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49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行业结构
分类号: F279.24
页数: 6
页码: 330-33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邵县企业行业结构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
关键词: 乡镇企业 新邵县 行业结构

内容

第一节 农业企业
  1977年农业企业有953家,总收入1326万元,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49.6%;从业12098人,占乡镇企业总人数的49.1%;纯收入215万元,占乡镇企业纯收入的16.2%。1981年后,乡镇企业结构逐渐由农业企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企业为主,工、建、运、服一齐上。1984年降至793家,占企业总个数的14.8%;人数减少到7541人,占总从业人员的18.9%;收入856万元,占企业总收入的10.6%。1989年农业企业728个,占总数的5.6%;从业7771人。收入1687万元,占总收入的5.33%。
  一、林场
  1958年,壕塘、潭府两乡率先联合在大山界建立新邵县第一个乡办林场,尔后陆续发展,1989年全县有乡办林场28个,村办62个,户办6个,共经营面积93800亩,活立木蓄积量98000立方米。
  二、园艺场
  1958年坪上公社兴办东方红园艺场。县委在这里召开现场会,号召全县大办园艺场。至1978年,公社、大队两级建立园艺场558个,其中以柑桔为主的405个,种柑桔14100亩;以茶叶为主的144个,种茶20300亩;以药材为主的9个,种各种药材450亩。1981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除蚕桑、药材等由于市场价格下降有所减少外,柑桔面积扩大,产果增加。1989年,园艺场有632个,产柑桔5433.4吨,茶叶316.9吨,蚕茧2.2吨。
  第二节 工业企业
  1977年有工业企业556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29.5%;从业8030人,占乡镇企业总人数的30.5%;总收入513万元,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38.7%。1989年增至3502家,占总数的26.9%;从业24440人,占总人数的37.5%;收入1.2664亿元,占总收入的39.97%。
  一、建材
  水泥 1958年有社办水泥厂12家,从业638人,因产品不合格,相继停办。1972年陈家
  坊公社派人到常德县蔡家岗水泥厂学习土法生产水泥,在黄家桥开办年产500吨水泥的小厂,用柴油机带动球磨机生产,是年产400号水泥400吨。1975年寺门前公社在和尚坝建年产500吨的水泥厂,1977年改造为3000吨。尔后,高桥、迎光、工农、筱溪、洪溪水泥厂相继建立。1987年高桥水泥厂投资120万元改造水泥生产线,由年产6000吨提高到22000吨。筱溪水泥厂投资200万元,扩建年产22000吨的水泥生产线。1989年社办水泥厂7家,年产水泥75500吨。水泥发展带动了水泥预制件生产。是年,水泥预制件厂有沙湾、高桥、严塘、武桥、陈家坊、汤仁桥、龙溪铺7家,生产电杆、预制板、门窗等10多种。沙湾预制件厂生产的高压电杆,以质优闻名,销长沙、株州等地。
