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务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50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财务管理
分类号: F279.24
页数: 3
页码: 338-34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财会队伍、财务整顿、利润分配等。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新邵县 企业管理

内容

一、财会队伍
  1973年开始,社队企业着手配备财会力量,建立财务制度与财务帐目,县财税局负责对财会人员的业务辅导。1975年下半年,县农村办公室、财税局、社队企业管理办公室3家,举办区、社财会师资训练2个班、120人,时间15天,以省社队企业局财会研究提纲为教材,重点辅导财会基础,经费由县财政拨给。各区由区财会辅导员,负责培训乡办企业和重点村办企业的财会人员,时间10天,经费由县社队企业办拨给。此后,县社队企业办每年举办基础会计训练班一、二期,100人左右。1977年执行中央农业部、财政部制订的财务制度,记帐方式由收付式改为增减式,科目亦有变动。1981年开始,对会计培训以成本核算为主要内容。1982年经过考试考核,评审一级会计7人,二级会计12人,三级会计231人。1986年9月,按照农牧渔业部、财政部《乡镇企业财务制度》、《乡镇企业成本列支范围的规定》的规定,将乡镇企业会计由过去依附于农业会计,转变为建立正规的财务制度,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1989年,财会人员556人,其中会计师10人,助理会计师56人,会计员94人。34个乡镇企业办都配备专职会计,企业都配备财会人员,建立财务帐目与财务制度。骨干企业还按季进行成本核算,使企业财务管理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二、财务整顿
  70年代初,社队企业管理人员来自农民,管理经验不足,加之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混乱的现象严重。70年代后期,县、区、社层层组织工作组,对所属企业分期分批进行清理整顿。通过清产核资,清查帐目,收回贪污、挪用款与欠款,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同时解决领导班子软、散、贪的问题。1978年,全县组织2390人的工作组,分别进驻820个企业单位进行财务清理,共清出贪污、挪用款54.57万元,粮食31500公斤,物资1849件。此后,每年组织力量,由领导带队,分期分批进行清理与整顿。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县组织财务大检查,区、乡组织清查,企业自查,形成经常性的工作。1989年严塘乡办汽车配件厂,通过财务整顿,落实债务,使瘫痪两年的厂子,得到复活。
  三、利润分配
  乡镇企业利润本属乡镇全体人民所有,但一度成为乡(镇)的小钱柜。为禁止乱开支,1986年中央农牧渔业部、财政部财务制度规定,上交财政最高不得超过当年税后利润的30%,其中以不少于三分之一作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基金,其他用于统筹解决各项公益事业开支。留给企业的净利润,用于发展基金不得少于70%。是年乡镇企业乡村两级税后纯利润695.1万元。上交乡、镇、村236.65万元,占34.1%,其中用于扶植企业扩大再生产62.54万元,占26.4%,用于以工补农58.4万元,占24.7%,用于农村小集镇建设15.8万元,占6.7%,用于教育事业35.8万元,占15.1%,用于集体福利和其他各项经费开支64.11万元,占27.1%。企业留用458.45万元,占65.9%,由乡镇企业办控制使用,其中用于扩大再生产376.64万元,占82.16%,用于职工福利45.37万元,占9.9%,用于职工教育73900元,占1.64%,其他开支29.05万元,占6.3%。坪上乡1980~1989年,10年内乡办企业税后纯利润111.2万元,上交乡财政39.16万元,占35.2%。
  附:典型记略
  七四煤矿 1968年7月4日,坪上乡接办原队办的小煤窑,命名为七四煤矿。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物质设备的处境下,矿工出身的周继祚带领25名工人用锄头、岩斧新开一口矿井,苦干一年,于1969年下半年投产。1970年产煤10500吨。以后两次改造矿井,三次改造生产工艺,至1979年产煤30000吨,产值100万元。1980年利用老井的造血功能,自筹资金200万元,在灰溪大队杉木冲,新建矿井一口,立平巷掘进1560米,修矿山公路2.5千米,1982年投产,年底产煤60000吨。1987年又自筹资金107.9万元,湖南省煤炭厅投资100万元,对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后,产煤65000吨,产值403万元,利税39.9万元。20年来全矿共产煤80.5万吨,其中保电上调38万吨,上调县煤炭公司90000吨。上交国家税收70万元,乡、村管理费41万元,补给地方村民煤炭差额30万元,支援全乡教育、农业等11万元。
