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48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管理
分类号: TV6
页数: 2
页码: 324-325
摘要: 本章概括了新邵县水利建设管理体制、防汛保安、管水用水等。
关键词: 水利 水利建设 管理

内容

第一节 体制
  土地私有时,山塘、河坝多为灌溉受益者所有。灌溉受益户多者公推1人或数人管理,付一定报酬。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水利工程归农业社集体所有和管理。1957年,小(二)型水库以上工程由县水利局管理,各水库设管理所,派国家干部任所长,管理人员从灌区抽调。1959年,除下源水库(中型)和尧虞塘、红领巾、鸭家冲、麦元、长塘、小林江小型水库外,其他均下放给公社、大队管理。水库、山塘、河坝、电灌站实行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跨社、队者由各方共管。小(二)型以上工程建立管理所,由灌区公推管理人员1至5人。1970年,区成立水利管理站,配备2至3名国家工作人员,负责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1983年,小(二)型水库、塘坝、电灌站实行承包责任制,采取分项承包、责任到人,联产计奖或大包干等办法。1984年,为加强乡镇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各乡、镇配备一名专职水利员,由县水电局统一领导。1985年全部转为县集体工。1988年,全县建立乡镇水利管理站32个。
  第二节 防汛保安
  机构 水利工程的防汛保安,从1954~1989年。每年汛期,县成立防汛指挥部,各级政府及水利工程成立保安抢险小组,险病工程并确定专人轮流值班巡逻。
  物资 指挥部每年造具计划,安排水泥、钢材、铁丝、油料、麻袋、木材等物资,落实到管理物资的单位,以备抢险之用。
  检查 汛前,县指挥部组织力量,对水利工程普遍检查一次,做出水库、大山塘的汛期蓄水方案,对险病工程严格控制蓄水。1973年4月县水利局组织120人开展水利工程“五查”(工程建设和投资使用、工程安全、工程效益、综合利用、管理现状),“四定”(任务、措施、计划、体制),至6月结束。
  整修 每年秋修开始,对险病工程进行整修。1983年冬,县水利部门从浙江省引进冲抓钻套井回填技术,用冲抓机处理麦元水库土坝渗漏,效果很好。湖南省水利厅于1984年4月9~11日,在新邵召开全省冲抓钻套井回填处理水库土坝漏水现场会,推广了麦元水库的施
  工经验。
  抢险 1973年6月4日,严塘公社岩门前水库大坝右端内坡出现35米长裂缝,5日扩大、滑坡,6日县成立以县委副书记彭文彬为首的抢险指挥部,县委书记周坤林和8名县委常委率领县、区、社、学校、厂矿的干部、教师500人和农民6000人,集中20辆汽车,13台拖拉机奔赴险区,抢运块石和装土的麻袋,抛压坝脚;同时下挖溢洪道2.5米,开涵放水,使水位下降。领导和干部、技术员3日3夜未曾合眼,9日安全脱险。1982年6月11—13日,连降暴雨,枫树坑水库库区山洪暴发,水库蓄水猛增至700多万方,超过控制蓄水量300万方。燕形岭下,洪流翻滚,专塘一带5个村,4000多人的生命财产和一口蓄水60000余方的骨干山塘,危在旦夕。中共涟源地委副书记魏先来,县委书记刘翼等及时赶赴现场,检查部署抢险。农林、水利部门及陈家坊区公所组织300多干部群众动用10立方米木材打桩,5000余麻袋土石堆砌,与洪水搏斗两天一夜,筑成一座高4.5米,长宽各7米的截洪堤坝,将洪流堵回龙山河,使专塘一带转危为安。16日,库区又日降164.5毫米的特大雨量,水库蓄水陡增至830万立方米,大大超过了控制蓄水位。下游新邵、邵东、邵阳市郊区30000多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拟开闸泄洪,但启闭闸门拉杆因水位过高而被拉断。当即向省防汛指挥部告急,省派潜水员连夜赶来,抢修好拉杆,打开闸门泄洪,避免了一场特大灾害。
  第三节 管水用水
  民国时期,一部分大的坝、塘,组有坝(塘)会,设专人放水,每到秋收时,放水者临田收谷,每亩地收谷6升左右作为报酬,但大多数水利设施的用水放水是“各管各”,争水纠纷多,往往强者受益,弱者无望。解放后,加强用水管理。1952年,共管工程实行“一把锄头放水”的制度。1956年寺门前乡沈家村实行水利定放水员、定灌区、定抗旱能力的管水办法。全县推广其经验,部分共管工程建立管水组织,订立公约,受益户共同遵守。确定专职管水员看水、放水,合理处理上游下游、顺水逆水、近田远田、高岸田和低洼田之间的关系。1966年,梧桐水库学习双峰县千金水库的经验,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水权、统一规划、统一蓄灌、统一收费”的“五统一”制度,水库有放水员,灌区有巡水员,大队有管水员,生产队有看水员。实行先远田后近田,先高田后低田,先干田后湿田,先胎禾后扁草禾,先活水后死水,先放塘水后放库水的“六先六后”灌溉管理方法,各地争相仿效,逐步推行,水的利用效益提高。1981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一些水利工程“五统一”被打乱,产生“千把锄头放水,扯皮打架增多”的混乱现象。1984年,县、区、乡对蓄水放水、防洪保安、水费水粮征收、工程养护等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并制订了实施细则,责任到人,情况好转,但有些工程用水、管水工作仍待加强。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