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森林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42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森林资源
分类号: S757.2
页数: 5
页码: 268-27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邵县森林资源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面积、蓄积、树种及分布、野兽飞禽等。
关键词: 森林资源 新邵县 林业

内容

第一节 面积、蓄积
  1989年新邵县林业用地137.76万亩,有林地占110.23万亩。有林地中杉、松、杂木等用材林,占有林地的73.24%,竹林占20.88%,经济林占4.57%,防护林占0.66%,特用林7166亩,占0.65%。还有81365亩灌木林主要作为薪炭之用,加上“四旁”林木共活立木蓄积量136万立方米。
  一、用材林
  40年代境内杉、松、杂等用材林的活立木蓄积量有350多万立方米,年伐量略低于生长量。地处中部山区雷打洞一带更是森林繁茂,有“砍不尽雷打洞的树,挖不完金竹山的煤”的民谚。
  1956年,省林业勘测设计院查明,全县用材林面积118.42万亩,其中林分面积101.44万亩。杉、松、杂木所占面积分别为30.85万亩、64.78万亩、5.81万亩,所占比率为30.4%、63.9%、5.7%,活立木蓄积量312.55万立方米。亩平蓄积量3.08立方米。
  1976年,森林资源调查,全县用材林林分面积71.23万亩,与1956年相比,减少29.8%,活立木蓄积量68.31万立方米,亩平0.96立方米。
  1989年,全县用材林林分面积80.7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3.1万立方米,亩平1.52立方米。杉、松、杂木分别为31.86万亩、46.41万亩、24700亩。占用材林面积的39.4%、57.6%、3%;疏林6.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65000立方米。
  二、竹林
  县境内原有楠竹、紫竹、箭竹、苦竹、水竹、刚竹、箬竹,后又引进青皮竹。楠竹与杉、松鼎足,为全县林业三大支柱之一,尤以龙山为著。有“龙山竹子撑上了天,一座座竹山紧相连,人在竹子山里走,见不到阳光见不到天”的歌谣。20世纪40年代初全县楠竹近30万亩,亩平立竹100根以上,以嫩竹为原料的造纸业较发达。民国29年(1940),龙山北麓维一乡(今龙山林场、礼坪乡等地)年产纸29630担。龙山玉版纸还远销国外。1956年楠竹28.26万亩,占全省的6.4%,是全省17个重点产区县之一,立竹2424万根,亩平86根。是年,全县有专业造纸工2414人,生产土纸57260担,有蔑匠1269人,生产竹制品20万件。国家收购竹子54万根,竹材及制品产值约占林业总产值的一半。由于经营竹林获利较大,人们益发精心管理,禁挖春笋,至1958年,楠竹面积扩大3300亩。1959年龙山玉版纸恢复出口(1983年停止,前后共出口2720.67吨)。1961年生活困难,车峙公社4万亩竹林的春笋,大多数被挖去充饥。此后禁约松弛,砍伐无度,全县每年消耗楠竹150万根左右(包括造纸嫩竹)。1976年,楠竹面积减少到22.67万亩,立竹只1913万根。材质下降,径级变小。70年代末采伐的竹材,眉围(齐成人眉间围量)7寸以上的楠竹占61.7%,眉围6寸以下的篙竹占38.3%,分别比60年代初下降32.5个百分点和上升32.5个百分点。1989年面积回升到23.01万亩,立竹2068万根,亩平89根,但部分地区只伐不管,全县有20%的竹林破坏严重。
  青皮竹、紫竹、水竹主要分布在房前屋后的四旁隙地,苦竹、箭竹、箬竹生长在深山中,资源欠丰,开发亦差,收入甚微。
  三、经济林
  1952年,共有油茶、柑桔,茶叶等经济林3万亩。