  砖瓦 1958年建社办砖瓦厂17家,土窑烧制青砖、青瓦,1960年停办。60年代后,民间烧砖大都改用煤炭圆窑烧制,红砖产量高,成本低。1979年,土桥、陈家桥公社各建1机砖厂,年产机砖1300万块,产品主销邵阳市区和新邵。1989年,乡办砖瓦厂5家,从业598人,产机砖4200万块,瓦4245万皮,产值240万元。
  石灰 县境石灰石复盖面广,石灰工业历史久远。巨口铺程蒋坳一带的维尼龙石灰石矿,有C1级储量3835万吨,C2级储量6609万吨。群众利用石灰石烧石灰,历以煤或柴作燃料,土窑烧制,费时久,产量低。1958年4月,县税务干部魏鹏飞,在寺门前乡百合村建成流水石灰窑,从窑顶加石料和燃料,从窑下取石灰,日夜烧制,成本减少,产量提高。7月,在湖南省农业技术革新代表会上推广这一成果。此后,县内石灰厂大都采用此法。1989年全县有石灰厂65家,从业618人,产石灰14.72万吨,远销洞庭湖地区。
  砂、石料 挖砂、采石料,是农村一门主要副业。1967年,寺门前沙湾大队开始组织挖砂,后发展到陈家桥大坪、土桥矿口等地。1984年严塘、高桥、田心等地10家石米厂,产品有白、蓝、黑、红等色,用于基建装饰,美观耐用,年产30000多吨。1985年,寺门前乡沙湾村投资57.88万元,建机械化挖砂船一艘,年产砂石45000吨。1989年,全县生产砂石18万吨,石灰石料15万余吨,石米8000吨。
  二、采掘
  煤矿 1958年人民公社开办小煤窑11家,从业2911人。1962年保留6家。1964年洪溪公社开办的胜利煤矿,成为新邵县第一家社办煤矿,是年产煤2000吨。1968年坪上公社七四煤矿、雀塘公社联群煤矿建成投产。1985年长冲铺乡肖尖岭煤矿建成投产。1989年乡、村办煤矿27家,从业2013人,产原煤14.5万吨。其中烟煤15800吨,焦煤12000吨。
  锰矿 县境有棉花岭、柘溪、向江渡、小塘、白云铺、曹家坝、兰江岭锰矿点,除棉花岭为优质氧化锰外,余均为冶金锰或铁锰矿。1958年雀塘公社兰江大队开采棉花岭锰矿,是全国5个优质氧化锰矿之一,年产手选富矿800吨,销往长沙矿粉厂加工优质电解锰。1965年由县接管,从业100人,年产锰矿石5000~8000吨。1972年向江渡、雀塘、巨口铺、土桥公社分别在石马江、枫树塘、柘溪等矿点开采冶金锰,年产4500吨,销往北京、武汉、山西等钢铁厂。1986年后因浅层富矿基本采完,仅保留长冲铺和联群锰矿,从业226人,年产锰矿砂8055吨,占全县锰矿产量11400吨的70.65%;产品为冶金锰和化工锰,销往湖北、吉林、广州及本省衡阳等地。1989年有赤水岭、联群两个乡办锰矿,年产锰砂1600吨。
  锑矿 1967年,壕塘、太芝庙、陈家坊公社与龙山林场组织165人在龙山联合开采锑矿。1973年县办龙溪铺锑矿下放龙溪铺公社开采。1973年坪上公社在羊角大队开办坪上锑矿。此后,乡办、村办、户办及联户办锑矿14处,矿井70口,矿工201人,产锑矿石773.3吨
  1989年锑矿石产量增至1629吨,其中乡办785吨,村办365吨,联户办479吨。
  钨矿 1987年坪上乡组织110人,在该乡羊角村水碓冲开采钨矿,是年产钨砂36吨,销川口钨矿,收入26.5万元。1988年坪上乡在帽子岭开采钨矿,1989年产氧化钨45吨,产品交外贸出口。
  其他非金属矿 1984年9月,日本松下产业株式会社福岗营业所所长中村达雄,到下源乡的古东、古西察看花岗石,勘为质量上乘。湖南省外贸公司随即与下源乡签订购销合同。11月,下源乡成立新邵县麻石公司,正式开采。至1989年有罗家、古东工区开采,共产花岗石料290立方米,出口日本,收入62500元,获纯利10000元。
