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茶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40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茶叶
分类号: F307.12
页数: 1
页码: 2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时期至1989年新邵县经济作物茶叶的情况。
关键词: 茶叶 经济作物 新邵县

内容

清代史志,对县境茶叶的记载甚多。“桂丁茶出产邵阳白云岩,味微苦而特清,酷暑以一叶入茶瓯,至隔宵不变味”。“良茶产龙山、赤水者甘”。清末开始向国外出口。民国时期,岱水桥、洪溪、雀塘铺等地农民利用土边种植茶树,产量甚高,是新化、邵阳两县的主要产区。
  新中国建立后,茶叶生产发展较快。1952年茶园2000亩,采摘面积1800亩,产茶60吨,亩产33.3公斤。1956年起,各农业生产合社发展集体茶园,1958年面积增至5766亩,采摘面积2800亩,产茶82.75吨。1959年起,因粮食紧缺,部分地方毁茶种粮,至1964年,茶园面积降为3200亩。1965年,贯彻毛泽东主席“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积极恢复和发展社、队茶园。1978年达23292亩,产茶351.65吨。1981年开始,按农业区划对不宜种茶地方的茶园进行改种。同时,国家拨款91500元,提供贴息贷款20万元,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1989年,全县茶园面积13905亩,采摘面积11874亩,总产515吨,亩产43.37公斤。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