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繁殖、制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41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繁殖、制种
分类号: F306.6
页数: 1
页码: 26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种植业种子工作繁殖、制种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常规种子繁殖、杂交水稻制种等。
关键词: 繁殖 制种 种子工作 新邵县

内容

常规种子繁殖 1956~1957年,县农场繁殖红脚早、南特号441.8吨。1959年,全县12个公社217个大队建立农科站,有种子田26200亩(其中单本繁殖田1250亩),繁殖早粳原子2号,晚粳老来青等品种2625吨。1965年,全县31个公社和13个基点大队建立种子专业队,共有种子田42000亩,繁殖陆财号、江南1224等良种1090吨。同时,各生产队按本队水田面积2.5~3%的比例,建立种子单本繁殖田。1972年,建立“四级农科网”和“三田”,县有示范农场,公社有农科站,大队有农科队,生产队有农科组,共有农技员1960人,负责繁殖、提纯复壮良种。“三田”面积5642.8亩,其中品种对比田1011.1亩,良种示范田3425亩,单本繁殖田1206.7亩。1981年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公社、大队常规品种繁殖体系撤销,由县种子公司组织种子生产与供应,1956~1989年县内共收购粮食作物种子22698.3吨,其中水稻18133.8吨,旱粮(主要是小麦)4564.5吨。除少量外调外,其余由县政府统一调配,供应县内农民。
  杂交水稻制种 1975年7~10月,县革命委员会派员至广西黎塘制杂交稻种100亩,产杂交种子2650公斤。同年,在县农科所和广东湛江繁殖不育系240亩,获不育系种子4400公斤。以后除参与省、地组织的三下海南制种外,其余均在县内进行。1975~1989年共制杂交稻种9665.1吨,除满足县内需要外,还大批量销往常德、益阳等地和鄂、赣、浙、闽等省。新邵制种质量好,产量高,1989年被列为国家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点县。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