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柑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4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柑桔
分类号: F307.12
页数: 2
页码: 254-2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种植业经济作物柑桔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发展概况、主要技术措施等。
关键词: 柑桔 经济作物 新邵县

内容

一、发展概况
  新邵境内柑桔以宽皮桔类为主,柚、橙类有少量栽培。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陈家桥一带引进朱红桔。民国27年(1938)集云乡(今雀塘乡)岳卓如从邵阳郊区曼真农场引进40株温州密柑栽培。
  新中国建立后,柑桔生产发展很快。1952年,全县种植200亩,产36.25吨。1957年,从邵阳地区园艺场引进温州密柑3000株,在新田铺乡栗山、金家等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集体柑桔园。1958年面积280亩,产51.5吨。60~70年代,大办社、队园艺场,发展速度加快。1965年面积5000亩,产85.3吨。1976年面积9100亩,产276吨。1977年1月27日至2月2日,持续7天冰冻,日平均温度为-5.7℃,最低温度为-10.7℃,柑桔受害株率达95.4%,冻死柑桔15万株,当年产量比上年减少80.2%。1978~1980年,县革委从地方财政中安排12万元支持恢复、发展柑桔生产。1981年普查,全县有柑桔123万株,面积19400亩。在普查的基础上,按照柑桔避冻区划,调整布局;省、县投资52500元,发放周转金14.75万元,扶植柑桔生产;推广雀塘公社龙头园艺场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管理水平;推广新田铺公社射虎塘大队建立家庭小桔园的经验,扩大面积。1989年,全县柑桔总面积35000亩,结果面积17705亩,产8508吨。
  二、主要技术措施
  种苗引进与繁育 民国时期的朱红桔,采用在母体枝条上挂罐压条繁殖。新中国建立初,推广温州密柑,品种以尾张为主。1957~1959年,在县农科所、县高桥苗圃等地建立5处育苗基地,采用酸橙苗作砧木,与良种接穗进行切接、劈接,接后用席草捆扎,壅土保湿,育出苗木20万株。但遇上三年困难时期,只移栽5000株,其余被毁掉改种粮食。60年代,逐步改用枳壳苗作砧木,推广塑料薄膜包扎技术,育出苗木450万株。70年代,先后引进龟井、宫川、松木、松山、立间、兴津等品种,改枝接为芽片腹接,改早春嫁接为秋季嫁接,成活率由60~70%提高到90%。1982~1986年,为调整柑桔上市时期,增植早熟和迟熟品种,在32个村园艺场建立早熟密柑良种繁殖基地,繁殖宫川、兴津、龟井等苗木100万株。1987始,重点发展迟熟椪柑。1987~1989年,引进“8302”、“8304”、“8306”等23个椪柑优良株系、由17个专业户负责育苗66亩。1989年定植椪柑20500株,面积117亩,存圃苗木63.8万株。
  栽培管理 50~70年代,柑桔大都在新垦的荒地上开穴定植,树冠修剪为园头型结构,施肥重点放在春季,建园标准低,管理差,投产慢,单产低。1981年普查,1957~1980年定植73.66万株,投产的19.90万株,仅占27%,亩产281.5公斤,株平4.5公斤。其中:1972年定植的26086株,10年龄坐果株率只54.5%;1977年定植的49590株,4年龄坐果株率只19.3%。80年代,全面推广深沟撩壕压肥栽培技术,改造低产老桔园,提高新建桔园定植标准。修剪注意外围开窗,打开光路,促内外结果。看树适时适量疏摘春梢保果。施肥重点改在秋季,克服春梢旺长加剧落果,促当年果实迅速膨大,并为翌年培养出良好结果母枝。
  病虫防治 50~60年代,虫害防治对象主要是天牛和恶性叶虫。天牛采用人工捕杀,恶性叶虫用“六六六”药粉防治。70年代,花蕾蛆和诱壁虱成为主要防治对象。80年代,红蜘蛛、蚧壳虫、常暴发成灾。防治方法是,开沟沥水,增施肥料,去掉病虫枝;加强预测预报,抓住虫病发生高峰期喷药;推广矿物油乳剂,减少天敌杀伤,提高防治效果。1989年,柑桔病虫发生15万亩次,防治12万亩次,治后损失产量300吨,损失率为5%。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