  高岭土产于下源乡的坳下、古龙、卓笔和雀塘乡的继志亭、壕塘乡的洪庙等处。70年代,社队集体开采,后因交通不便,坳下、古龙、卓笔、洪庙等处相继停采。1987年继志亭由户办和联户办露天开采,产品含二氧化铝30%,二氧化硅60%,畅销醴陵、界牌等地区。1989年,继志亭、铁炉冲、龙头坝共开采高岭土600吨,收入25万元。
  三、食品加工
  碾米 大米历来采用传统的砻碓加工。民国时期,境内部分地区采用水砻、水碾加工大米。1952年有砻子80127部,户平0.78部。1958年,时荣乡时荣村购进1台黄谷碾米机,在农村始用机器加工大米。冬,水利、粮食部门在潭府公社下潭大队,利用水力推动木制水轮机,带动老式黄谷碾米机加工大米,碾米效率高,米质好,谷壳全部碾成细末,是牲畜的优质饲料,深受农民欢迎。尔后生产大队普遍采用电力或柴油机发电,带动新式黄谷碾米机碾米,取代了传统的砻、碓。1989年,有碾米机1760台,加工稻谷1.75亿公斤。
  榨油 民国37年(1948)境内有榨油坊78家。1956年农业合作化,榨油坊归集体所有。1974年8月小塘公社购置卧式榨油机1台,从此,农村逐步用机榨代替传统的木榨。1981年县粮食局向土桥、陈家坊等公社的17个大队赠送榨油机18台。是年全县推广单圈薄饼,复榨新工艺榨油,每50公斤菜籽可多产油0.5~1公斤。1989年,有榨油机100台,加工油脂30吨。
  磨粉 建县前面粉加工全靠手磨和水磨,多为1户或数户合办。长冲铺、潭府等地有磨坊4处,代农加工面粉。1963年10月坪上公社购置1台电动立式磨粉机,加工面粉。1967年磨粉机增至183台。1989年,全县有磨粉机276台,共加工面粉300吨。手磨保留尚多,磨研少量面粉、米粉。
  四、轻纺
  针织 1952年,新邵县合作总社从邵阳请来9位织袜师傅,自带8部织袜机、2台汗衫机、4台毛巾机组织针织组。当年产长统粗纱袜、童袜、土罗布毛巾等1702打,产值8357元。1956年因原料缺乏停办。1984年,陈家桥乡桂花、高马冲、望城陂村以及洪溪乡的三长村,筹建4家针织企业,从业140人。三长村从上海华东建筑工业公司和北京航空机械工业公司,引进技术和生产设备42台,投资61893元。桂花村云裳羊毛衫厂由北京航空机械厂投资20700元,信用社贷款15万元,于1985年9月5日建成投产,职工72人。是年加工各种羊毛衫8000件,畅销上海、湖北、长沙、邵阳市等地,产值38万元。1989年,乡、村办针织厂共7家,从业271人,加工各种针织品36.9万件。
  羽绒制品 小塘、言栗、新田铺等乡,盛产麻鸭,年养鸭60万羽,占全县总饲养量85%。羽绒除供销社收购部分,余均浪费。1984年7月,新田铺乡办起羽绒制品厂,有单相分毛设
  备和水洗设备各1套,装机容量155千瓦。1985年4月7日开机投产,从业32人,产羽绒被、羽绒衣、羽绒背心、枕心等。是年完成产值96.4万元,利润16000元。产品远销港、澳等地。1986年,国际羽绒市场价格下跌,加之经营不善,亏损32000元。1987年进行整改,健全责任制,经济效益提高。1989年产值118.5万元,盈利37600元。
  机绣 1976年2月,雀塘公社抽调25人,组织缝纫生产合作社,命名雀塘机绣厂。承担邵阳市机绣厂绣花加工任务。1989年发展到70人,50%的人搞机绣,50%的人搞手绣,年加工绣品30000余件,收入40000元。
  缝纫 民国时期,境内缝纫工约800人左右,手工劳动,仅有10余家缝纫店,购置缝纫机,经营来料加工业务。1952年建县后,缝纫逐步由缝纫机缝制取代手工缝制。1956年,全县建立38个缝纫生产合作社,社员600人。酿溪镇将原来缝纫联营组和烈军属缝纫组,合并为新邵县缝纫生产合作社(后转为新邵县服装厂)。1989年乡、镇及个体办的服装厂11家,加上农户共有缝纫机33000台,产服装78万件。
  五、日用商品与文化用品
