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烟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40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烟草
分类号: F307.12
页数: 2
页码: 255-2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经济作物烟草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晒烟、烤烟等。
关键词: 烟草 经济作物 新邵县

内容

一、晒烟
  民国时期,境内三民乡、集云乡、仁义乡、宝善乡(即今严塘、雀塘、陈家桥和扶锡等地)是邵阳县的烟叶主产区。西坪陡岭烟叶,色泽金黄,冲劲好,吸味芳香,在省内外久负盛名。酿溪是邵阳县烟草的集散地,设有5个烟庄,远销长沙、武汉、上海,出口东南亚。
  新中国成立初期,晒烟仍是新邵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品。1952年栽培8766亩,产1796.8吨,亩产205公斤。后由于重点发展烤烟,晒烟减少。1977年只53亩,产2.9吨。1978年后稍有回升,1989年面积288亩,产33吨。
  二、烤烟
  1952年,湖南省农林厅农技干部吕金城在陡岭、麻溪等地发动440户农民,试种烤烟185亩,亩产60公斤。品种为三保险、黄苗渝。因成本高,经济效益差,1956年降为23亩,产2.3吨。从1960年起,为适应卷烟工业的需要,县人民委员会每年将烤烟生产作为指令性任务下达到社、队,县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栽培、烘烤、收购、销售等方面的服务。1967年发展到22400亩,产2696.8吨,成为湖南省烤烟生产基地县之一。1968年始,水田扩大粮、棉面积,烤烟以旱土种植为主,1970年面积降为12200亩,产L000吨。1971年开始,不顾市场情况,连年向基层加大指令性生产任务;引进推广产量虽高,但质量很差的罗丝头、长勃黄等品种。1978年种植23400亩,产1919.4吨。烟多滞销,收购部门先行压级压价,继而停止收购。农民种烟积极性受挫。1980年降至9000亩,产933.5吨。1981年,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加价30%收购,基层干部苦口婆心,说服农民多种烤烟,1982年回升为19956亩,产2362.75吨。但烤烟的质量仍然没有引起重视。1983年由于烟叶质量差,全县每吨烤烟收购均价比1982年低160元,基层干部泄气,种烟农民满口怨言,烤烟生产再度滑坡。1987年仅种1190亩,产143吨。1988年,县政协主席李子超赴桂阳县学习、考察,总结新邵烤烟生产“三起三落”
  的经验教训,政协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议案,加强对烤烟生产的领导。1989年,县财政、县烟草公司拨款33万元,支持发展烤烟生产;进行品种改良,全面推广适产、优质的红花大金元、G140、G28、K326、G80等良种;控制氮素化肥,增施磷、钾和有机肥,改进栽培技术,提高烤烟质量。是年,全县烤烟种植8504亩,产983吨,其中严塘乡产397吨,占40.4%。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