  油茶 主要分布在小塘、五星、陈家桥等乡。1952~1960年,全县面积5000亩,平均年产油26吨。经历年扩大种植,至1989年,油茶面积增加到8787亩,其中纯林4458亩。因经营粗放,产油仅10.48吨。
  油桐 多系散生。1956年有40000多株,国家收购桐油75吨。尔后新造桐林6万多亩,成活极少。1986年,全县原散生油桐逐渐老化,新植桐树结果尚少,仅产桐油9.44吨。1989年有较大回升,产油16.28吨,比1986年增加72%。
  漆树 数量很少,1956年产生漆1.5吨。1961~1978年销声匿迹。1979~1984年县供销社先后帮助下源、太芝庙乡建立漆树基地,共栽漆树34.69万株,合3118亩,1989年仅保持零星小片漆树150亩,产漆40公斤。
  棕树 50年代有10万株,1958年产棕片55吨,1986年产25吨,基本自给,1989年增至33.2吨,自给有余。
  四、防护林
  民国时期,人们重视营造封育村镇院落防护林,大部分村前宅后,有小片水口林或风水林。民国29年(1940),新化县遵路乡龙溪铺李姓在族谱上规定:龙溪河两岸及沙洲为全村风水林,永远蓄禁,不许砍伐。还专门成立“风水会”,确定7人管理。至1953年两岸树木密布,浓荫蔽天,一人合抱的枫、椆等大树有200多株。50年代末,全县各地肆意砍伐林木,60年代末水口林、风景林仅存少量。
  防护林及其他林种急剧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塘库淤塞。1981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73.6平方公里,比1956年增加38.1%,因河沙淤塞而失效的山塘2300口,占山塘总数的7.76%,下源水库每年注入泥沙7万立方米。1982年,下源、龙口溪、小南、岱水桥四乡相继营造和划定防护林7300亩(立木蓄积量15000立方米)。1989年全县“四旁”所植的水口林,风景林等约30000亩,有较好的防风、防尘作用,110多万亩其它有林地防护效果亦佳。
  第二节 树种及分布
  县境树种资源较丰,清同治十年(1871)《新化县志》载:“有松、枞柏、园柏、杉、杏、桃、梅……”,共99种。1956年开始引进金钱松、华山松等新树种。1973年2月,技术干部粟拔都,在隆回县干山苗圃捡回水杉技条100多根,剪成小节,扦插育苗,成活1064株,被机关学校购植。以后又陆续引进生长快的国外松、墨西哥柏等79种树。1989年全县树种有95科,574种,其中乔木378种,灌木147种,竹类8种,藤本41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二级保护树种:银杏、杜仲、金钱松、三尖杉、胡桃、香果树、伯乐、福建柏、鹅掌楸、秤锤树、伞花木;三级保护树种:红豆树、凹叶厚朴、厚朴、青檀、祯楠、闽楠、银鹊树。
  杉木主要分布在太芝庙、车峙、小南、坪上、岱水桥、洪溪、龙溪铺、下源、巨口铺、高桥、龙口溪11个乡、镇以及国营林场,面积占全县杉木林地的90%。
  松树分布遍及各地,万亩以上的乡镇有土桥、花桥、寺门前、严塘、高桥、武桥、陈家桥、壕塘、潭府、小南、太芝庙、扶锡、车峙、小塘、新田铺、言栗、五星、巨口铺、龙溪铺、长冲铺、迎光21个乡,镇及龙山林场,面积占全县松林地的82%。
  楠竹分布龙山山系占60%,包括车峙、太芝庙、礼坪乡及爽溪、潭溪、陈家坊、扶锡乡的部分村和龙山林场;朗概山、金龙山、板子山系占30%,包括坪上、武桥、寸石、洪溪、岱水桥、高桥、小南、龙溪铺、巨口铺、龙口溪等乡、镇的部分村;下源、迎光、田心等乡占10%。
  阔叶树散生各地,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和丘陵区的石灰岩地。
  附:珍稀古木。
  1989年全县幸存珍稀古木123棵。
  银杏14棵 龙溪铺乡3棵,其中学校门前2棵,明正德年间(1506~1521)已存在。大的一株胸围6.47米、高33.6米,小的胸围5.3米、高28.6米。1948年李姓砌祠堂要砍掉这两棵树,村民李成结以身护树,声言“要砍树,先流血”,才得以保住。其余生长在高桥、爽溪、长冲铺、巨口铺、寺门前、土桥、太芝庙6乡的10个村中。