  造纸 南宋理宗时(1225~1264),县境就开始造纸。清代中叶,有永丰、滩头等地造纸工人到龙山一带造包装纸、三连纸及官堆纸等。此后随着造纸技术提高,品种逐步增多,计有官堆、玉版、时仄、老仄、表仄、顶帐、火纸、报纸、湘包、五色标语纸、白果、顶炮、以及迷信纸、荐纸等(统称土纸)。民国初年,龙山所产玉版纸,以洁白平滑,无皱无杂,吸水性好,不变色的独特性能,畅销全国,远销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抗日战争末期,机关、学校、报社内迁,纸张需求激增,土纸业得到迅速发展。民国29年(1940)龙山周围有细、粗纸糟710个,生产官堆等12个品种,年产57830担。当时《力报》、《中央日报》、《湖南日报》,用龙山纸槽产的土报纸印刷,长郡、周南等10多所中学也用龙山官堆纸作为办公、讲义用纸。1950年1月,境内有纸槽790个,从业3092人,年产纸1410吨。1951年湖南省政府贷款40000元给龙山一带449个纸槽发展生产。邵阳地区土产公司、贸易公司用稻谷16.5万公斤订购龙山纸。1952年,全县纸槽增加到1562个,从业6251人,年产土纸3228吨。1955~1956年,车峙、太芝庙、马家岭、长塘、山口、金龙、巨口铺等地建起20个造、染纸生产合作社,1218人从事造纸、染纸工作。1961年因原料紧缺,仅保留52个纸槽,产纸383吨。1966年建立龙山楠竹基地,规定楠竹为材用竹,不准造纸,加之机制纸占领市场,土纸生产衰落。1976年车峙乡建机械造纸厂,以废纸为原料造纸。1989年全县乡、镇企业产纸742吨,其中车峙造纸厂320吨。
  印刷 民国时期,新化县大道乡(今坪上乡)的三溪桥、亲睦乡(今下源乡)的龙源潭家、永固镇(今迎光乡)的迎官,以及邵阳县的巨口铺、新田铺、孙家桥等地的个体印刷户,用木版雕刻,手工印刷学生作业本、票据和迷信用品。民国27年(1938)新化县大道乡徐同庚在三溪桥办1印刷厂,为大同等学校印刷作业本。1961年龙溪铺公社首办10人的印刷厂,木刻版,手工印刷教案本、学生课本、各种表格、发票。1980年乡、镇、校办印刷厂12家,置圆盘印刷机50台,承担各单位印刷业务。1989年,保留8家,174人,产值51.08万元。
  皮革制品 民国初期,县境有70余名亦工亦农的个体皮匠,串乡走村,上门为农户做钉鞋、补鞋子等。民国33年(1944)有2人开店制作皮鞋,民国34年(1945)停业。1982年龙溪铺、陈家坊、雀塘公社各办1家皮鞋厂,制作各种男女皮鞋。1989年有乡办皮鞋厂3家、村办2家,从业120人,年产皮鞋38000双,以及文件袋、皮箱等。
  木器 1949年有木工288人,占手工业人员总数的21.4%。1956年建立14家木器生
  产合作社,社员350人,生产家具、农具。1962年精简下放,仅保留高桥、巨口铺和酿溪镇木器生产合作社,社员63人。1980年开放木材市场,集体、个人办的木工厂激增,1982年达到64家,后经调整,1989年有乡办木工厂24家,村办及个人办的14家,从业277人,生产各种木制家具、农具58949件。
  陶器 50年代初,有沙湾、向江渡、孙家桥、浒溪、石泉等地生产陶器。1955年向江渡和酿溪办起陶瓷生产合作社,从业227人。1958年向江渡陶瓷生产合作社迁酿溪木鱼庵,与酿溪陶瓷生产合作社合并为新邵县陶瓷厂。后因亏损,转产建筑材料。1989年,仅有洪溪陶瓷厂,年产值18万元。
  六、机械
  1949年前,境内所需铁质农具、家具靠个体铁匠生产。龙山、厚里冲锑矿及各地土炼铁炉所需的铁器、机件,由邵阳县机械厂及外地承制。1952年建县后,仍以个体铁匠加工为主。1958年公社化后,各社建立农机厂,修造中、小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1969年,陈家桥公社农机厂为厂矿、农机站生产零配件。1978年原属县轻工局的7个农机厂划归公社管理。自此,乡、镇机械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86年,全县有农机厂和机械厂27家,从业740人,生产农机配件34000件,铁质中、小农具43.76万件,铸件81.5吨,各种印刷机械162台,医针65万支,共产值281万元。1989年机械企业39家,生产铁质农具120万件,农机配件33000件,打稻机132台,医针250万支,共产值313.37万元。
