峙公社卫星大队组织6名社员在旧矿井采金。1970年6月车峙公社将金矿收归社办,至1972年2年多时间中,得金4次,共纯金15.375公斤,值人民币12.815万元。省冶金厅奖解放牌汽车指标1台。1975年8月,国务院王震副总理在湖南主持黄金生产座谈会上,表彰了车峙金矿。会后,县成立黄金生产管理领导小组,发动群众先后在礼坪、龙溪铺、五星、言栗、风井、迎光、龙口溪等地淘金。其中龙溪铺风井点收获最大,16人在3个月内产砂金0.5公斤。1977年9月14日,车峙金矿一次采出一块12.25公斤重的自然金。在1978年全国黄金会议上,车峙金矿被列入《全国二十个社办金矿简介》一书,得奖1台高档收音机。1979年又一次产金8.22公斤。后一直未产金,企业亏损,1986年停办。开采期间,共产金90余公斤。
  龙山锑矿伴生黄金,吨品位16~40克。1940年地质学家王晓青、靳树桐到矿调查,理论分析含金。1958年经雪峰山地质队化验得到证实。1976年新邵冶炼厂引进湘西金矿鼓风炉金锑并收工艺,是年提纯金0.525公斤。以后逐年上升,1981年产纯金29公斤。
  1984年隆回人在麻溪河的坪上段试淘沙金,连续7天得金1公斤多。消息传开,淘金者蜂踊而至。1958年参与淘金者600余人,其中集体淘金队12个、360余人,登记年产砂金14公斤多。1986年县运输公司、沙湾村各建一艘挖砂船,回收黄金,在资水酿溪段开采,共产金0.5公斤多。
  1989年4月,国家黄金局、省黄金公司拨款43万元,在巨口铺乡高家坳金矿进行“低品位金矿堆浸工业性试验”,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堆浸矿石1720吨,回收黄金2.5公斤,总回收率70.69%,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年,新邵冶炼厂提炼黄金34.12公斤,加上淘的砂金、堆浸回收金等,共产金37.97公斤。1970~1989年全县共产黄金约300公斤。
  第三节 铁
  一、采矿
  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境内采矿、炼铁手工作坊兴盛,配套生产。民国时期,有分水坳、螺丝洞、大坳、财宏塘、炉滩、柴码头、曹家坝、山塘冲、金竹山等11处开采过铁矿。分水坳、财宏塘系低磷低硫高品位富矿,其余系宁乡式铁矿。20世纪40年代初仅开采分水坳铁矿。1944年宝庆铁厂被日机炸毁,铁矿停采。
  1952年2月,县组织开采财宏塘铁矿,当年产铁矿石430吨。1956年新邵铁厂开采分水坳铁矿,翌年产铁矿石28160吨。1958年经省冶金二四六地质队钻探,认定储量丰富,省即投资156万元,修建酿溪栗山至大坝口的共青团铁路,以运输矿石。当时采取露天剥离采掘,后因塌方严重又改为硐采。1961年,全县有喻家桥、傅丝、柴码头、炉滩、金竹山、石洞冲、山塘冲、棉花塘、分水坳、财宏塘铁矿,产铁矿石53395吨。1962年5月因县办3家铁厂停办,所有铁矿随之停采。
  1969年,省冶金局为供应涟源钢铁厂矿石,投资30万元,恢复分水坳铁矿,成立“地方国营新邵铁矿”。后又在财宏塘、武桥、白云铺建立工区,1976年各工区停采。1984年,省冶金厅投资24万元,在分水坳建立洗选车间,年产精矿粉7000吨左右,供应邵东、涟源两钢铁厂。1986年8月,因资源枯竭停办。
  二、炼铁
  清乾隆九年(1744)朝廷准许农民于农隙时开采铁矿,挑往都邑售卖,免其科税,炼铁工业有较大的发展。境内右溪湾、财宏塘、大坝口、炉滩、山塘冲、信义坳、金竹山等地相继办起甄炉炼铁。民国24年(1935)天和铁厂(在今严塘乡大坝口村)建炉4座,水力鼓风,日产铁3~5吨,日军入侵时停办。
