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肥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41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肥料
分类号: S14
页数: 2
页码: 262-26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邵县种植业肥料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家肥、绿肥、化肥等。
关键词: 种植业 肥料 新邵县

内容

第一节 家肥
  新邵农家肥以厩肥(主要为猪、牛栏粪)为主,其次是人粪尿、火土灰、阳沟泥(凼肥)等。历由各农户自积自制自用。1952年,全县积制家肥37.06万吨,耕地(本章各节均含茶园、果园面积)亩平677公斤,其中厩肥27.56万吨,亩平503公斤。农业合作化后,厩肥由集体收集、施用,按质定价,作为社员的现金投资或投工。土杂肥由集体组织劳动力积制,定额记工。1959年,人民公社取缔私人厕所,将私养猪收归集体,填掉阳沟凼,家肥积制减少。1960年积10.50万吨,耕地亩平207公斤,其中厩肥81000吨,亩平159公斤。1961年,调整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社员所积肥料上交集体,按质按量计算工分(或现金),并实行基本口粮与基本家肥投资挂钩,超交奖粮,少交扣粮,家肥数量增多。1970年,全县积制家肥62.2万吨,亩平1282公斤。其中厩肥32.21万吨,亩平664公斤。1981年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养猪积肥的积极性高,厩肥增多,但土杂肥积制减少,1989年,共积家肥68.48万吨,耕地亩平1325公斤,其中厩肥45.95万吨,亩平889公斤。
  第二节 绿肥
  1952年绿肥种植面积48300亩,其中苕子占61%,其余为大麦、蚕豆、满园花等,总产82000吨,耕地亩平142公斤。1957年为85000亩,产12.8万吨,耕地亩平233公斤。1958年开始在双季稻田中推广紫云英,绿肥面积逐年增加。1965年面积达10.8万亩(其中紫云英占60.9%),总产14.04万吨,耕地亩平270公斤。是年,新田铺公社栗山大队养红萍5亩,全部被萍螟毁掉。1974年,面积24.15万亩(其中紫云英占97.34%),总产32.6万吨,耕地亩平658公斤,是新邵绿肥面积最多的一年。是年,潭府跃进、土桥胜利等大队在稻田中间种田菁,后因与水稻争光而未能推广。1975年,从福建请来一名农民技术员,在陈家桥公社大坪大队的早稻田中放养红萍20亩成功。亩产鲜萍1500公斤,后因与早稻早发有一定矛盾,未能推广。1976年后,由于稻—稻—麦、稻—稻—油等三熟制面积的发展,绿肥面积减少。1989年为12.67万亩,总产15.2万吨,耕地亩平294公斤。其中紫云英占70%,余则为大麦、蚕豆等。
  第三节 化肥
  1952年县境首次使用硫酸铵3吨。1956年首次使用过磷酸钙17吨。1957年,全县化肥用量685吨,其中氮(以标氮计)643吨,磷(以过磷酸钙计)42吨,耕地亩平氮、磷分别为1.17公斤、0.08公斤。1962年后,化肥用量增长较快。1965年3570吨,其中氮1067吨,磷2503吨,耕地亩平氮、磷分别为2.05公斤、4.8公斤。1979年首次使用氯化钾11.6吨。1978年化肥用量34358吨,其中氮24469吨,磷9574吨,钾(氯化钾计)315吨,耕地亩平氮、磷、钾分别为49公斤、19.18公斤、0.63公斤。1986年,全县首次使用微肥1000公斤。1989年化肥用量56888吨,其中氮35364吨,磷18660吨,钾1245吨,复合肥1614吨,微肥5吨。耕地亩平氮、磷、钾分别为68.43公斤、36.1公斤、2.4公斤。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