  七、化工
  1958年,人民公社开始兴办化工企业。1959年,社办化工厂12家,从业1019人,生产土化肥、土农药,后因产品质量低劣而停办。1975年花桥公社从邵阳市引进技术,利用废油脂生产橡胶隔离剂,成本低,利润高,雀塘、田心、烟竹等地相继建厂生产。1980年高桥公社开办颗粒黑硝厂,产品畅销。1986年1月由于忽视安全生产,引起爆炸,厂房被毁。1989年各类化工企业20家,从业402人,产值508万元。
  八、电力
  1957年5月,寺门前乡沈家村建成1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0千瓦,架设6千伏线路3千米,送电到乡政府。后因水头低,发电不稳定被折除。1964年8月,坪上公社建成炉里、时荣、三溪小水电站。1989年全县乡镇办水电站46处,装机59台,装机容量3478千瓦,发电量730万千瓦时,收入80.5万元。
  第三节 建筑业
  1968年武桥公社组织40余人,承包红日机械厂基建维修工程。寺门前公社组织泥、木工等300余人成立建筑队,承包邵阳市外贸局建筑工程。1976年,坪上、土桥、花桥、严塘、新田铺公社相继建立建筑队。1981年3月,全县农村建筑队发展到27个,从业2920人,其中管理人员96人,工程技术人员84人,技术工人1542人,普通工人1198人。施工机械57台(件),总功率226千瓦。可以承包较大型工程。武桥建筑队发展到1000余人,承包溆浦县刘家坪电站34米高的大坝,造价2300万元,装机容量19.5万千瓦,获工程质量和进度奖
  30000元。1986年,乡村建筑队发展到171个,从业11485人(其中乡镇建筑队,公司31个,从业7020人),总收入3195万元(其中乡镇建筑队2860万元)。有工程技术职称人员169人,能承建五至六层结构较复杂的工程项目,并在全国11个省、市和地区承包基建工程。1989年,乡村建筑队减至77个,10244人,收入增至5752万元。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1958年酿溪大队组织118人的搬运队,为临近厂矿承担部分运输任务。1973年组织有拖拉机、汽车、机帆船、畜力车等专业运输队37个,1978年发展到146个,从业960人,运输总收入150万元。1986年,全县乡村交通运输队猛增到1404个,从业2053人,收入1282万元。运输工具有客车18辆,420个座位;货车343辆,载重量1352吨;拖拉机1450台,载重量1773.75吨;木帆船34艘,机帆船28艘,总载重量431吨。年运输量104.85万吨。1989年乡镇交通运输企业增到2195个(其中个体2162个),各种运输工具2682辆(艘),收入2964万元。
  第五节 商业、服务业
  1958年,人民公社、大队开办修理、饮食等服务行业。1962年饮食业全由县、区供销社经营。1981年,社、队又开始经营商业。1983年各公社开办31个经理部,127个门市部。1984年开始,个体商店、饮食店等服务性行业与日俱增。1989年,全县商店、饮食店5804个,从业14244人,收入8618万元,其中个体经营5613个,从业13239人,收入6979万元。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