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面积、蓄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4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面积、蓄积
分类号: S757.2
页数: 3
页码: 268-2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用材林、竹林、经济林、防护林。
关键词: 森林资源 新邵县 林业

内容

1989年新邵县林业用地137.76万亩,有林地占110.23万亩。有林地中杉、松、杂木等用材林,占有林地的73.24%,竹林占20.88%,经济林占4.57%,防护林占0.66%,特用林7166亩,占0.65%。还有81365亩灌木林主要作为薪炭之用,加上“四旁”林木共活立木蓄积量136万立方米。
  一、用材林
  40年代境内杉、松、杂等用材林的活立木蓄积量有350多万立方米,年伐量略低于生长量。地处中部山区雷打洞一带更是森林繁茂,有“砍不尽雷打洞的树,挖不完金竹山的煤”的民谚。
  1956年,省林业勘测设计院查明,全县用材林面积118.42万亩,其中林分面积101.44万亩。杉、松、杂木所占面积分别为30.85万亩、64.78万亩、5.81万亩,所占比率为30.4%、63.9%、5.7%,活立木蓄积量312.55万立方米。亩平蓄积量3.08立方米。
  1976年,森林资源调查,全县用材林林分面积71.23万亩,与1956年相比,减少29.8%,活立木蓄积量68.31万立方米,亩平0.96立方米。
  1989年,全县用材林林分面积80.7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3.1万立方米,亩平1.52立方米。杉、松、杂木分别为31.86万亩、46.41万亩、24700亩。占用材林面积的39.4%、57.6%、3%;疏林6.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65000立方米。
  二、竹林
  县境内原有楠竹、紫竹、箭竹、苦竹、水竹、刚竹、箬竹,后又引进青皮竹。楠竹与杉、松鼎足,为全县林业三大支柱之一,尤以龙山为著。有“龙山竹子撑上了天,一座座竹山紧相连,人在竹子山里走,见不到阳光见不到天”的歌谣。20世纪40年代初全县楠竹近30万亩,亩平立竹100根以上,以嫩竹为原料的造纸业较发达。民国29年(1940),龙山北麓维一乡(今龙山林场、礼坪乡等地)年产纸29630担。龙山玉版纸还远销国外。1956年楠竹28.26万亩,占全省的6.4%,是全省17个重点产区县之一,立竹2424万根,亩平86根。是年,全县有专业造纸工2414人,生产土纸57260担,有蔑匠1269人,生产竹制品20万件。国家收购竹子54万根,竹材及制品产值约占林业总产值的一半。由于经营竹林获利较大,人们益发精心管理,禁挖春笋,至1958年,楠竹面积扩大3300亩。1959年龙山玉版纸恢复出口(1983年停止,前后共出口2720.67吨)。1961年生活困难,车峙公社4万亩竹林的春笋,大多数被挖去充饥。此后禁约松弛,砍伐无度,全县每年消耗楠竹150万根左右(包括造纸嫩竹)。1976年,楠竹面积减少到22.67万亩,立竹只1913万根。材质下降,径级变小。70年代末采伐的竹材,眉围(齐成人眉间围量)7寸以上的楠竹占61.7%,眉围6寸以下的篙竹占38.3%,分别比60年代初下降32.5个百分点和上升32.5个百分点。1989年面积回升到23.01万亩,立竹2068万根,亩平89根,但部分地区只伐不管,全县有20%的竹林破坏严重。
  青皮竹、紫竹、水竹主要分布在房前屋后的四旁隙地,苦竹、箭竹、箬竹生长在深山中,资源欠丰,开发亦差,收入甚微。
  三、经济林
  1952年,共有油茶、柑桔,茶叶等经济林3万亩。
  油茶 主要分布在小塘、五星、陈家桥等乡。1952~1960年,全县面积5000亩,平均年产油26吨。经历年扩大种植,至1989年,油茶面积增加到8787亩,其中纯林4458亩。因经营粗放,产油仅10.48吨。
  油桐 多系散生。1956年有40000多株,国家收购桐油75吨。尔后新造桐林6万多亩,成活极少。1986年,全县原散生油桐逐渐老化,新植桐树结果尚少,仅产桐油9.44吨。1989年有较大回升,产油16.28吨,比1986年增加72%。
  漆树 数量很少,1956年产生漆1.5吨。1961~1978年销声匿迹。1979~1984年县供销社先后帮助下源、太芝庙乡建立漆树基地,共栽漆树34.69万株,合3118亩,1989年仅保持零星小片漆树150亩,产漆40公斤。
  棕树 50年代有10万株,1958年产棕片55吨,1986年产25吨,基本自给,1989年增至33.2吨,自给有余。
  四、防护林
  民国时期,人们重视营造封育村镇院落防护林,大部分村前宅后,有小片水口林或风水林。民国29年(1940),新化县遵路乡龙溪铺李姓在族谱上规定:龙溪河两岸及沙洲为全村风水林,永远蓄禁,不许砍伐。还专门成立“风水会”,确定7人管理。至1953年两岸树木密布,浓荫蔽天,一人合抱的枫、椆等大树有200多株。50年代末,全县各地肆意砍伐林木,60年代末水口林、风景林仅存少量。
  防护林及其他林种急剧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塘库淤塞。1981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73.6平方公里,比1956年增加38.1%,因河沙淤塞而失效的山塘2300口,占山塘总数的7.76%,下源水库每年注入泥沙7万立方米。1982年,下源、龙口溪、小南、岱水桥四乡相继营造和划定防护林7300亩(立木蓄积量15000立方米)。1989年全县“四旁”所植的水口林,风景林等约30000亩,有较好的防风、防尘作用,110多万亩其它有林地防护效果亦佳。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