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418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植物保护
分类号: S4
页数: 2
页码: 264-26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邵县种植业植物保护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服务队伍、预测预报、农药用量与剂型等。
关键词: 种植业 植物保护 新邵县

内容

第一节 服务队伍
  1952年,县人民政府建设科内有1人负责植保工作。1956年,县农业局设植保科,配备专业技术干部7人,12个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各有植保干部1人。1965年始,在公社、大队、生产队陆续配备专职或兼职植保员,逐步健全病虫防治专业队伍。1975年,全县有社、队植保员20000余人,每个公社有专职植保员1~2人,每个大队、生产队有兼职植保员1~4人。1982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大队、生产队的植保队伍解散,公社植保员亦兼并裁减,全县保留全民所有制植保职工14人,集体所有制植保职工34人(其中兼职的19人)。1989年,为农业升温,建立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全县植保队伍增至60人,33个乡、镇中,除2个小乡是兼职外,其余每乡(镇)有专职植保员1人。
  第二节 预测预报
  1952年,湘中病虫防治站派技术干部吕浮平在十二区大坪乡蹲点,设诱虫测报灯一盏,开展水稻虫情预测报。1957年,建立新邵县病虫测报站,配测报员4名,定期点诱蛾灯,定点观察调查,开展对水稻螟虫、飞虱、叶蝉、稻瘟病和小麦黑穗病、锈病等的预报。是年,印发《病虫情报》8期。1959年,全县12个公社均建测报站。1961~1968年,公社测报站撤销,由县雇请农民技术员在陈家坊、巨口铺、坪上设三个测报点,每年发《病虫趋势分析》、《病虫情报》10期左右。1970~1982年,县增设新田铺、孙家桥测报点,并在土桥公社大田大队建立350亩田的系统观察区。测报项目除水稻螟虫、飞虱外,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纹枯病和小麦的赤霉病、白粉病等均被提到主要地位。每年发《病虫趋势分析》、《病虫情报》15期左右。1983~1989年,因经费困难,5个农民测报员裁减,从植保植检站职工中内部调整,保留测报人员3~4人。预报范围由粮食作物扩大到柑桔、甘蔗等经济作物,每年刊发《病虫趋势分析》、《病虫情报》15~20期。
  第三节 农药用量与剂型
  用量 50~60年代,农药一般只在水稻上施用。1952年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0.5吨。1957年为25.3吨,耕地亩平4.7克。1968年使用421.65吨,耕地亩平0.86公斤。70年代,农药施用由水稻扩大到小麦和柑桔、烤烟、油菜、蔬菜等作物。1977年农药用量1142吨,耕地亩平2.45公斤。80年代,农药的施用面积更广,但多数农药剂型由粉剂改成乳剂或水剂,有效成份提高,农药用量减少。1989年施用428.93吨,耕地亩平0.93公斤。
  剂型 1952~1965年杀虫剂以有机氯制剂六六六、滴滴涕为主;杀菌剂采用汞制剂西力生、赛力散,铜制剂硫酸铜、波尔多液,硫制剂石硫合剂等。1966~1970年杀虫剂以甲基(或乙基)1605、六六六混合粉为主,年混合粉施用量占农药总量的43.5~56.3%。其余为马拉硫磷、乐果、敌百虫等。杀菌剂使用抗菌素稻瘟散、春雷霉素。赛力散、西力生等汞制剂逐步淘汰。1976~1989年,杀虫剂逐步淘汰残毒大的有机氯等制剂,使用较多的有速灭威、叶蝉散、杀虫脒(80年代中期淘汰)、杀虫双、甲胺磷等有机氮、有机磷和其他制剂。杀菌剂推广抗菌素类井岗霉素,有机磷类稻瘟净、异稻瘟净、克瘟散和取代苯类甲基托布津,有机杂环类多菌灵、三环唑等。附:
  新邵县原种场 建于1952年1月,始称新邵县地方国营农场,位于陈家桥乡鸟山。时有职工53人,其中干部7人,工人46人。全场总面积2420亩,其中水田472亩,旱土63.9亩,果园41亩。当年粮食总产960吨,养猪35头,牛20头。1958年12月,建立新邵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农场两牌子,一套人马。开展稻、麦、薯、棉高产栽培和不同品种对比,不同密度栽培和不同施肥量、施肥方法等试验。1959年11月,农场改称鸟山农场。1963年5月改称示范繁殖场。1979年4月,又改为县原种场,农科所从原种场析出,直属县农业局管理,单独核算。1981年3月,两家又合并,仍保持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统一核算。1989年,全场131户,382人,其中职工219人(干部7人、工人212人),家属163人。总面积1218亩,其中田310亩,土102亩,桔园110亩,葡萄20亩,鱼塘6.7亩。粮食总产240吨,养猪1100头,牛30头,鸡5000羽,产桔70吨,鲜鱼19吨。
  新邵县园艺场 1966年元月从县示范繁殖场析出园艺队建立。时有职工76人,其中干部3人,工人73人。总面积1202亩,其中桔园275亩,茶园360亩,梨园30亩,桃园20亩。1970年梨树老化,桃树经济价值低,全部砍掉改植柑桔和茶叶。1989年,全场117户,446人,其中职工217人(干部8人,工人209人),家属229人。桔园450亩,产桔320吨;茶园270亩,产茶6.8吨。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