  樟树17棵 长冲铺乡桥当头村1棵,高18米,主干胸围4.2米,枝下高4米,蘖生9根支干,粗的围大近1米,树冠覆盖1.2亩。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人称“五朝元老”。其余16棵分布在巨口铺、高桥等10个乡的16个村中。
  重阳木3棵 一棵在陈家坊乡富阳村公路旁,胸径2.6米,高16米,清初已是古树。清末,树丫上立“众姓之水口,石姓之古树”的石碑,1986年碑毁树存。另2棵在小塘乡朱木村。
  青钱柳3棵 生长于龙山林场,最大的一棵高31米,胸径66厘米,寿过百龄。树身缠一直径16~22厘米的古藤(抉芳藤)。青钱柳结果形如古钱,又名“摇钱树”。
  红豆杉1棵 生长在下源乡中源村禾树坳,树高9米,胸围3.5米,树冠覆盖0.3亩。每逢夏秋久旱之中午,树冠外烈日炎炎,树冠下细雾蒙蒙,人称“气象树”、“落雨杉”。1975年,农民为防砍伐,在树身周围堆土一米多高。
  杉树2棵 太芝庙乡李枣园村旁1棵,胸围4米,高20米,树龄200年以上,系县内最大的杉树,人称“杉树王”。另一棵在小塘乡小塘村。
  枫树34棵 龙山林场龙家岭有一棵枫树高23米,胸高直径1.25米,上分三个大枝干,围均2米以上,连足直立,形同兄弟。另33棵分布在龙溪铺、龙口溪等12个乡23个村。
  松树9棵 巨口铺乡高家坳村村口小溪两旁各1棵,一高28米,胸围3.6米;一高26米,胸围3.45米,树龄近300年。1970年,巨口铺公社食品站要砍去建房,看山员肖坤元,扔掉砍者斧、锯才保住。还有7棵分布在龙口溪等4个乡6个村。
  糙叶树1棵 生长在小南乡新坪村,农民叫杉梅子树,近500岁,年年结果味甜可食。
  黑壳楠1棵 生长在车峙乡小白水村,高20米,胸径1.米,树龄400余年,四季常青。木材含有胶汁,水浸则出,昔有妇女用以梳头,发丝滑润光泽,清香沁人。当地人不识其名,呼之为“美女浆”树。
  还有桂花树2棵,石槠4棵,柏木1棵,乌桕1棵,椆树19棵,栗树2棵,铁树1棵,罗汉松2棵,苦株树1棵,其它5棵,共计38棵,分布在13个乡的29个村和1个林场。
  第三节 野兽飞禽
  解放前,新邵境内山深林密,鸟兽繁多。鸟兽有益于人类,人们起而护卫。能啄食松毛虫的灰喜鹊、杜鹃鸟人们把它们奉为“神鸟”,能驱赶野猪的虎,人们说它是“山神”,禁止猎捕。宋宁宗年间(1195~1224),邵州北乡鸟山村(今属新邵陈家桥乡),一座40余亩的树山,众鸟群集,当地农民刊碑立规,禁止在山的周围5华里内猎鸟,违者一次罚谷一箩(约25公斤)。后又设置水田1亩、旱土1.5亩的专产,作为专人守护的报酬。历经700余年,封育参天古木500余株。鸟群越聚越多,晨起啼鸣,声闻数里。涉禽衔鱼哺雏,时有脱落,大者悬于树枝,村民于清晨缘木求鱼,或捡落雏,有因之而致小康。光绪末年所修《邵阳县乡土志》载:羽族有35种,毛族有25种。其时山区野猪成群结队,伤害庄稼,在山上种粮的农民,于土边架棚,夜宿其中,不时敲梆呐喊,惊赶野猪,喊声此起彼伏,山谷应鸣。新化刘振翥有《过西坪》(西坪今属坪上乡)诗:梆鸣风里〓知避,鸦噪丛林虎欲行”即描述此况。
  解放初期县内兽多鸟众依旧。1957年9月一猛虎白天窜入新田铺田垅,虎落平阳,威风顿减,闻人声则逃,后逃入民宅,区委书记金振楚,率领数人,关门打虎,从楼上将虎击毙。60年代野兽资源尚富。1964年全县捕获各种野兽近20000只,国家收购兽皮10911张,但不知保护稀兽珍禽。70年代森林减少,鸟兽栖息环境变劣,加上滥捕和农药中毒,数量减少,虎豹更频绝迹。1976年大形山林场犀牛寨工区发现一猛虎在房屋周围徘徊,此后,全县未曾发现虎影。1981年11月龙山林场出现一豹,40人追捕未获,后未发现豹踪。狐在深山才偶有发现。1985年以来,酿溪附近很难见到喜鹊、乌鸦,麻雀大量减少。陈家桥乡鸟山古树砍光,涉禽最多时也只100多只。1986年猎捕的各种野兽不到1000只,收购兽皮727张,比1964年减少93%。其后随着封山育林的加强,森林郁闭度提高,野兽飞禽有所增加,过去没有发现过的捕鼠能手——猴面鹰,1988年在龙溪铺、言栗、严塘、坪上等多处发现。食草兽回升较著,野猪、野兔数量较80年代初成倍增加。1989年全县有野兽18科,36种;鸟29科,67种(名录见《自然地理》篇)。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