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供水排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52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供水排水
分类号: TU991;TU992
页数: 1
页码: 3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时期至1989年新邵县县城建设供水排水的情况。
关键词: 供水排水 新邵县 县城建设

内容

一、供水
  民国至建县初期,酿溪居民生活用水主要用资水河水及井水。1957年县城部分单位的生活用水,始由新邵铁厂在资水安装水泵船抽水供应。1963年改由新邵机械厂抽水供应。1971年4月,县委、县革委鉴于资水污染严重,在井口塘建6平方米机房1问,20吨水塔1座,安装3千瓦的抽水机,抽泉水饮用。1973年8月,县印刷厂、百货公司和五金批发仓库、供电站、新邵八中、粮食局,自筹资金,在人民桥头小河边建155吨水塔一座,掘井抽水。同时氮肥厂等13个单位也相继沿资水抽水,日产工业生活用水1000吨左右。1976年投资475万元,在黄家坝建直径6米、深8米的人工井1口,因水小浑浊而未利用。
  1979年4月,新邵县自来水厂建立。1980年3月,第一任厂长肖天育主持在大礼堂旁建成深17.4米、直径10米的人工成井1口,配160吨/时深井泵2台,在海拔266.24米的王岭山上建1000吨蓄水池一座,铺管道5071米。是年4月向城区107个用户8000余人供水,每吨水收费2角。大礼堂人工成井,丰水期最大涌水量800吨/日,枯水期300吨/日,满足不了城区人民夏季用水约2000吨/日,冬季约1500吨/日的需要。下半年,在该成井的左侧2米处又钻1口60余米深的新井。因土层结构受到破坏,1981年1月16日,大礼堂右侧出现长3.4米、宽4米、深4.7米,计63.92立方米的塌陷,故封弃新井。5月,回龙阁494/VⅢ处,建成日产2000吨水的100米深井1口,配水泵、厂房等设施。9月28日正式供水,水量正常,水质良好。1982年,县自来水厂对1号孔494/VⅢ和2号孔496/VⅢ进行物探复查,证实采水量可靠。1985年4月,扩建回龙阁供水工程,建成2号孔496/VⅢ的百米深井1口,日取水量2000吨。1987~1989年,在黄家坝建1口日产2000吨水的深井,并开始对自来水加氯消毒处理,以保证供水质量。
  自1974年筹建自来水厂至1989年,国家投资82.35万元,自筹资金39.61万元,建人工成井2口,100米深井3口,1000吨高位蓄水池1座,160吨/时深井水泵2台,80吨/时深井水泵2台,102吨/时多级水泵1台。泵房5幢,各类供水管网14000米,日产水6000至8000吨,年供水能力250万吨,能基本满足酿溪镇居民生活及厂矿生产用水。
  二、排水
  民国期间,小河街采用明沟排水,就近流进酿溪小河。50年代,大新街东段仍采用明沟排水。60年代初,城区房屋增多,始建百货公司、人民银行至酿溪等4条下水道排水。以后逐年增加,至1986年,主要街道筑下水道17条,全长5.76千米,其中总道5条,长2.44千米;干道9条,长2.89千米;支道3条,长0.43千米。
  1987~1989年,筑下水道7条,长1.24千米。到年底,共建成下水道24条,全长7千米,总排水面积249.73万平方米,年排水量465万吨。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