  1972~1989年,年年被乡、县、市评为先进企业单位。矿长周继祚1988年被湖南省乡镇企业局、《湖南省乡镇企业》编辑部联合评选为“优秀农民企业家”。
  沙湾村村办企业 寺门前乡沙湾村村办企业,自1964年组织10个社员为七〇三厂捶砂子铺路开始,1967年发展到烧红砖、捞河沙、榨油、碾米、磨粉等项目,年收入达68400元。1979年1月投资22万元兴建水泥制品厂,生产12米、10米、8米、7米、6.5米5个型号的水泥电杆。1985年6~10米A型电杆被评为省乡镇企业优等产品。是年开办砂石公司,投资57.88万元购置挖砂船,自卸船各一艘,在离资水540米的渔溪安装,因水位下降不能驶入资水,村党支部书记钟梓衡,率先脱衣下水,带领男女社员200多人在一米多深的水中作业,经过三天三夜奋斗,疏通一条长500米,宽5米的河道,将日产200吨的挖砂船,驶入资水投产。1989年全村有水泥制品厂、汽修厂、纸袋厂、金刚石厂、砂石公司等12家企业。从业839人,除本村劳力全部安排就业外,还安排外地138人就业。金刚石产品远销深圳、珠海等地。企业总收入831万元,利润64万元,纳税2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12万元,流动资金120万元。村民平均纯收入1520元,全村362户,有350户占96.7%的农户建了新房。从企业利润中拨出17.4万元修建1466平方米学校一所。对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月发养老金10元;对当过3年以上的村、组干部以及鳏、寡、孤、独者,每人每月发给15元;聋哑、残废者加倍;对50年代参加工作的村干部每人每月发给75~85元生活费。村办企业日新月异,钟梓衡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农民企业家称号。
  洪庙槽楔厂(湖南新邵绝缘材料厂)巨口铺乡洪庙村位于板子山山脚,交通极不方便。村民历来靠种山土和竹林收入为主。1976年,大队党支部书记黄学海从损坏的电机中发现竹槽楔,深受启发,决心利用本村楠竹优势,建立竹槽楔厂。从外地买回样品、图纸和模具进行仿制。开始二、三年,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滞销,群众称为“淘气厂”。黄学海毫不气馁,自己拿出资金,带领5个村干部跑上海、走浙江学技术,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打开了销路。1980年后,陆续增添机械设备80台(件),相继开发新产品布板槽楔,聚氯乙烯绝缘漆管和高压螺母等35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1800多个厂家。至1986年,全厂有职工379人,除本村男女劳力就业外,还向城镇招工17人,总收入141.87万元,纯利18万元,交税70000元。全村人平纯收入由过去的80元增至805元。1989年,企业总收入上升到224万元,全村人平纯收入1047元。70%的农户盖了红砖瓦房,不少村民还购置了电视机、收录机、单车和缝纫机等中档商品。架高压线路6.8千米;修一条7千米的盘山公路;购置货车、客车、微型小车各一辆;投资70000元修建学校一所。对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补贴生活费50~90元。昔日“穷山沟”变成了全县闻名的“金凤凰”。1989年升为湖南省预备级企业,黄学海被县政府授予农民企业家称号,当选为湖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
  土桥乡机砖厂 土桥乡乡办企业,1979年8月建于土桥大队温家凼,占地面积30.54亩,厂房2561平方米,固定资产32万元。1980年建成投产,从业128人,是年产机砖140万块,产值53000元,利税3200元。1983年实行厂长负责制,集体承包,产机砖530万块,产值35万元,利税80000元。1985年搞目标管理,工人实行半工半农的隔日上班制。1986年机砖土坯掺烟子煤实验成功,增加供土设备,提高产量,降低能耗。1989年产机砖570万块,收入49.6万元,利税83600元,工资总额13.95万元,人平1100元。1985~1989年,上交乡政府27.52万元,上交税收50.82万元,合计78.34万元,年平上交15.668万元,人平上交6120元。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