  1952年2月,县长龙仲从邵东县、邵阳市招聘技工20名,从机关经费集资1.2万元,在蔡家乡财宏塘村开办“地方国营新邵县财宏塘铁厂”,金志任厂长。建土炉3座,炒炉(熟铁炉)1座,烧木炭冶炼。同年7月15日,迁至栗山村,建土炉2座,年底产生铁115.5吨,产值85130元,盈利7300元。1954年改名新邵铁厂,将土炉改建成日产5吨土高炉。1956年初又将土高炉扩建为11.82立方米小高炉,配管式热风炉,以木炭为燃料,4月24日投产,最高日产铸造生铁14.6吨,产量、质量等技术经济指标跃居全省小高炉前列。1956年9月,省投资72万元,兴建湖南第一座27.5立方米机械化钢壳高炉,翌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1957年全厂产铁6165.7吨,比1952年增长52.4倍。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工业以钢为纲”。2~5月,省、县投资106.44万元,建设新邵铁厂1、2、3号(投产的钢壳高炉排为4号)27.5立方米砖壳高炉和4座6立方米土高炉,全厂职工由656人增加到2226人。6月,县接收手工业联社小溪铁厂,投资57万元,银行贷款48万元,在厂区新建22立方米砖壳小高炉1座,4.25立方米“虎溪山式”矮高炉6座,土甄炉12座,在矿区炉滩建土甄炉8座,职工由86人增加到813人。8月,在陈家坊桥石滩建县、社联办卫星铁厂,县投资28.15万元,建“虎溪山式”矮高炉6座,土甄炉110座。后转为县办,有职工547人。8月6~14日,冶金部以新邵、涟源两县铁厂为现场,在邵阳市召开全国高炉炼铁现场促进会,与会代表高度评价新邵的炼铁经验。会议期间,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院长陆达以新邵铁厂半机械化砖壳高炉为模式,主持设计一套22立方米砖壳小高炉结构图,命名“邵阳式高炉”,在全国推广。新邵铁厂列为全省6个重点铁厂之一。同时,动员全民炼铁。全县调集98000人挖矿、建炉、烧木炭、炼铁。据当时报表记载:“截至1958年9月14日止,建成土甄炉599个,正在兴建的67个,投入生产的309个,日产铁46.02吨。到1958年10月20日止,参加钢铁生产的人数85000人,其中干部4700人,有炉子1049座。10月20日全县日产生铁901吨,10月11~20日,平均日产860吨”。实际所采铁矿石质量差,木炭消耗高,产铁少,完不成任务,只好将农家铁锅、铁鼎锅等铁器打烂熔炼。后矿石缺乏,无料投炉,大部分土炉停工。年底,全县只有财宏塘、坪上、小溪、炉滩等61个土炉维持生产。1959年8月,开展“反右倾”斗争,又恢复了一批土炉生产,终因原料无着,旋复旋停。年底仅有铁厂15家(其中县办3家,社办12家),职工5255人。1960年冬,社办铁厂全停。3年炼铁,搞群众运动,农民、居民、干部、教师、学生投入炼铁洪流,造成极大的损失。土法炼的铁实际只38000吨,国家每吨补亏60元,计228万元。其他人力、物力的浪费更大,仅木材就烧掉50多万立方米。1961年元月,县办小溪铁厂停办,1962年新邵、卫星两铁厂停办。10年时间,县办3家铁厂产铁10.2万吨,投资722.16万元,亏损598.96万元。
  1970年县决定重建铁厂,由县磷肥厂投资,在厂内兴建8立方米砖壳小高炉,1971年11月投产,年产铁1500~2000吨。1980年冬因能耗过高而停办。
  第四节 其他有色稀有金属
  清光绪年间曾开采礼坪厚里冲铅矿,用以炼制红丹。1956年新邵联合工厂亦曾在此开采炼红丹,翌年停办。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提出“全民大办铀矿”,县集资12700元在大乘山采铀,建立“地方国营新邵县一〇一厂”,职工36人,开办半年产铀酸铵27公斤,亏38000元,1959年5月停办。是年县建大富铜矿,土法冶炼,因矿石品位低而停办。1966年,坪上陡山冲发现露天铜富矿,由新邵锰矿设工区开采。后由邵阳地区煤炭局接收,成立东升铜矿。1967年9月下放县管,年产手选铜矿石200多吨,运湖北大冶冶炼厂加工。1970年5月停办,资料交当地驻军252部队。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